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宗门实修法座《四不共加行》教授连载二
2006.12.24 《四不共加行》第2天课程
首先向在座的每一位仁波切、法师,还有与会的大众说札西德勒。今天要讲解的是皈依。到底要如何上课呢?我要说中文,也要说藏文…。总之,今天的课程,同时有其它语言的翻译,这很好,但是由于时间不多,因此我会尽力用中文来讲解…(大众鼓掌),这时候其它语言的翻译,例如英文,大家是用FM系统在听,如果幸运的话,可以听到翻译,不幸运的话,我也没办法了,因为不这样上课会上不完的。但有的时候,我也会说一些藏文的。无论如何,接下来我们就这样来上课。
我的中文不好,你们别见笑啊!今天,我们要说明的就是皈依。
简单来说,皈依有两个部分,就是「皈」和「依」。「皈」有去的意思,举例来说,就像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如果突然看到了包公,就会拼命的跑过去,跪下来求救。「依」的意思呢?就是依靠、靠山的意思。所以,皈依,他的意思这两个字里都有聚集。
接下来,接续昨天讲到的部份。(翻译补充:请各位翻到第九页)“齐心专注皈依发菩提”,(翻译补充:接下来第十一页)“我与一切众生,皈依上师,皈依本尊,皈依佛陀,皈依正法,皈依僧伽。”“尽力修持皈依五宝。观想后接续为发菩提心。”
在这里提到五宝。平时加上出世间的智慧护法,会说有六宝。但是在这里,我所依据的原典当中,只有提到五宝,并没有提到智慧护法。因此我写的内容当中,只提到了五宝,并没有将智慧护法特别归入皈依福田境中。为什么没有呢?某方面来说,所谓的智慧护法,若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他可以成为皈依处而依止。然而,从形象与依止的方式上来说,护法具有保护佛教或守护瑜伽行者的形象,但却不是皈依境。例如在某些上师的轨范仪则里,观想皈依福田境的时候,护法仅具有守护的形象,而不属于皈依福田境。由于这个原因,这部法本没有提及护法。
这里皈依境里面,有所谓的五宝:就是上师宝,本尊宝,佛陀宝,正法宝,僧伽宝,这些就是五宝。有的时候,在皈依境里面,也有那种护法,本智的、出世间的护法,有时候,有些皈依境中有这些出世的护法众。但是,这里面只有五宝,并没有提到什么护法,皈依境里没有谈到护法。这是因为依据的原文中就没有。
举例来说,就好像乾隆,清朝的乾隆,你们都会知道吧?(大众笑)清朝的乾隆他三次游江南,那时候,随从也要装着不知道他是皇帝,还要称他三爷、四爷、五爷一样,这样子才会得到皇帝的奖赏。要是他们直接喊说:“皇帝驾到了”的话,当时皇帝可能不会说什么的,但是回到京城之后,这个人就惨了。就好像这个例子,护法众虽然是出世间的圣尊,但是为了某些需要,会示现听命行事的护法。所以我们有时候不一定要在皈依境中,观想护法众。所以这里面没有谈到护法众。
虽然护法不在皈依福田境当中,但是应该还是可以观想护法众,围绕在福田境的外围。
接下来要讲解皈依。有些法友今天请求皈依,由于跟各位有关系,所以接下来我觉得应该讲解皈依,我会简略的讲解。
首先,皈依的因有两个部份:恐惧(害怕)与信心。因为惧怕害怕行苦等,才会想要找寻依靠的对象。因为了解三宝具有能救护的力量,所以会生起皈依的念头。所以想要皈依的人,一定要具备这两种皈依的因,恐惧与信心是很重要的。
但是所谓恐惧,可以说只是一个起头,鼓励我们生起皈依的心;真正的因还是信心。由于有恐惧而想皈依,其实并不是合乎标准的正因。所以,虽然皈依的因里谈到恐惧,但是他仅是一种找寻皈依的对象,才需要恐惧与害怕。真正的皈依的因,就是信心。需要一个信心,我们才能会真正的依止三宝。害怕是一个暂时的因,信心是永恒的皈依的因。
接下来,讲解皈依的境,就是佛、法、僧三宝。
皈依佛宝,就是深念佛陀为指导者而皈依。也就是说如何来皈依佛呢?就是想:佛陀是指导者而依止他。
皈依法宝,就是深念佛法是救护我们出离大恶与大恐惧的救星而皈依。
同样,皈依僧宝,就是思惟僧伽是成就法道的伴侣而皈依。
但是,即便我们皈依了佛宝,并且真正知道法宝是脱离恐惧的方法,然而却没有实际修持的话,还是无法解脱。同样,虽然依止法宝,想要开始修持,但是却没有正确的僧伽或可称为友伴、善知识、法友的话,那么一开始会不知所措而无法入门。因此,我们一定要皈依完整的三宝,缺一不可。所谓皈依处唯有三宝,并且是完整无缺的三宝;这在我们做皈依时,是最重要的一个部份。
第二这里要谈皈依境。我们要知道,皈依境有佛、法、僧三宝。
我们要怎么样才是皈依佛宝呢?我们要做到佛宝是指导者而皈依,这就是皈依佛陀,皈依佛宝。
怎么样才是皈依法宝呢?我们要认识他是拯救苦难的方法而皈依。这就是皈依法宝。
怎么样才是皈依僧宝呢?就是将他视为修行的同伴、友伴而皈依。这个就是皈依僧宝。
即便我们将佛宝当作指导者而皈依,并且知道法宝是脱离恐惧的真实方法,然而若是没有实际的修持的话,就无法解脱。所以,光只是皈依了佛,也不会解脱,所以一定要皈依法宝。虽然依止佛宝与法宝,但是却没有僧伽作为友伴的话,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根本就无从入门与下手。所以,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说,所谓的皈依处或皈依境,唯有三宝,并且是完整无缺的三宝,如此就会圆满。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
