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宗門實修法座《四不共加行》教授連載二
2006.12.24 《四不共加行》第2天課程
首先向在座的每一位仁波切、法師,還有與會的大衆說劄西德勒。今天要講解的是皈依。到底要如何上課呢?我要說中文,也要說藏文…。總之,今天的課程,同時有其它語言的翻譯,這很好,但是由于時間不多,因此我會盡力用中文來講解…(大衆鼓掌),這時候其它語言的翻譯,例如英文,大家是用FM系統在聽,如果幸運的話,可以聽到翻譯,不幸運的話,我也沒辦法了,因爲不這樣上課會上不完的。但有的時候,我也會說一些藏文的。無論如何,接下來我們就這樣來上課。
我的中文不好,你們別見笑啊!今天,我們要說明的就是皈依。
簡單來說,皈依有兩個部分,就是「皈」和「依」。「皈」有去的意思,舉例來說,就像一個被判死刑的人,如果突然看到了包公,就會拼命的跑過去,跪下來求救。「依」的意思呢?就是依靠、靠山的意思。所以,皈依,他的意思這兩個字裏都有聚集。
接下來,接續昨天講到的部份。(翻譯補充:請各位翻到第九頁)“齊心專注皈依發菩提”,(翻譯補充:接下來第十一頁)“我與一切衆生,皈依上師,皈依本尊,皈依佛陀,皈依正法,皈依僧伽。”“盡力修持皈依五寶。觀想後接續爲發菩提心。”
在這裏提到五寶。平時加上出世間的智慧護法,會說有六寶。但是在這裏,我所依據的原典當中,只有提到五寶,並沒有提到智慧護法。因此我寫的內容當中,只提到了五寶,並沒有將智慧護法特別歸入皈依福田境中。爲什麼沒有呢?某方面來說,所謂的智慧護法,若是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說,他可以成爲皈依處而依止。然而,從形象與依止的方式上來說,護法具有保護佛教或守護瑜伽行者的形象,但卻不是皈依境。例如在某些上師的軌範儀則裏,觀想皈依福田境的時候,護法僅具有守護的形象,而不屬于皈依福田境。由于這個原因,這部法本沒有提及護法。
這裏皈依境裏面,有所謂的五寶:就是上師寶,本尊寶,佛陀寶,正法寶,僧伽寶,這些就是五寶。有的時候,在皈依境裏面,也有那種護法,本智的、出世間的護法,有時候,有些皈依境中有這些出世的護法衆。但是,這裏面只有五寶,並沒有提到什麼護法,皈依境裏沒有談到護法。這是因爲依據的原文中就沒有。
舉例來說,就好像乾隆,清朝的乾隆,你們都會知道吧?(大衆笑)清朝的乾隆他叁次遊江南,那時候,隨從也要裝著不知道他是皇帝,還要稱他叁爺、四爺、五爺一樣,這樣子才會得到皇帝的獎賞。要是他們直接喊說:“皇帝駕到了”的話,當時皇帝可能不會說什麼的,但是回到京城之後,這個人就慘了。就好像這個例子,護法衆雖然是出世間的聖尊,但是爲了某些需要,會示現聽命行事的護法。所以我們有時候不一定要在皈依境中,觀想護法衆。所以這裏面沒有談到護法衆。
雖然護法不在皈依福田境當中,但是應該還是可以觀想護法衆,圍繞在福田境的外圍。
接下來要講解皈依。有些法友今天請求皈依,由于跟各位有關系,所以接下來我覺得應該講解皈依,我會簡略的講解。
首先,皈依的因有兩個部份:恐懼(害怕)與信心。因爲懼怕害怕行苦等,才會想要找尋依靠的對象。因爲了解叁寶具有能救護的力量,所以會生起皈依的念頭。所以想要皈依的人,一定要具備這兩種皈依的因,恐懼與信心是很重要的。
但是所謂恐懼,可以說只是一個起頭,鼓勵我們生起皈依的心;真正的因還是信心。由于有恐懼而想皈依,其實並不是合乎標准的正因。所以,雖然皈依的因裏談到恐懼,但是他僅是一種找尋皈依的對象,才需要恐懼與害怕。真正的皈依的因,就是信心。需要一個信心,我們才能會真正的依止叁寶。害怕是一個暫時的因,信心是永恒的皈依的因。
接下來,講解皈依的境,就是佛、法、僧叁寶。
皈依佛寶,就是深念佛陀爲指導者而皈依。也就是說如何來皈依佛呢?就是想:佛陀是指導者而依止他。
皈依法寶,就是深念佛法是救護我們出離大惡與大恐懼的救星而皈依。
同樣,皈依僧寶,就是思惟僧伽是成就法道的伴侶而皈依。
但是,即便我們皈依了佛寶,並且真正知道法寶是脫離恐懼的方法,然而卻沒有實際修持的話,還是無法解脫。同樣,雖然依止法寶,想要開始修持,但是卻沒有正確的僧伽或可稱爲友伴、善知識、法友的話,那麼一開始會不知所措而無法入門。因此,我們一定要皈依完整的叁寶,缺一不可。所謂皈依處唯有叁寶,並且是完整無缺的叁寶;這在我們做皈依時,是最重要的一個部份。
第二這裏要談皈依境。我們要知道,皈依境有佛、法、僧叁寶。
我們要怎麼樣才是皈依佛寶呢?我們要做到佛寶是指導者而皈依,這就是皈依佛陀,皈依佛寶。
怎麼樣才是皈依法寶呢?我們要認識他是拯救苦難的方法而皈依。這就是皈依法寶。
怎麼樣才是皈依僧寶呢?就是將他視爲修行的同伴、友伴而皈依。這個就是皈依僧寶。
