七 覺 支 菩 提 分
5-4-5【七覺支】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念覺支……修習擇法覺支……修習精進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經安覺支……修習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舍覺支。
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習七覺支,多習七覺支者,則于諸法得廣大。」
(南傳相應部五 覺支相應216-217)
開展菩提智能,叁依一向首要之務在遠離身、心之罪惡而使其清淨,此稱身遠離、心遠離。于染著起貪之所有五欲樂因緣,如果不遠離卻不斷地身陷于易生貪染的人、事、物當中,所謂的近赤者紅、近墨者黑,未離欲者是容易受到環境因素所影響,因此遠離塵囂閑居靜處、息諸緣務,依于戒而立于戒持戒清淨,滅盡一切惡不善法,增長圓滿一切善法,且不執著于所修所斷之一切成果,回向于舍,持續平衡地修習七覺支,才能圓滿完成四念處的修習。
何以故耶?諸比丘!如是之比丘聽法已,依身遠離與心遠離之二種遠離,而住于遠離,如是遠離而住隨念,隨尋彼法。
諸比丘!比丘如是遠離而住于隨念,隨尋彼法時,彼比丘生念覺支。比丘修習念覺支時,于比丘念覺支修習圓滿,如是正念而住,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
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時,彼比丘發生擇法覺支。比丘修習擇法覺支時,于比丘擇法覺支修習圓滿,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則生不退之精進。
諸比丘!比丘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不退精進時,彼比丘發生精進覺支。比丘修習精進覺支時,于比丘精進覺支修習圓滿,若發精進者,則得離財之喜。
諸比丘!發精進、得離財之喜時,彼比丘發喜覺支。
比丘修習喜覺支時,于比丘喜覺支修習圓滿,達意喜者,則得身輕安、心輕安。
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輕安、心輕安時,于比丘發輕安覺支。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于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
諸比丘!比丘身輕安而得樂、得心定時,諸比丘!比丘發定覺支。比丘修習定覺支時,于比丘定覺支修習圓滿,如是得心定,爲善觀察者。
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爲善觀察者時,比丘發舍覺支。比丘修習舍覺支時,于比丘舍覺支修習圓滿。 (南傳相應部五 覺支相應221-222)
于身心住于遠離後,接著則必須專注了解七覺支法的內容,循著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至修習舍覺支。
七覺支,梵語 saptabodhyavgani。又稱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略稱七覺。覺,意謂菩提智能;以七種法能助菩提智能開展,故稱覺支。七者即: (一)念覺支,梵語 smrti-sajbodhyavga,巴利語 sati-sam bojjhavga。又作念覺分,念覺意、念等覺支。謂修道者于證悟之過程中,明記叁學、四聖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茲在茲、憶持不忘之階段;其時修道者之心,系以「念」爲其體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淨、苦、無常、無我等,並將此等佛教正確之世界觀,憶持不忘,即是此一證悟階段(念覺支)之具現。如是正念而住,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時,則發生擇法覺支。
(二)擇法覺支,梵語 dharma-pravicaya-sajbodhyavga,巴利語 dhamma-vicaya-sambojjhavga。又稱擇法覺分、法覺意、法解覺意。指以智能選擇分別諸法之真僞,取真舍僞,而趣入菩提。修習以致圓滿,以慧決擇,伺察、觀察彼法,則生不退之精進而引發精進覺支。
(叁)精進覺支,梵語 virya-sajbodhyavga,巴利語 viriya-sambo jjhavga。又作精勤覺支、勤精進覺支、進覺意、勤覺意。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義,于修善斷惡、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蓋精進爲修道之根本。不斷發精進、得離財之喜而引發喜覺支。
(四 )喜覺支,梵語 prītisambodhyavga,巴利語 pītis ambojjhavga。即得正法而歡喜。又作喜等覺支、喜覺意、愛喜覺意。即心得善法,以喜爲體而生之欣悅歡喜。喜覺支修習圓滿,達意喜者,則得身輕安、心輕安而引發輕安覺支。
(五)輕安覺支,梵語 prasrabdhi-sajbodhyavga,巴利語 passaddhi-sambojjhavga。又作猗覺支。即身心輕利安適,對所緣之境優遊自適之精神作用。爲「惛沈」之對稱。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習能持續進行。輕安有身輕安、心輕安二種,心堪忍之性與五識相應者,稱爲身輕安;與意識相應者,稱爲心輕安。獲得身輕安者,則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而引發定覺支。
