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走到那里的时候,它的确非常非常的大,就像是这种感觉,从远处看正觉大塔一样。看过去时,它很清楚而且它真的是很大,所以要这样的来观想四方型的宝座。
再来谈到这珍宝的宝座,宝座上有很多的珍宝庄严,这些珍宝象征我们的福慧二资粮的圆满和无量,各位可以随意地观想各种珍宝的形式。然后在这个大的宝座之上,正中央又有一个稍微小一点的宝座,同样也是由狮子抬着的宝座。然后在这个小一点的宝座上面,有莲花,它象征出离轮回之垢染。在莲花上面有代表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或者说是方便和智慧的太阳及月亮,这是日轮跟月轮。然后在日轮月轮之上,就是上师持金刚,在这里要观想上师持金刚,他的相貌是什么样子?是谁?或者我们要如何的来观想?在这里举个例子,像在格鲁派,就很重视上师供养仪轨的修持,而当他们在修上师供仪时,也要观想福德的境,而当中的主尊是需要具备四种特殊性相的,第一,这位主尊是我们具恩的根本上师;第二,同时也是宗喀巴大师;第三,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第四,从密乘来讲,是金刚总持,或称持金刚。
在噶举派的修持当中,最重视根本上师,我们会观想主尊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这是可以的,而且也很重要,他会帮助我们快速得到加持,并容易得到加持,有很多的利益,这是指行者个别自修时的情况来讲。但是如果从整体佛教或整体噶举角度来讲的时候,我认为还要具备几个特殊的条件。因此噶玛冈仓的传承里,都会有重要的传承之主,整个冈仓噶举是由第一世**法王****开始有***的传承,这可以说是冈仓噶举最重要的,因此***这个名号就是冈仓噶举的教主,整个教法出生的泉源是一样的,对弟子们而言,***就好像是我们的父亲一样,好像一个国家的国父,一个教会的教主一样。所以***就是冈仓噶举的父亲,这是我们要去思维,去认识的。如果我们不这样重视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个人不融和的情况。因为有一些华人弟子,很喜欢说“我的上师”是这个,很执着“我的上师”,也不管或不尊重其它的,这是不好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观想上师持金刚是刚刚谈到的四种性相:第一、他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具恩的恩师。第二、就是***。第三、即是释迦牟尼佛。这里很重要,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如果我们连释迦牟尼佛都不尊敬的话,我们根本不用说自己是佛教徒了;再来第四、从密乘的角度来讲,密乘的教主就是金刚总持或叫持金刚。所以我们观想这一段要有这四种特性,如果这四个要点都具备了,可以说对整个佛教界、冈仓噶举这个教法传承也好,或者对各自的修持也好,都有利益跟帮助的。我在这里强调,这里说要尊敬***,并不是说我自己拥有这个***的名号就要尊重我,而是具有以上这四种深层意义的,请大家要明白。
接下来谈到:“义传者与圣化传承者,法缘所信上师众围绕。” 也就是在金刚总持的周围,前后左右都有上师围绕着,“义传者与圣化传承者”,在冈仓噶举里“义传”指的是证悟的传承,或者我们说实修的传承,还有圣化传承的这些上师,每个人不同的上师,他们都在周围。“法缘”是指跟我们各自有结下法缘的这些上师。“所信”是指我们相信、信仰的这些上师都围绕在周围。
上师持金刚的前方有本尊,本尊可以是个人依止的本尊,但是这里可以观想是金刚亥母,这是最主要的本尊。右方是佛陀,后方是正法,这里是指教法、正法,同时也可以说是道谛和灭谛,在这里“法”的相貌呈现就是经书的样子。再来左方是僧伽众,这里是指登入胜地的菩萨僧众等。然后“各自随类海会眷众绕”,各自随类的意思例如佛来讲,主尊是佛,周围有佛的眷众。本尊就有本尊的眷众围绕等,随主尊的不同,而有随类的眷众如海会般围绕。
“皈依圣众眼前之下方,一切如母有情亦安在,” 我们就在所有佛菩萨他们的视线范围之内,以自己为主的一切如母有情。这里的“有情”可以说六道的一切众生,如天人、人道、畜牲等等各种的众生。观想这些“有情”有两种方式,也就是他们呈现两种相貌:一种是六道的众生,他们各自的相貌,举例来讲,有天人的样子,或者畜生的样子等,如此我们比较容易观想出每一道众生各自的痛苦、与感受。另一种观想就是一切有情都是人的样子,这样观想代表众生都有能够投生得到暇满人身的福缘。无论如何,这两种观想都可以,以上是有情的观想部份。
在这一切有情的中间,就像刚刚提到,自己就在这些有情的中间。另外也有一些特别的观想,观想自身的右边是父亲、左边是母亲、前方是所有的敌人、后方是其它的众生,也有这些细微的讲法,但这里的要点是,自己是在这一切有情的中间,中间的意思,并不是说大家挤在一起,什么都看不到。而是你站在一个高山上,是可以俯瞰全景的。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众生,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皈依境。要不然可能因为看不到,还会担心自己礼拜的时候,后面的人到底有没有跟着拜,会生起这样的妄念,总是很多的担心。所以这里的要点是,自己在一个高处能够俯瞰全景,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之后,我们要带领大众一起来念诵皈依发心,所以你看得到大家的时候,会比较放心的。
在观想的时候,各位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自己在修持的时候,可能是在一个小的空间里面,我们会担心说:“唉呀!这么小的一个房间,要观想这么多的有情众生,是否又会装不下了。” 在这个大殿很大,可能还好,如果各自修持是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的话,那就可能担心,观想那么多人可能太挤,不小心又碰到右边,又碰到左边的人等等,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妄念
这种担心?这是因为我们平时过于使用、太相信与依赖五根来认识外境,因此我们会以为只要心中想的,外境也一定要那样。事实上我们心中所想的并不一定要与外境完全相符合的。举例来说,有时修持时,心里观想很多有情,也观想的不错,但一睁开眼睛,一受到五根的限制时,可能又觉得这个地方坐不下,挤不下那么多人了。在这里是因为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它是有范围、有限制的,因为有范围跟限制,所以我们会觉得会受制于五根,而觉得放不下而担心。因此,观想时不须受外在环境大小,例如墙与柱子所限制,那只会让我们修持变得更糟。所以我们不用担心会受制于五根,就只是放轻松的观想。举例来讲,跟我们做梦的时候是一样的,在梦境当中,虽然只是个小房间,但是所有人都装得下,都可以存在其中。所以在这里观想一切有情的时候,我们要相信与依赖自己的心,以心为主,这样来做观想,会比较容易的。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皈依是明天才会谈到,所以皈依就改成明天,事实上,在昨天接受灌顶时,都已跟着念皈依发心了,其实都做了。
〈待续...〉
《四不共加行 连载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