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不共加行 連載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正走到那裏的時候,它的確非常非常的大,就像是這種感覺,從遠處看正覺大塔一樣。看過去時,它很清楚而且它真的是很大,所以要這樣的來觀想四方型的寶座。

  再來談到這珍寶的寶座,寶座上有很多的珍寶莊嚴,這些珍寶象征我們的福慧二資糧的圓滿和無量,各位可以隨意地觀想各種珍寶的形式。然後在這個大的寶座之上,正中央又有一個稍微小一點的寶座,同樣也是由獅子擡著的寶座。然後在這個小一點的寶座上面,有蓮花,它象征出離輪回之垢染。在蓮花上面有代表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或者說是方便和智慧的太陽及月亮,這是日輪跟月輪。然後在日輪月輪之上,就是上師持金剛,在這裏要觀想上師持金剛,他的相貌是什麼樣子?是誰?或者我們要如何的來觀想?在這裏舉個例子,像在格魯派,就很重視上師供養儀軌的修持,而當他們在修上師供儀時,也要觀想福德的境,而當中的主尊是需要具備四種特殊性相的,第一,這位主尊是我們具恩的根本上師;第二,同時也是宗喀巴大師;第叁,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第四,從密乘來講,是金剛總持,或稱持金剛。

  在噶舉派的修持當中,最重視根本上師,我們會觀想主尊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師,這是可以的,而且也很重要,他會幫助我們快速得到加持,並容易得到加持,有很多的利益,這是指行者個別自修時的情況來講。但是如果從整體佛教或整體噶舉角度來講的時候,我認爲還要具備幾個特殊的條件。因此噶瑪岡倉的傳承裏,都會有重要的傳承之主,整個岡倉噶舉是由第一世**法王****開始有***的傳承,這可以說是岡倉噶舉最重要的,因此***這個名號就是岡倉噶舉的教主,整個教法出生的泉源是一樣的,對弟子們而言,***就好像是我們的父親一樣,好像一個國家的國父,一個教會的教主一樣。所以***就是岡倉噶舉的父親,這是我們要去思維,去認識的。如果我們不這樣重視的話,可能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個人不融和的情況。因爲有一些華人弟子,很喜歡說“我的上師”是這個,很執著“我的上師”,也不管或不尊重其它的,這是不好的。所以在這裏,我們要觀想上師持金剛是剛剛談到的四種性相:第一、他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具恩的恩師。第二、就是***。第叁、即是釋迦牟尼佛。這裏很重要,釋迦牟尼佛是我們佛教的教主,如果我們連釋迦牟尼佛都不尊敬的話,我們根本不用說自己是佛教徒了;再來第四、從密乘的角度來講,密乘的教主就是金剛總持或叫持金剛。所以我們觀想這一段要有這四種特性,如果這四個要點都具備了,可以說對整個佛教界、岡倉噶舉這個教法傳承也好,或者對各自的修持也好,都有利益跟幫助的。我在這裏強調,這裏說要尊敬***,並不是說我自己擁有這個***的名號就要尊重我,而是具有以上這四種深層意義的,請大家要明白。

  接下來談到:“義傳者與聖化傳承者,法緣所信上師衆圍繞。” 也就是在金剛總持的周圍,前後左右都有上師圍繞著,“義傳者與聖化傳承者”,在岡倉噶舉裏“義傳”指的是證悟的傳承,或者我們說實修的傳承,還有聖化傳承的這些上師,每個人不同的上師,他們都在周圍。“法緣”是指跟我們各自有結下法緣的這些上師。“所信”是指我們相信、信仰的這些上師都圍繞在周圍。

  上師持金剛的前方有本尊,本尊可以是個人依止的本尊,但是這裏可以觀想是金剛亥母,這是最主要的本尊。右方是佛陀,後方是正法,這裏是指教法、正法,同時也可以說是道谛和滅谛,在這裏“法”的相貌呈現就是經書的樣子。再來左方是僧伽衆,這裏是指登入勝地的菩薩僧衆等。然後“各自隨類海會眷衆繞”,各自隨類的意思例如佛來講,主尊是佛,周圍有佛的眷衆。本尊就有本尊的眷衆圍繞等,隨主尊的不同,而有隨類的眷衆如海會般圍繞。

  “皈依聖衆眼前之下方,一切如母有情亦安在,” 我們就在所有佛菩薩他們的視線範圍之內,以自己爲主的一切如母有情。這裏的“有情”可以說六道的一切衆生,如天人、人道、畜牲等等各種的衆生。觀想這些“有情”有兩種方式,也就是他們呈現兩種相貌:一種是六道的衆生,他們各自的相貌,舉例來講,有天人的樣子,或者畜生的樣子等,如此我們比較容易觀想出每一道衆生各自的痛苦、與感受。另一種觀想就是一切有情都是人的樣子,這樣觀想代表衆生都有能夠投生得到暇滿人身的福緣。無論如何,這兩種觀想都可以,以上是有情的觀想部份。

  在這一切有情的中間,就像剛剛提到,自己就在這些有情的中間。另外也有一些特別的觀想,觀想自身的右邊是父親、左邊是母親、前方是所有的敵人、後方是其它的衆生,也有這些細微的講法,但這裏的要點是,自己是在這一切有情的中間,中間的意思,並不是說大家擠在一起,什麼都看不到。而是你站在一個高山上,是可以俯瞰全景的。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個衆生,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皈依境。要不然可能因爲看不到,還會擔心自己禮拜的時候,後面的人到底有沒有跟著拜,會生起這樣的妄念,總是很多的擔心。所以這裏的要點是,自己在一個高處能夠俯瞰全景,這是很重要的,因爲之後,我們要帶領大衆一起來念誦皈依發心,所以你看得到大家的時候,會比較放心的。

  在觀想的時候,各位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自己在修持的時候,可能是在一個小的空間裏面,我們會擔心說:“唉呀!這麼小的一個房間,要觀想這麼多的有情衆生,是否又會裝不下了。” 在這個大殿很大,可能還好,如果各自修持是在自己的小房間裏的話,那就可能擔心,觀想那麼多人可能太擠,不小心又碰到右邊,又碰到左邊的人等等,爲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妄念

  這種擔心?這是因爲我們平時過于使用、太相信與依賴五根來認識外境,因此我們會以爲只要心中想的,外境也一定要那樣。事實上我們心中所想的並不一定要與外境完全相符合的。舉例來說,有時修持時,心裏觀想很多有情,也觀想的不錯,但一睜開眼睛,一受到五根的限製時,可能又覺得這個地方坐不下,擠不下那麼多人了。在這裏是因爲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它是有範圍、有限製的,因爲有範圍跟限製,所以我們會覺得會受製于五根,而覺得放不下而擔心。因此,觀想時不須受外在環境大小,例如牆與柱子所限製,那只會讓我們修持變得更糟。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會受製于五根,就只是放輕松的觀想。舉例來講,跟我們做夢的時候是一樣的,在夢境當中,雖然只是個小房間,但是所有人都裝得下,都可以存在其中。所以在這裏觀想一切有情的時候,我們要相信與依賴自己的心,以心爲主,這樣來做觀想,會比較容易的。

  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裏,皈依是明天才會談到,所以皈依就改成明天,事實上,在昨天接受灌頂時,都已跟著念皈依發心了,其實都做了。

  〈待續...〉

  

《四不共加行 連載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