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共加行 连载五▪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变成那样了?所以这个观修方法,就是透过反观自己嗔恨时的感受,来体会地狱的痛苦。

  透过这样的观修我们会知道,嗔恨心一定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痛苦。因此,我们会认知到嗔恨心就是地狱,这样去感受它,然后找寻消除及远离这个嗔恨心的方法。

  二、依自身贪欲感受,思维饿鬼的痛苦

  饿鬼长的什么样子呢?肚子如须弥山一般大,喉咙像针一般的细。想想看,当一个人贪心生起的时候,他的布施心,就像针一般细,而他的欲求却像须弥山一样大;看到别人得到财富,自心有如火烧一样,这就像饿鬼的口中会发出火是一样的苦。任何东西,都无法使我们满足,就像饿鬼的众生不能食用任何东西,食物一到肚子都无法消化,而变成毒一般。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练习依自心的贪欲去感受饿鬼的痛苦。

  三、依自身愚痴感受,思维畜牲的痛苦

  一个畜牲不用说计划未来了,就连眼前的很多逆缘状况,他们也完全不知如何处理。同样,虽然我们自认为聪明人,但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来处理与避免很多事,甚至很多时候还自找麻烦,这就是愚痴。所以这里透过感受自身的愚痴来体会畜生的苦。

  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无知就是痛苦。(法王用中文开玩笑说:“我不知道中文也是很痛苦呀!”)

  因果业力

  一、差别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思业”,以及由思业而发动的身、语等行为叫做“思己业”。

  二、自作

  比如说:我现在透过很多表情在说话,这个说话的当下就是在造作语业,而手势就是在造作身业。因此,善业、恶业都取决于自己。

  三、受报

  假如我的念头是清净的、尊敬的、慈爱他人的话,即会成为善业。假如动机是我慢的、嫉妒的、对他人带着恶念的话,即会成为恶业。因此,所谓的业,并非只是前世所造作的,而是每一个当下都在造作。

  当谈到业的时候,有些人会感到有一些疑问,虽然佛教里没有谈到有一个造物主,但是会说一切都是依靠业而产生,这种说法不就跟有一个造物主的观点一样吗?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我们谈到一个造物主的话,是由他所控制,我们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但是我们说到业的时候,并不完全都受到业的控制,我们还是能够改变它,始终我们是有能力改变业力的某些部分的,所以造物主和业的观点是不同的。

  因此业力是能够改变的。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我们出国时,首先到了机场,买了机票,这时我们还能决定到底要不要上飞机。然后check in了…一直走进去,登上楼梯,在这之前我们也还能决定要不要飞。甚至上了飞机,坐到位子上,在门还没关上之前,我们也都还有能力决定要不要出来。但如果门关上了,飞机起飞了,那就飞了。总之,业力能否改变是取决于我们,而不是业力本身。

  尤其这个时代,思想的力量变的更大,所以业力会成熟地更快;现在想现在就成熟。例如一个歌星演唱的时候,若是具备了善心、喜乐心的话,他能在一刹那间让上千万的观众,变成是他的朋友一般,这是很不可思议的,陌生人在刹那间就变成熟人了。

  随时我们都在造业。所谓的一生,不是说几年是一生,也不是说几天是一生,可以说每一分钟就是一生,而当下所做的每件事,就是一生的大事。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如果认为只是小事而轻忽的话,会让我们一生都不快乐的。

  四、小业得大果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天早上,有一对夫妻突然起了争执,但是就是几句话,让他们一天都不开心。上班时,工作不顺利;开车时,也无法专心开车,横冲直撞,总是不开心。最后吵翻了,甚至上了法庭,也离婚了。整个痛苦的情况,其实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只是那天早上短短几分钟的短短几句话而起;可以说小小的原因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从我们生活的经验来看,事实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百分之二、三十才是取决于运气。对于一个相信因果的人来说,无论外在有没有一个救怙主,他自己也能保护自己,自己就能成为自己的救怙。

  这里有一个故事,是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寺院请我去,在安排我住宿的房间里,放着不少东西,我想这个房间是准备给我的,所以想看看房间里的东西应该无所谓,就在各种东西里面,发现了一片光碟是新的,就拿起光碟想要带回去看看。那时我身旁没有什么人,也相信应该没有监视器,我在房里自由的一边转着一边问自己:“你一定需要看吗?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吗?然后就觉得,噢,不应该拿的。”由于自己想要做个诚实的人,于是就将光碟放回了抽屉,并说了声:“对不起,再见!”(众笑)就将光碟放回了原处,没有拿了。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事件,却也没有辜负了自己的未来。

  就像这个故事,如果我们相信因果的话,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佛陀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经当中谈到有两种善知识,一个是内在的善知识,一个是外在的善知识。所谓外在的善知识,就是正确无误的说法者;内在的善知识,就是如法修持的自己。虽然观察与依靠一位具德的善知识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在的善知识,也就是我们自己要如理如法的来修持。如果能做到如理修持,上师对弟子也才有利益。依止上师,就要如理如法地修持,不只是看着上师、供养上师或跟随上师而已。

  (注:接下来,法王给予了“四共加行”及“四不共加行”的口传…)

  (注:接下来,法王给予了“大手印祈愿文”的口传…)

  最后法王在这里要说几句话(中文):

  这次在诸位尊贵的法师们的带领之下,在家法友们,我们有这样的因缘来到瓦拉那西─佛陀的圣地,一同用中文来唱诵佛号、念诵经典、听闻佛法,尤其是我可以亲口用中文和大家一同分享佛法,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圆满了我一个重要的愿望,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而这一切都是大家给我的恩德,各位就像是佛菩萨一样,你们的慈悲充满了我的心灵,我真的很感谢各位。

  我衷心的祈愿各位和各位的亲人们,都能够身体健康、一切顺利、福慧增长。在未来的风云中,如果没有很大的无常的话,我们会再见的。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会说更多的中文给大家听。

  阿弥陀佛!

  (完)

  

《四共加行 连载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