(六)定覺支,梵語 samādhi-sajbodhyavga。又作定等覺支、定覺意、惟定覺意。定覺支即謂「心一境性」系以定爲體,令心安住而不散亂。修此法已,則定覺滿足,滅除貪、憂,乃生舍心,進而修習舍覺支,待舍覺支滿足,則可達于無畏之境界。如是得心定,成爲善觀察者引發舍覺支。
(七)舍覺支,梵語 upeksā-sajbodhyavga,巴利語 upekha-sambojjhavga。又作舍等覺支、護覺支、行護覺意。舍,爲舍離之意;覺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實之覺;舍覺支,即舍離所見念著之境時,能覺了而永不追憶虛僞不實之法。即心爲平等性,以行舍爲體,而住于寂靜。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念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存在,」或于內念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
或于內擇法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精進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喜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息(輕安)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定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舍覺支存在者,知:「于內舍覺支存在,」
或于內舍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舍覺支不存在。」
而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成就。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覺支法,觀法而住。
(南傳長部經典二 大念處經 287)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七覺支法隨觀法而住。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覺支法隨觀法而住耶?諸比丘!于此,比丘內有念覺支而知:「予內有念覺支,」內無念覺知而知:「予內無念覺支。」若未生念覺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念覺支修習完滿者其知之。內有擇法覺支而知:「予內有擇法覺支。內無擇法覺支而知:「予內無擇法覺支,」未生之擇法覺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之擇法覺支修習完滿者,其知之。……[乃至]……知精進覺支…… [乃至]……喜覺支……[乃至]……輕安覺支……[乃至]……定覺支……[乃至]……舍覺支。如是,于內法隨觀法……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于七覺支之法隨觀法而住。
(南傳中部經典一 念處經80-81)
于七覺支不斷深入了解與操作孰悉後,于內知覺七覺支存在或不存在,知未生之七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七覺支修習成就。于內觀七覺支相依相生,觀法而住;于外觀叁依一向遠離住舍,觀法而住;于內外循序而生平衡而住回向于舍,觀法而住;或者觀七覺支依次生起明覺喜生,觀生法而住;觀明覺生五蓋滅,守念谛道,觀生滅法而住。這些依法的觀察自然會有「法是存在」的念頭,但此法是藉助、資助開發智能與止觀的渡河船筏一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法念處的目的。
另外于七覺支修習圓滿時,亦是五蓋盡除時,如將七覺支分類來說,念覺支是止觀的主體;擇法覺支…… [乃至]……舍覺支,是協助平衡止觀的支助體,戒定慧的增上及四聖谛、八正道的完成,必須在無有五蓋障蔽平衡穩定的禅定中進行,于惛沈睡眠發生時,則需憶念正法不斷精進産生喜悅(舉相);于掉舉惡作發生時,則專注息念安定身心平等舍住(止相),止舉相適時的交互應用達到止觀的平衡,即所謂的止觀雙運,下表爲七覺支如何對治五蓋之圖表:
萦發目揵連白佛言:「瞿昙!爲諸弟子說何等法福利,令彼轉爲人說,不謗如來,不增不減,誠說法說,法次法說,無有余人能來比挍、難诘、诃責」?佛告目揵連: 「明、解脫果報福利,爲人轉說者,不謗如來,不乖其理,法次法說,無有能來比挍、難诘、嫌責」。
萦發目揵連白佛言:「瞿昙!諸弟子有法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佛告萦發目揵連:「有七覺分,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萦發目揵連白佛言:「有法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不」?佛告萦發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
萦發目揵連白佛:「複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不」?佛告萦發目…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5 七覺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