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93-294)
灭谛,梵语 nirodha-satya,巴利语 nirodha-sacca。全称灭圣谛(梵 nirodhārya-satya)。又作苦灭谛、苦尽谛、苦灭圣谛、爱灭苦灭圣谛。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众生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渴爱于何处舍弃、于何处止灭呢?所谓的生处即是灭处,如集圣谛所述之内外六入处,是对于世间所积聚渴爱之生处,亦是舍弃、止灭之灭处。对渴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如果总合这些对世间的止灭原因来说,就是因为有内、外六入处,有此内、外六入处息灭无量之苦,所以认识了解内、外六入处能息灭苦的原因,就是认识了解苦灭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95-297)
道谛,梵语 mārga-satya,巴利语 magga-sacca。又作道圣谛(梵 mārgārya-satya)、趣苦灭道圣谛、苦灭道圣谛、苦出要谛。道谛,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八正道,梵语 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 (一)正见,梵语 samyag-drsti,巴利语 sammā-ditthi,又
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载,正见可分为二类,即:
(1)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
(2)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无学正见。 (二 )正思惟,梵语 samyak-sajkalpa,巴利语 sammā-sav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瞋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瞋、不害等生起思惟。
(三)正语,梵语 samyag-vāc,巴利语 sammā-vācā。又作正言、谛语。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恶口)、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四 )正业,梵语 samyak-karmānta,巴利语 sammā -kammanta。又作正行、谛行。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五)正命,梵语 samyag-ājīva。巴利语 sammā -ājīva。又作谛受、正命道支。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六)正精进,梵语 samyakprahānāna,巴利语 samma ppadhānāni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梵语 samyak-smrti,巴利语 sammāsati。指真正之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
(1)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
(2)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 (八)正定,梵语 samyaktva-niyata,巴利语 sammatta-niyata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
如果总合这些对世间的止灭原因来说,就是因为有八支圣道,有此八支圣道息灭无量之苦,所以认识了解八支圣道能息灭苦的原因,就是认识了解苦灭道圣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南传长部经典二 大念处经295-296)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比丘于此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致苦灭之道。」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于外法随观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于法随观灭法、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南传中部经典一 念处经80-81)
于内如实知四圣谛法,观法而住;于外观四圣谛法无间等,观法而住;于内外如实观无间知四圣谛法,观法而住。于四圣谛法登阶而上无间等,观生法而住;于四圣谛法离断系鞅,观灭法而住;于四圣谛法如实知致苦灭之道,观生灭法而住。这些依法的观察自然会有「法是存在」的念头,但此法是藉助、资助开发智能与止观的渡河船筏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法念处的目的。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4 四圣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