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宗門實修法座《四不共加行》教授連載一
2006.12.23 《四不共加行》第1天課程
首先要向在座的諸位仁波切、法師還有所有的法友們說聲早安。
這一次主要教學的內容是大手印四不共加行的簡略介紹。由于這一次是由華人弟子們請的法,因此我可能會用中文講解;同時也有許多西方弟子以及藏族朋友前來參加,我非常的高興,也歡迎大家,我們會盡力給各位准備不同語言的翻譯,讓大家能夠了解。但如果我用中文直接說,許多外國人可能就聽不懂了。這次主要是爲了華人弟子的課程,在此先讓大家知道。
各位手中應該都有拿到這本黃色的法本儀軌,這次最主要的教學也就是這本《四不共加行》的法本。平時我們修較長軌的四不共加行,但是由于這次課程只有四天的時間,所以沒有辦法教完長的儀軌。爲了這次的課程,我彙集了這本四不共加行,所以各位拿到這本書的特別處有二:1、是爲了這次的宗門實修課程而特別編輯的。2、由于外國弟子們工作很多,也非常的繁忙,沒有時間修完長的儀軌,因此編輯了這一部簡略的儀軌,方便大家修持。
在這裏也要強調一點,對于修持加行的藏族法友來說,就算是得到了這一部簡略儀軌的口傳,還是不能修這個法,原因是藏族人通常比較喜歡簡單、簡略,如果看到可以修簡軌,可能就忘記要修長軌了,所以在這裏特別強調,只要是藏族就算得到口傳,也不能隨意修持,除非特別來請示過我,而得到我的允許了,才可以修持。
今天是第一天,要講的內容是皈依與發心,也就是皈依大禮拜的部份。各位請翻到第五頁,小字的部份:“任何人以共同道先淨自性已,于具德上師前善受灌頂與口訣後,大手印不共前行之誦修”…。
“任何人”,修此法的人,有不同的根性與種性,的確有一些行者一開始可能直接就進入大手印的修持,但這只是一些特殊的個別情況。若是從一般性的情況來講,或從整個教法的基礎來講,首先我們要具備的是共加行的修持或共同道先淨自性,之後,才能進入不共加行的修持。一個行者在沒有把握到共加行修持的要義之前,是不能進入不共加行之修持的。就算是進入了,也是沒有意義的,同時是不被允許的。
過去噶當派一些傳統的修持方式,例如在共同加行當中的「觀修無常」,對于共加行中無常的修持,就要一直不斷地修持,直到對無常生起體受之後,才可以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算在今生可能一直沒有生起無常的體受,也會不斷發願,直到是死的那一刻,也要生起對無常的體受。這是一種傳統的修持,就是在第一個階段的共加行修持有體受之後,才開始進入第二共加行的修持,這是一種修持方式的次第。
在這裏,可以說是大手印加行的傳統,是一個特殊的傳統,所以就不一定按照四共加行中的第一個「人身難得」在有了體受之後,才能進入第二個觀修。有的行者可能無法生起修持人身難得的體受,但觀修無常卻能有感受生起。所以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不一定要勉強、刻意地按照次第而修。
在大手印不共的傳承裏提到,我們可以在四共加行裏,各自選擇比較熟悉或容易入心的方法起修,熟悉之後,接著的加行也會較容易用上功,在這裏強調四共加行,不一定要勉強地依序次第,各位可以選擇容易用上功、入心的方法先做,然後再選擇次第來修。
第二句:“于具德上師前善受灌頂與口訣後”,在昨天灌頂中提到,大手印不共的四加行是屬于真言乘或密乘的修持方法,所以需要依靠具德的上師灌頂與口傳的。尤其是真言乘的修持,不僅僅是透過自己聞思修而已。如果不具備上師加持的話,各種覺受、體證是無法在心中生起的,所以我們需要具備上師的加持。那麼上師加持的意思是什麼呢?並不是隨便依靠一位上師就可以了,而是要依靠一位有法教、續典與佛陀教典行持的傳承的具德上師。所以我們必須依靠具德上師來接受灌頂與口訣。之前提到像勝樂金剛、金剛亥母的灌頂,還有各種的口訣,我們應該學習如何修持。因此我們說很多的口訣跟教授,並不是自己看看書就可以懂的,因爲很多真實的口訣和教授並不是書裏面記載的,而是上師直接給予的口傳跟教授,因此我們要在具德上師面前,親自接受這些灌頂跟口傳。
接下來要介紹大手印不共前行之誦修:
一、皈依大禮拜
首先,萬行入法之皈依發心畢,有座上與座間二時之修持。一者于座上時,當斷舍世間與其它戲論諸行,安座于舒適墊上,約束身要穴道。這裏要特別對在座上的時候,斷舍世間與其它戲論諸行這一句做個介紹。針對這一句,我舉自己爲例子,最近爲了准備祈願法會,我非常的操心,甚至很多的事情,真的很忙,忙到都頭痛了。當我要灌頂或說法時,我會靜下來,向內收攝整理自己的思緒,這時就會看到自己是這麼的操心,操心這多的事,甚至感覺自己的心有一些掉舉,且向外地散亂,妄念很多…在這麼忙碌的情況之下,我發覺自心在觀想上也好,或是心的靜分,止靜的部份就不是太明顯了,所以我能夠體會及感受到在座的各位,每天都在工作、都在擔心事情、每天都在頭痛,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還要找出空檔時間,馬上靜下來修持是不容易的,我真的感受到這的確是不容易。
