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慧解脫篇 六、四聖谛、八正道與十二緣起之關系

  心、慧解脫篇

  六、【四聖谛、八正道與十二緣起之關系】

  

  四聖谛、八正道與十二緣起之間的關系由《表 6-1》 來分別說明,首先說明四聖谛與十二緣起之關系,四聖谛如分作二類有:一屬流轉面之苦、集二聖谛,他與十二緣起衆生不斷輪回之原因是相呼應的;另一屬還滅面之滅、道二聖谛,四聖谛與八正道終止了十二緣起不斷輪回之確切理論與實踐方法。

  十二緣起是以無明爲首而有相續之十一支,如無無明則其它支無有因緣生,因此斷無明是終止不斷輪回首要工作,但無明是處在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下,其下手處在于經典上佛陀所說:

  「(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原因在于愛結,無明與渴愛具有表裏之關系,所以斷貪愛是關鍵之下手處。但如何斷貪愛呢?那就是----八正道。

  經典中佛陀爲國王、居士、新學……等許多說法過後,當下許多皆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其中遠「塵」離「垢」,梵語 viraja vītamala,巴利語同。即遠離「塵垢」,塵垢爲煩惱之總名。

  如果「塵垢」粗重,即六根對六塵一向染習深重,于諸惡不善法心喜樂入,諸蓋粗重尋思數數,剛愎邪曲顛倒而取,稱爲粗塵性。

  相對的性于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稱爲薄塵性。居于粗薄塵之間者,稱爲中塵性。 (見瑜伽師地論卷第叁十七 P496.3)

  八正道的成立主要針對的是十二緣起中,我們感官身口意能夠切身認識覺知的部份,從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爲止,五欲六塵不斷的接觸與生受,潛意識中湧生了有一真實之我在接觸與感受,迷失在依緣所起的自我與一切差別相中。八正道的修習給予粗(中)塵性者,使其心性柔和正直,于諸蓋輕微,尋思薄弱隨順正道而取,于戒定慧圓滿修習,成爲世間良善質直之薄塵行者。

  八正道的修習過程中乃至究竟圓滿,可分爲上、中、下品之十八有學與九無學,而九無學是真實之解脫者,解脫的名相雖有衆多,歸納可分二類:

  (一)心解脫,梵語 citta-vimukti。

  謂依定而解脫定障,與無貪(愛)相應。禅定的獲得于心境上會産生強大而穩定的身心輕安與舍,因此對下界粗重之五欲六塵自然地遠離,但色界四禅之上有無色界禅,所以四無色界禅爲色界四禅之上界欲,即下界爲上界之所離;上界爲下界之所欲。色、無色四禅中,除了非想非非想定及無想定外,皆適合開發禅觀慧,因此修得禅定並不等于心解脫,而是必須配合觀慧,觀察身心緣合無實之虛妄性,及見思上錯謬的取著見,依無常、苦、無我叁法印,從身心澈底的與無貪相應,才是真實的心解脫。

  (二)慧解脫,梵語 praj.ā-vimukti,巴利語 pa..ā-vimutti。

  依慧而解脫煩惱障,與無癡(不取)相應。所謂定如明燈;慧如眼,慧眼的開發才能引導不與貪、瞋、癡相應,而慧眼主要對治見思上對自我及世間的錯誤認知與顛倒取執,這些錯謬取執可歸納成四種取執:

  (1)欲取(梵 kāmopādāna,巴同),即對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境所生起之貪執。欲界爲最粗重之下界;無色界爲無色唯識之上界,如前所說下界爲上界之所離;上界爲下界之所欲,叁界是一切有情衆生能依所依希欲之處,但叁界如火宅,如不能超脫叁界生死輪轉則輪回永無止期。

  (2)見取(梵 drsty-upādāna,巴 ditthi-upādāna),即執著錯誤之見解以爲真實。亦即執取五見中之四見:

  1.薩迦耶見(梵 sat-kāya-drsti),譯作有身見、僞身見、壞身見、身見。即自執有「我」之存在,稱爲「我見」,而以爲此屬于我,則稱「我所見」。

  2.邊執見(梵 anta-grāha-drsti),又作邊見。爲偏執于極端一邊之見解;如謂我死後仍常住不滅,此稱爲常見(有見);謂我死後則斷絕,此稱爲斷見(無見)。

  3.邪見(梵 mithyā-drsti),爲否定因果道理之見解。

  4.戒禁取見(梵 .īla-vrata-parāmar.a),又作戒取見、戒盜見。即視不正確之戒律、禁製等,爲可達涅槃之戒行,此種執著即稱爲戒禁取見。

  (3)戒禁取(梵 .īla-vratopādāna,巴 sīla-bbata-upādāna),

  即執著非正因、非正道爲正因、正道。亦即執取五見中之戒禁取見,此戒禁爲聖道修行之怨敵,使修行者由此而诳惑,如使在家衆妄計自餓等法爲生天之道;使出家衆執著可愛之境,而舍離清淨道。或如外道之妄計雞、狗、牛等戒,故于五見之中,唯獨別立此一見。