皈依的利益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对凡夫最重要的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在皈依三宝之后,缘三宝而做某一件事,却没有具备善的动机,这时候,因为所缘的境具有大的力量,也能使缘三宝的一切作为成为成佛的因。因此,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平时我们都想要有善念,但很多时候并不容易。因此自己不需要出太多力,而能够依靠对境给予力量的话,这会让我们更有信心的。因此,我觉得他的利益很大。以上是皈依的利益。
接下来要说明皈依的学处。本来应该先给皈依,再说学处的。但是,可能各位先知道该要怎么做的话,就会知道对自己合不合适。知道后,才能决定要不要皈依。
皈依的学处可分为两个部份:不共与共通的两种学处。
首先是不共的学处,分为遮遣三学处与成办三学处。
在这里先说遮遣三学处,之后再说成办的学处。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我们凡夫来说,首先不该做的、不能做的、该被禁止的就太多;而该做的部份,又是那么的不足,因此先说遮遣的学处。
遮遣三学处为:皈依佛,不依止世间神魔。皈依法,不伤害众生。皈依僧,要远离恶友。(由于前一段麦克风出了问题,因此法王提醒大家)没关系的,大家要放轻松。之前我说过,这是新的一个会场,房子是新的,器材也是新的,因此总会出些问题。不过这不是很好吗?刚刚我们有机会休息了一下。
首先,皈依佛之后,不依止世间神祇,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皈依,至少要具备害怕、恐惧行苦的心,或是害怕未来堕入轮回的苦;这是恐惧心的最低标准。除此之外,如果只是因为害怕今生的一点挫折与困难,而想来依靠三宝,那并不是符合标准的皈依。同样因此,这里谈到世间的神祇,我们会因为想得到今生暂时的一些安乐而想依止他们,但是世间的神祇本身也身不由己,所以皈依祂们并没有意义。所以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在于,其实皈依之后,就像经典所说:「除己之外,别无依处」,只有透过自己修持的力量,才能真正得到救护,这才是重点;而祭祀求福还是其次。
这里谈到要害怕痛苦,我不知道各位的理解是什么?这里所谓的害怕痛苦,并不是说要各位去经历痛苦。有的人会认为害怕苦,就是刻意去找苦头吃,然后才知道苦,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学佛就变成是一件痛苦的事了,什么都是苦,都是无常;并不是这个意思。这里说要恐惧这些苦,并不是说要刻意去体验苦的感觉,而是我们要懂得并且做到出离苦的方法。因此,我们不是要去自讨苦吃。
第二,皈依法之后,不伤害众生。这只是局部的说法。主要的意思是,皈依法后,我们一切因为道谛与灭谛的相违处——烦恼与覆障而导致的行为、语言与思想,都应该尽力断除。不害,不仅是不伤害他人,总的来说,只要伤害的因——烦恼还存在,就会有伤害他人的危险存在。因此,我们不消除这个因,是不行的。例如一颗原子弹,你可能想现在不用放着,但他的危险性依然存在,我们不知它何时会爆炸。同样,我们的原子弹,就是心中的三毒烦恼,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切身口意的恶行都要断除。
第三,皈依僧之后,要远离恶友。所谓的恶友,是指我们自身最细微善因的摧毁者,这样的人就被称为恶友。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注意。要不然,很多时候我们要等到很大问题发生了,才赫然发现那是不好的;而对于当时到底自己是如何从小处慢慢被影响和转变,却毫不留心。因此事实上,见微知着啊。所以对于那些障碍我们细微善心生起的人,都要特别留心。
以上解释了遮遣的学处。对于不该做的知道了,该做的部份,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了;对的都该去做,不正确的我也说了,因此该做的部份请各位尽力去做。
接下来要给予皈依戒了。刚刚谈得只是在文字、语言上的一个介绍,而接下来要领受的皈依戒可不是死板板的文字或语言的东西了,这里的文字也是活生生的,意思就是有感觉的。因此,是要有感觉的;现在,各位若能以真心来皈依,结合自己当下就具备的来皈依的话,才会有所感受。
首先,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说皈依佛,佛在哪里?如果我们连佛是谁都不认识的话,那我们怎么能皈依佛呢?因此,我们现在观察看看什么是佛?佛经当中有提到,真实的佛就是具备一切功德、断尽一切罪障者,现在我们可能…
《四不共加行 连载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