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5 七觉支

  七 觉 支 菩 提 分

  5-4-5【七觉支】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修习择法觉支……修习精进觉支……修习喜觉支……修习经安觉支……修习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习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

  (南传相应部五 觉支相应216-217)

  开展菩提智能,三依一向首要之务在远离身、心之罪恶而使其清净,此称身远离、心远离。于染着起贪之所有五欲乐因缘,如果不远离却不断地身陷于易生贪染的人、事、物当中,所谓的近赤者红、近墨者黑,未离欲者是容易受到环境因素所影响,因此远离尘嚣闲居静处、息诸缘务,依于戒而立于戒持戒清净,灭尽一切恶不善法,增长圆满一切善法,且不执着于所修所断之一切成果,回向于舍,持续平衡地修习七觉支,才能圆满完成四念处的修习。

  何以故耶?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听法已,依身远离与心远离之二种远离,而住于远离,如是远离而住随念,随寻彼法。

  诸比丘!比丘如是远离而住于随念,随寻彼法时,彼比丘生念觉支。比丘修习念觉支时,于比丘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时,彼比丘发生择法觉支。比丘修习择法觉支时,于比丘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则生不退之精进。

  诸比丘!比丘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不退精进时,彼比丘发生精进觉支。比丘修习精进觉支时,于比丘精进觉支修习圆满,若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诸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彼比丘发喜觉支。

  

  比丘修习喜觉支时,于比丘喜觉支修习圆满,达意喜者,则得身轻安、心轻安。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于比丘发轻安觉支。比丘修习轻安觉支时,于比丘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而得乐、得心定时,诸比丘!比丘发定觉支。比丘修习定觉支时,于比丘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时,比丘发舍觉支。比丘修习舍觉支时,于比丘舍觉支修习圆满。 (南传相应部五 觉支相应221-222)

  于身心住于远离后,接着则必须专注了解七觉支法的内容,循着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至修习舍觉支。

  七觉支,梵语 saptabodhyavga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觉,意谓菩提智能;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能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 (一)念觉支,梵语 smrti-sajbodhyavga,巴利语 sati-sam bojjhavga。又作念觉分,念觉意、念等觉支。谓修道者于证悟之过程中,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之阶段;其时修道者之心,系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之具现。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时,则发生择法觉支。

  (二)择法觉支,梵语 dharma-pravicaya-sajbodhyavga,巴利语 dhamma-vicaya-sambojjhavga。又称择法觉分、法觉意、法解觉意。指以智能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修习以致圆满,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则生不退之精进而引发精进觉支。

  (三)精进觉支,梵语 virya-sajbodhyavga,巴利语 viriya-sambo jjhavga。又作精勤觉支、勤精进觉支、进觉意、勤觉意。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盖精进为修道之根本。不断发精进、得离财之喜而引发喜觉支。

  (四 )喜觉支,梵语 prītisambodhyavga,巴利语 pītis ambojjhavga。即得正法而欢喜。又作喜等觉支、喜觉意、爱喜觉意。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喜觉支修习圆满,达意喜者,则得身轻安、心轻安而引发轻安觉支。

  (五)轻安觉支,梵语 prasrabdhi-sajbodhyavga,巴利语 passaddhi-sambojjhavga。又作猗觉支。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沉」之对称。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轻安有身轻安、心轻安二种,心堪忍之性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轻安;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轻安。获得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而引发定觉支。

  (六)定觉支,梵语 samādhi-sajbodhyavga。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如是得心定,成为善观察者引发舍觉支。

  (七)舍觉支,梵语 upeksā-sajbodhyavga,巴利语 upekha-sambojjhavga。又作舍等觉支、护觉支、行护觉意。舍,为舍离之意;觉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实之觉;舍觉支,即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即心为平等性,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

  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

  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 287)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内有念觉支而知:「予内有念觉支,」内无念觉知而知:「予内无念觉支。」若未生念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念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内有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有择法觉支。内无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无择法觉支,」未生之择法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乃至]……知精进觉支…… [乃至]……喜觉支……[乃至]……轻安觉支……[乃至]……定觉支……[乃至]……舍觉支。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七觉支之法随观法而住。

  (南传中部经典一 念处经80-81)

  于七觉支不断深入了解与操作孰悉后,于内知觉七觉支存在或不存在,知未生之七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七觉支修习成就。于内观七觉支相依相生,观法而住;于外观三依一向远离住舍,观法而住;于内外循序而生平衡而住回向于舍,观法而住;或者观七觉支依次生起明觉喜生,观生法而住;观明觉生五盖灭,守念谛道,观生灭法而住。这些依法的观察自然会有「法是存在」的念头,但此法是藉助、资助开发智能与止观的渡河船筏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法念处的目的。

  另外于七觉支修习圆满时,亦是五盖尽除时,如将七觉支分类来说,念觉支是止观的主体;择法觉支…… [乃至]……舍觉支,是协助平衡止观的支助体,戒定慧的增上及四圣谛、八正道的完成,必须在无有五盖障蔽平衡稳定的禅定中进行,于惛沉睡眠发生时,则需忆念正法不断精进产生喜悦(举相);于掉举恶作发生时,则专注息念安定身心平等舍住(止相),止举相适时的交互应用达到止观的平衡,即所谓的止观双运,下表为七觉支如何对治五盖之图表: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为诸弟子说何等法福利,令彼转为人说,不谤如来,不增不减,诚说法说,法次法说,无有余人能来比挍、难诘、诃责」?佛告目揵连: 「明、解脱果报福利,为人转说者,不谤如来,不乖其理,法次法说,无有能来比挍、难诘、嫌责」。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诸弟子有法修习、多修习,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者不」?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有法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不」?佛告萦发目揵连:「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四念处满足不」?佛告萦发目…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5 七觉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