即便我們將佛寶當作指導者而皈依,並且知道法寶是脫離恐懼的真實方法,然而若是沒有實際的修持的話,就無法解脫。所以,光只是皈依了佛,也不會解脫,所以一定要皈依法寶。雖然依止佛寶與法寶,但是卻沒有僧伽作爲友伴的話,那麼對于初學者來說,根本就無從入門與下手。所以,對于一個佛弟子來說,所謂的皈依處或皈依境,唯有叁寶,並且是完整無缺的叁寶,如此就會圓滿。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
皈依的利益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對凡夫最重要的利益是什麼呢?就是在皈依叁寶之後,緣叁寶而做某一件事,卻沒有具備善的動機,這時候,因爲所緣的境具有大的力量,也能使緣叁寶的一切作爲成爲成佛的因。因此,這是很重要的。因爲平時我們都想要有善念,但很多時候並不容易。因此自己不需要出太多力,而能夠依靠對境給予力量的話,這會讓我們更有信心的。因此,我覺得他的利益很大。以上是皈依的利益。
接下來要說明皈依的學處。本來應該先給皈依,再說學處的。但是,可能各位先知道該要怎麼做的話,就會知道對自己合不合適。知道後,才能決定要不要皈依。
皈依的學處可分爲兩個部份:不共與共通的兩種學處。
首先是不共的學處,分爲遮遣叁學處與成辦叁學處。
在這裏先說遮遣叁學處,之後再說成辦的學處。爲什麼呢?因爲對于我們凡夫來說,首先不該做的、不能做的、該被禁止的就太多;而該做的部份,又是那麼的不足,因此先說遮遣的學處。
遮遣叁學處爲:皈依佛,不依止世間神魔。皈依法,不傷害衆生。皈依僧,要遠離惡友。(由于前一段麥克風出了問題,因此法王提醒大家)沒關系的,大家要放輕松。之前我說過,這是新的一個會場,房子是新的,器材也是新的,因此總會出些問題。不過這不是很好嗎?剛剛我們有機會休息了一下。
首先,皈依佛之後,不依止世間神祇,這句話最主要的意思是什麼呢?首先,我們皈依,至少要具備害怕、恐懼行苦的心,或是害怕未來墮入輪回的苦;這是恐懼心的最低標准。除此之外,如果只是因爲害怕今生的一點挫折與困難,而想來依靠叁寶,那並不是符合標准的皈依。同樣因此,這裏談到世間的神祇,我們會因爲想得到今生暫時的一些安樂而想依止他們,但是世間的神祇本身也身不由己,所以皈依祂們並沒有意義。所以這句話最主要的意思在于,其實皈依之後,就像經典所說:「除己之外,別無依處」,只有透過自己修持的力量,才能真正得到救護,這才是重點;而祭祀求福還是其次。
這裏談到要害怕痛苦,我不知道各位的理解是什麼?這裏所謂的害怕痛苦,並不是說要各位去經曆痛苦。有的人會認爲害怕苦,就是刻意去找苦頭吃,然後才知道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學佛就變成是一件痛苦的事了,什麼都是苦,都是無常;並不是這個意思。這裏說要恐懼這些苦,並不是說要刻意去體驗苦的感覺,而是我們要懂得並且做到出離苦的方法。因此,我們不是要去自討苦吃。
第二,皈依法之後,不傷害衆生。這只是局部的說法。主要的意思是,皈依法後,我們一切因爲道谛與滅谛的相違處——煩惱與覆障而導致的行爲、語言與思想,都應該盡力斷除。不害,不僅是不傷害他人,總的來說,只要傷害的因——煩惱還存在,就會有傷害他人的危險存在。因此,我們不消除這個因,是不行的。例如一顆原子彈,你可能想現在不用放著,但他的危險性依然存在,我們不知它何時會爆炸。同樣,我們的原子彈,就是心中的叁毒煩惱,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一切身口意的惡行都要斷除。
第叁,皈依僧之後,要遠離惡友。所謂的惡友,是指我們自身最細微善因的摧毀者,這樣的人就被稱爲惡友。所以對于這樣的人,我們一定要注意。要不然,很多時候我們要等到很大問題發生了,才赫然發現那是不好的;而對于當時到底自己是如何從小處慢慢被影響和轉變,卻毫不留心。因此事實上,見微知著啊。所以對于那些障礙我們細微善心生起的人,都要特別留心。
以上解釋了遮遣的學處。對于不該做的知道了,該做的部份,由于時間的關系,就不多說了;對的都該去做,不正確的我也說了,因此該做的部份請各位盡力去做。
接下來要給予皈依戒了。剛剛談得只是在文字、語言上的一個介紹,而接下來要領受的皈依戒可不是死板板的文字或語言的東西了,這裏的文字也是活生生的,意思就是有感覺的。因此,是要有感覺的;現在,各位若能以真心來皈依,結合自己當下就具備的來皈依的話,才會有所感受。
首先,我們好好想一想,我們說皈依佛,佛在哪裏?如果我們連佛是誰都不認識的話,那我們怎麼能皈依佛呢?因此,我們現在觀察看看什麼是佛?佛經當中有提到,真實的佛就是具備一切功德、斷盡一切罪障者,現在我們可能…
《四不共加行 連載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