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世間……乃至……觸伺于世間……乃至……法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諸比丘!此名爲苦滅聖谛。
(南傳長部經典二 大念處經293-294)
滅谛,梵語 nirodha-satya,巴利語 nirodha-sacca。全稱滅聖谛(梵 nirodhārya-satya)。又作苦滅谛、苦盡谛、苦滅聖谛、愛滅苦滅聖谛。滅,滅盡、息滅之義;谛,審實不虛之義。衆生若能滅息苦之根本(欲愛),即可從相續不斷之苦中獲得解脫與自由;如實審察了知此一真谛而無絲毫虛謬,即稱滅谛。渴愛于何處舍棄、于何處止滅呢?所謂的生處即是滅處,如集聖谛所述之內外六入處,是對于世間所積聚渴愛之生處,亦是舍棄、止滅之滅處。對渴愛之無余離欲、滅盡、舍離、棄舍、解脫、無染,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如果總合這些對世間的止滅原因來說,就是因爲有內、外六入處,有此內、外六入處息滅無量之苦,所以認識了解內、外六入處能息滅苦的原因,就是認識了解苦滅聖谛。
複次,諸比丘!苦滅道聖谛者何耶? 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然,諸比丘!正見者何耶?
諸比丘!如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諸比丘!此名爲正見。
複次,諸比丘!正思者何耶?無欲之思,無恚之思,無害之思,諸比丘!此名爲正思。
複次,諸比丘!正語者何耶?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绮語,諸比丘!此等名爲正語。
複次,諸比丘!正業者何耶?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邪淫,諸比丘!此等名爲正業。
複次,諸比丘!正命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聖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營[活]命,諸比丘!此等名爲正命。
複次,諸比丘!正精進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遠離已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修習、成就。諸比丘!此等名爲正精進。
複次,諸比丘!正念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欲、惱;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欲、惱,諸比丘!此等名爲正念。
複次,諸比丘!正定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禅而住;滅尋伺,內心安靜,心成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禅而住;更舍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唯諸聖者說:「舍此而正念樂住」達第叁禅而住。其次舍樂離苦,以前所感受之喜、憂皆滅故,而不苦不樂,成爲舍念清淨,達第四禅而住。諸比丘!此名爲正定。 諸比丘!此等名爲苦滅道聖谛。
(南傳長部經典二 大念處經295-297)
道谛,梵語 mārga-satya,巴利語 magga-sacca。又作道聖谛(梵 mārgārya-satya)、趣苦滅道聖谛、苦滅道聖谛、苦出要谛。道谛,即指欲達苦滅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八正道,梵語 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叁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釋尊轉*輪時,所說離樂欲及苦行之二邊,趨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 (一)正見,梵語 samyag-drsti,巴利語 sammā-ditthi,又
作谛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據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七載,正見可分爲二類,即:
(1)有漏正見,又作世俗正見。即與意識相應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轉向善趣,招未來可喜所欲之果。
(2)無漏正見,又作出世間正見。即盡無生智所不攝之意識相應善慧,如無學正見。 (二 )正思惟,梵語 samyak-sajkalpa,巴利語 sammā-sav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谛念。即思考真實之道理,亦即遠離貪欲、瞋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對無貪、無瞋、不害等生起思惟。
(叁)正語,梵語 samyag-vāc,巴利語 sammā-vācā。又作正言、谛語。即遠離妄言、兩舌、粗言(惡口)、绮語等一切虛妄不實之語。又以正語亦必爲合乎道理之語,故又稱順理語。
(四 )正業,梵語 samyak-karmānta,巴利語 sammā -kammanta。又作正行、谛行。即身口意叁業清淨,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五)正命,梵語 samyag-ājīva。巴利語 sammā -ājīva。又作谛受、正命道支。佛弟子依從正法,清淨身口意叁業;遠離咒術、占蔔等五種邪惡之謀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飲食、湯藥、床榻等生活資具,即稱爲正命。又比丘爲延續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稱爲正命食。
(六)正精進,梵語 samyakprahānāna,巴利語 samma ppadhānāni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即謂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梵語 samyak-smrti,巴利語 sammāsati。指真正之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者。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爲二:
(1)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應之善念。
(2)出世間無漏正念,即依無漏之正見能思惟谛境,而與無漏作意相應的明記不忘之念。 (八)正定,梵語 samyaktva-niyata,巴利語 sammatta-niyata又作谛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聖道乃衆生從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爲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稱;又如車輪之輻、毂、辋相互助車轉動,故亦譬稱八輪。又此爲聖者遊行之所,故又作八遊行、八由行。
如果總合這些對世間的止滅原因來說,就是因爲有八支聖道,有此八支聖道息滅無量之苦,所以認識了解八支聖道能息滅苦的原因,就是認識了解苦滅道聖谛。
如是,于內法,觀法而住;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著,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聖谛觀法而住。
(南傳長部經典二 大念處經295-296)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四聖谛法隨觀法而住。比丘如何于四聖谛法隨觀法而住耶?諸比丘!比丘于此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致苦滅之道。」如是,于內法隨觀法而住、于外法隨觀法而住、于內外法隨觀法而住。于法隨觀集法、于法隨觀滅法、于法隨觀集滅之法而住。彼現「法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于四聖谛法隨觀法而住。
(南傳中部經典一 念處經80-81)
于內如實知四聖谛法,觀法而住;于外觀四聖谛法無間等,觀法而住;于內外如實觀無間知四聖谛法,觀法而住。于四聖谛法登階而上無間等,觀生法而住;于四聖谛法離斷系鞅,觀滅法而住;于四聖谛法如實知致苦滅之道,觀生滅法而住。這些依法的觀察自然會有「法是存在」的念頭,但此法是藉助、資助開發智能與止觀的渡河船筏一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法念處的目的。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4 四聖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