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變成那樣了?所以這個觀修方法,就是透過反觀自己嗔恨時的感受,來體會地獄的痛苦。
透過這樣的觀修我們會知道,嗔恨心一定會造成或大或小的痛苦。因此,我們會認知到嗔恨心就是地獄,這樣去感受它,然後找尋消除及遠離這個嗔恨心的方法。
二、依自身貪欲感受,思維餓鬼的痛苦
餓鬼長的什麼樣子呢?肚子如須彌山一般大,喉嚨像針一般的細。想想看,當一個人貪心生起的時候,他的布施心,就像針一般細,而他的欲求卻像須彌山一樣大;看到別人得到財富,自心有如火燒一樣,這就像餓鬼的口中會發出火是一樣的苦。任何東西,都無法使我們滿足,就像餓鬼的衆生不能食用任何東西,食物一到肚子都無法消化,而變成毒一般。所以在這裏,我們要練習依自心的貪欲去感受餓鬼的痛苦。
叁、依自身愚癡感受,思維畜牲的痛苦
一個畜牲不用說計劃未來了,就連眼前的很多逆緣狀況,他們也完全不知如何處理。同樣,雖然我們自認爲聰明人,但有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如何來處理與避免很多事,甚至很多時候還自找麻煩,這就是愚癡。所以這裏透過感受自身的愚癡來體會畜生的苦。
這也是爲什麼佛陀說:無知就是痛苦。(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我不知道中文也是很痛苦呀!”)
因果業力
一、差別
噶瑪(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業”,從造業方面來說有分身、口、意叁個部分,從果上面來說,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叁種。從時間方面來說,有造作行爲前的動機我們稱做“思業”,以及由思業而發動的身、語等行爲叫做“思己業”。
二、自作
比如說:我現在透過很多表情在說話,這個說話的當下就是在造作語業,而手勢就是在造作身業。因此,善業、惡業都取決于自己。
叁、受報
假如我的念頭是清淨的、尊敬的、慈愛他人的話,即會成爲善業。假如動機是我慢的、嫉妒的、對他人帶著惡念的話,即會成爲惡業。因此,所謂的業,並非只是前世所造作的,而是每一個當下都在造作。
當談到業的時候,有些人會感到有一些疑問,雖然佛教裏沒有談到有一個造物主,但是會說一切都是依靠業而産生,這種說法不就跟有一個造物主的觀點一樣嗎?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因爲當我們談到一個造物主的話,是由他所控製,我們是完全沒有自主權的。但是我們說到業的時候,並不完全都受到業的控製,我們還是能夠改變它,始終我們是有能力改變業力的某些部分的,所以造物主和業的觀點是不同的。
因此業力是能夠改變的。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我們出國時,首先到了機場,買了機票,這時我們還能決定到底要不要上飛機。然後check in了…一直走進去,登上樓梯,在這之前我們也還能決定要不要飛。甚至上了飛機,坐到位子上,在門還沒關上之前,我們也都還有能力決定要不要出來。但如果門關上了,飛機起飛了,那就飛了。總之,業力能否改變是取決于我們,而不是業力本身。
尤其這個時代,思想的力量變的更大,所以業力會成熟地更快;現在想現在就成熟。例如一個歌星演唱的時候,若是具備了善心、喜樂心的話,他能在一刹那間讓上千萬的觀衆,變成是他的朋友一般,這是很不可思議的,陌生人在刹那間就變成熟人了。
隨時我們都在造業。所謂的一生,不是說幾年是一生,也不是說幾天是一生,可以說每一分鍾就是一生,而當下所做的每件事,就是一生的大事。所以我們要很謹慎,如果認爲只是小事而輕忽的話,會讓我們一生都不快樂的。
四、小業得大果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天早上,有一對夫妻突然起了爭執,但是就是幾句話,讓他們一天都不開心。上班時,工作不順利;開車時,也無法專心開車,橫沖直撞,總是不開心。最後吵翻了,甚至上了法庭,也離婚了。整個痛苦的情況,其實最開始的因是什麼呢?只是那天早上短短幾分鍾的短短幾句話而起;可以說小小的原因就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從我們生活的經驗來看,事實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百分之二、叁十才是取決于運氣。對于一個相信因果的人來說,無論外在有沒有一個救怙主,他自己也能保護自己,自己就能成爲自己的救怙。
這裏有一個故事,是我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寺院請我去,在安排我住宿的房間裏,放著不少東西,我想這個房間是准備給我的,所以想看看房間裏的東西應該無所謂,就在各種東西裏面,發現了一片光碟是新的,就拿起光碟想要帶回去看看。那時我身旁沒有什麼人,也相信應該沒有監視器,我在房裏自由的一邊轉著一邊問自己:“你一定需要看嗎?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嗎?然後就覺得,噢,不應該拿的。”由于自己想要做個誠實的人,于是就將光碟放回了抽屜,並說了聲:“對不起,再見!”(衆笑)就將光碟放回了原處,沒有拿了。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事件,卻也沒有辜負了自己的未來。
就像這個故事,如果我們相信因果的話,會有不一樣的思考。佛陀也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經當中談到有兩種善知識,一個是內在的善知識,一個是外在的善知識。所謂外在的善知識,就是正確無誤的說法者;內在的善知識,就是如法修持的自己。雖然觀察與依靠一位具德的善知識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內在的善知識,也就是我們自己要如理如法的來修持。如果能做到如理修持,上師對弟子也才有利益。依止上師,就要如理如法地修持,不只是看著上師、供養上師或跟隨上師而已。
(注:接下來,法王給予了“四共加行”及“四不共加行”的口傳…)
(注:接下來,法王給予了“大手印祈願文”的口傳…)
最後法王在這裏要說幾句話(中文):
這次在諸位尊貴的法師們的帶領之下,在家法友們,我們有這樣的因緣來到瓦拉那西─佛陀的聖地,一同用中文來唱誦佛號、念誦經典、聽聞佛法,尤其是我可以親口用中文和大家一同分享佛法,能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說是圓滿了我一個重要的願望,這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而這一切都是大家給我的恩德,各位就像是佛菩薩一樣,你們的慈悲充滿了我的心靈,我真的很感謝各位。
我衷心的祈願各位和各位的親人們,都能夠身體健康、一切順利、福慧增長。在未來的風雲中,如果沒有很大的無常的話,我們會再見的。可能到那個時候,我會說更多的中文給大家聽。
阿彌陀佛!
(完)
《四共加行 連載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