因此進入修持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放松,這是指身體和心裏的放松。我們不需要把這個放輕松想成嚴肅的佛法課題,而是單純的放輕松就好,當輕松具備之後,再開始進入修持。而修持的時間也不需要很長,可能就是短時間的修持,但會發現自己觀想的會更清楚,而且心能夠更穩定。再補充一點,各位在放松時可以唱唱歌,或聽聽音樂,然後再開始進入修持,這會很好的。
之後說“安座于舒適墊上…” 什麼是舒適的墊子呢?談到這種舒適的禅修墊,它是有一定標准的,但是我們可能不容易找到這種標准的禅修墊,因此各自可以去找,自己覺得舒適的禅修墊子就可以了。
之後說“約束身要穴道”這是很重要的,當我們開始修持的時候,最主要有兩個要點:第一是從心上,依靠心來修持;第二是依靠身體來修持。第二個是透過身體修持的力量來幫助我們的心得到穩定。對于初學者來說,首先要依靠身體,所謂約束身要穴道來幫助我們的心得到穩定,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所以一開始,各位身體的座姿是很重要的。身體的座姿,從腳部開始,首先是金剛跏趺座,也就是雙盤。但是單盤也可以,也就是右腳放在左腳上,稱爲半跏趺座。甚至也不一定要這樣單盤,就像平時的散盤也是可以的。我們最好就說到這裏,再說下去的話就變得太容易了。
接下來是手持定印,也就是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兩手拇指指尖相觸。接著是背脊、脊椎的部份,我們的脊椎不能夠太彎,太彎駝背的話,會導致昏沈、想睡覺。如果太挺、太直,就會讓我們的氣往上,這樣也是不好的。因此我們不能夠太彎,也不能夠太挺直,而要適中的。所謂適中就是直的,放松的直就好。但是脊椎下端的部份自然有一點點彎,向內收就可以了。
再來就是喉部了,我們的下巴如果往上翹也不行,或者下巴太往內收的話,會導致呼吸困難,所以在喉部的位置有一條線,就這樣稍微放著就可以了。
接下來是談到肩膀的部分,平衡的放松即可。兩個手臂跟我們的腋下中間稍微打開,跟身體有一點距離,因爲腋下這個部位有一個昏沈的穴道,如果手臂能稍微打開,讓腋下能夠透點風的話,可以幫助我們不昏沈。
接著是視線,我們的目光自然地往前看,不要刻意看得太遠,也不要看得太近,就是自然的直視前方就可以了。
因爲時間的關系,以上是對身體要點簡要的介紹。
接下來是進入到觀想皈依境正文的部份,從第七頁開始,
面前虛空上師持金剛,義傳者與聖化傳承者,
法緣所信上師衆圍繞。其前本尊其右爲佛陀,
其後正法左爲僧伽衆。各自隨類海會眷衆繞。
皈依聖衆眼前之下方,一切如母有情亦安在,
齊心專注皈依發菩提。
第一句提到說:“面前虛空上師持金剛”,先談到在自己前面的觀想皈依境,我們不需要將眼睛往上擡,或將眼睛往下看,就是直視我們前方,也就是眉間的正前方就可以了,而且不往右偏、也不往左偏,就在我們眉間的前方,就是這個高度。
第二個談到皈依境離我們距離有多遠,這裏是指當我們站立要做大禮拜的時候,前面會有我們身體的影子出現,大約就是自身影子的長度距離處,觀想皈依境就可以了。
然後皈依境中,首先觀想皈依境的中間,有獅子擡著一個珍寶的寶座。談到獅子,有幾種不同的觀想方式,觀想四只獅子代表四無畏;八只獅子代表八自在的功德等,這是從數字上來說。而這些獅子並不是死板板圖畫的獅子,而是活生生的獅子,爪子很利,背毛直豎,很是威猛,尾巴是卷曲的,眼睛睜大大的等等…總之,我們要觀想的是活生生的,非常勇猛的獅子。各位可以觀想就是平時看到的獅子的樣子,或者觀想爲西藏的雪獅,但反正也沒人真正看過雪獅,只有畫像。總之,我們知道獅子的本質、特性是什麼,四只獅子代表四無畏,八只獅子代表八自在功德。
一直說獅子、獅子,自己都快變成一只獅子了(衆笑)。
然後在獅子的背上擡著的就是寶座了,這個寶座是四方型的一個寶座,現在來談寶座的大小,如果觀想太小的話,可能分別念、妄念就開始擔心:“唉呀!佛菩薩那麼多,會裝不下…” 所以不能太小;那麼我們會想,那就觀想很大很大,但如果想太大了,會看不到,甚至不知道要如何去觀想,想也想不出來,可能會有這種情況産生。那要如何觀想四方型寶座的大小呢?寶座是四方型的,看得很清楚,但是它並不小,它的確非常無邊、很大的,舉例來講,就好像我們現在在這個寺院,我們往正覺大塔看過去,從這裏看過去時,大塔的大小可以放在你的手上是一樣的,遠遠看的時候很清楚。但是當你真…
《四不共加行 連載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