  (4)我語取(梵 ātma-vādopādāna,巴 atta-vādupādāna),即緣一切內身所起之「我執」。亦即離蘊有我、即蘊是我,大我或神我之自性見,此屬我慢,其更微細之慢爲俱生我執此于阿羅漢位時所斷。

  以上四取執如能離二邊取中道而行,觀一切法皆是盡法、敗壞法、離貪法、滅法而住,與無癡(不取)相應,則可期待斷下列叁種結:

  1.斷叁結:身見、戒禁取、疑,此爲須陀洹果(七生往返)與斯陀含果(余二、叁生)二聖者所斷之結。

  2.斷五下分結:欲貪、瞋恚、身見、戒禁取、疑,此爲阿那含果(一來)聖者所斷之結。

  3.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慢,此爲阿羅漢果(無生)聖者所斷之結。

  

  如于心解脫得八解脫身觸證(達滅盡定),或得叁明(天眼、宿命、漏盡明)觀四取執斷而慧解脫,二者同時解者脫則稱俱解脫。

  另外在須屍摩(須深)盜法中,有別于依心觀慧解脫之慧解脫者如下:

  ……「友,須屍摩!我等爲慧解脫者。」

  「我對尊者等此略說之義不能詳知。如尊者等之所說,我對尊者等所略說之義,欲詳知爲宜。」

  「友,須屍摩!汝無論對其知,或不知,我等爲慧解脫者。」爾時尊者須屍摩由座起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須屍摩,將與彼等諸比丘之論議悉告世尊。

  「須屍摩!法住智爲前、涅槃智爲後。」

  「大德!我對世尊略說之義、不得詳知,大德!如世尊之所說,我對世尊略說之義,欲詳知爲宜。」

  「須屍摩!汝無論知或不知,法住智爲前,涅槃智爲後。須屍摩!汝雲何思惟?色爲常耶?或爲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又,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

  「大德!是苦。」「又,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大德!並無此事。」

  「受是常耶?或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想是常耶?或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行是常耶?或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識是常耶?或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又,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大德,是苦。」

  「又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大德!並無此事。」

  「須屍摩!然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色,對一切之色,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須以如實正慧、對此作視。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對受……對任何之想…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行、一切諸行,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識、對一切之識、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須以如實正慧、對此作視。

  須屍摩!多聞之聖弟子,于色如是見而厭離、于受、于想、于諸行、于識亦厭離,生厭離、離貪、予解脫,于解脫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須屍摩!汝見:『緣生而有老死』耶?」「大德,誠然。」「須屍摩!汝見:『緣有而有生』耶?」「大德,誠然。」「須屍摩!汝見:『緣取而有有』耶?」「大德,誠然。」「須屍摩!汝見:『緣愛而有取』耶?」「大德,誠然。」

  「須屍摩!汝見:『緣受而有愛,緣觸而有受,緣六

  處而有觸,緣名色而有六處,緣識而有名色,緣行而有

  識,緣無明而有行」耶?」「大德,誠然。」

  「須屍摩!汝見:『緣生滅而有老死滅』耶?」

  「大德,誠然。」

  「須屍摩!汝見:『緣有滅而有生滅』耶?」

  「大德,誠然。」

  「須屍摩!汝見:『緣取之滅,而有有滅,緣愛之滅,而有取滅,緣受之滅,而有愛滅,緣觸之滅,而有受滅,緣六處之滅,而有觸滅,緣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緣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緣行之滅,而有識滅,緣無明之滅,而有行滅』耶?」「大德,誠然」。

  「須屍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享受種種之神通耶?----一爲多、多爲一、顯現變隱沒、超牆、超壘、穿山、無障礙,恰如行虛空。出入地中恰如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行于地上,趺坐于虛空,恰如有翼之鳥、有大神力、大威力,以手觸捉日月,以此身行梵界耶?」

  「大德,並無此事。」

  「須屍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耳界、聞人天之兩音、遠音、近音耶?」

  「大德,並無此事。」

  「須屍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如以心把握他之衆生,他人等之心耶?--對非解脫心知是非解脫心,對解脫心知是解脫心耶?」「大德!並無此事。」

  「須屍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憶念種種之宿住耶?譬如一生……如是詳細憶念種種之宿住耶?」

  「大德,並無此事。」

  「須屍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

《心、慧解脫篇 六、四聖谛、八正道與十二緣起之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