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共加行 連載四

  第一屆宗門實修法座《四共加行》教授連載四

  2006.1.2 《四共加行》第4天課程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昨天已說過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著說的是與菩提心有關的主題。

  可能大家會覺得說,怎麼我一直在講皈依和發菩提心,都沒提到「四加行」和「遙呼上師」。但是要有次第,這樣是很好的。有的人是透過次第來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躍、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脫。但我覺得,次第修持比較切合實際。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沒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們沒有發菩提心,那麼無論做什麼善事,都不屬于大乘法。生起菩提心必須要像爬樓梯一樣,要從基礎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訓練, 所以修持菩提心還需要看這修行的基礎與根本如不如法,這是很重要的。要談菩提心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

  在薩迦派的四種離執口訣中提到:「若是執著此生非行者。」 由這句話來看,一個能「遠離執著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彙歸于叁乘的修持中,在叁乘修持,最開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離心」爲基礎。若是連出離心都做不好,那又怎能進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說出離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時候,差不多叁、五歲就出家了,當時年紀太小了,就連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知道出離心是什麼了。出離心也可以說是要斷除貪著此生、遠離貪著此生的心。

  那麼,出離心或遠離貪著此生的「界定」與「標准」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裏,是要看能不能舍棄世間八法。還有,舍棄對此生執著的「因」是什麼呢?要認識到輪回是無意義的。舍棄此生的「緣」是什麼呢?要知道此生的過患。我們要認識因與緣這兩部分,如果這兩者不具備的話,就很難舍棄對此生的執著。還有,舍棄此生的「標准」是什麼呢?是對世間八法感到厭惡與反感。那舍棄此生的「征兆」是什麼呢?就是要教你世間八法,學都學不會。(法王開玩笑說:「如果是我的話,可能學得會。」)

  世間八法是指:利、衰、譽、毀、稱、譏、苦、樂。即是由于眼前暫時的利益跟傷害,而讓我們的心産生快樂或痛苦感覺的八種情況。

  我們要思考的是,對平常人來說,要達到這個標准是很困難的,爲什麼呢?因爲依世間法來說,在世間做事,就是有著世間八法,很難找到與世間八法不相關的事。我們平常做的、說的、夢的都是這些世間八法,所以很難做到。那我們怎麼辦呀?就睡覺了嗎?(衆笑)不是的。是不是一個世間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對于這一點,我們要思考,我也思考過,我平常認爲,要斷除世間八法,不能僅僅在文字上談,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挖掘出世間八法的問題征結所在,我就取了個名字,那就是「盲目的執著」。「盲目的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一種不管好壞,頑固頑強的一種習慣。

  比如有一個人,有時候會對佛法感到歡喜,並且想要修行,可是卻把修行當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種舒服的休閑活動而已,就象是心靈按摩。(衆笑)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覺中,還是落入世間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覺得還是世間法實在、是對的。一旦將焦點投注在世間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漸漸的減少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放松。放松有很多種,比如說身體的放松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極、練練瑜珈。那心的放松是什麼呢?是修持禅定,讓心平靜下來。可是我覺得有一些人有點奇怪,就是當他們在做讓心平靜放松的禅修之後,反而更累,還要休息,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幾年,仍然是老樣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好象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樣,就算是癌細胞已經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卻察覺不到。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爲他自己一點也沒有察覺到、感受到原來自己的心都在世間法上。

  再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來,有時到了晚上,連做夢都會繼續的夢見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麼呢?當我們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卻很少做到跟法、跟修行有關的夢。這是因爲我們把修行當作只是按摩一樣,按摩這些事,你晚上是不會夢到的。

  盲目的執著,它不僅僅只是阻擋修行的增長,它慢慢的、悄悄的讓我們的心系著在世間法上。這種盲目的執著會讓我們對世間法感到一種需要,越想就越覺得世間法是必要的,而且會認爲,這比較實在,不能沒有的。之後,我們開始狂妄了起來,然後我們會開始用那暢銷的佛法,去獲得那些自認爲不可沒有的需要,漸漸的佛法成爲了毒藥,修行也毀掉了,這很可惜呀。可能我在這兒也不夠資格說可惜,因爲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間八法的話,那才真可惜了。

  這種情況又好象是電視廣告一樣。裏面的演員騎著摩托車,很潇灑的飛騰在空中,然而事實上,摩托車根本不可能飛起來,也不能這樣去騎,但是爲什麼要這樣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因爲當我們一開始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可能不會去注意它,然而廣告每天播、重複的播、不斷的播時,我們就會被薰習,無形當中慢慢的我們也習慣了。結果呢,我們就會想要去買這臺摩托車,而且心中很自然就會想起那潇灑的演員飛在天上、騎著摩托車的樣子,我們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後我們就會變笨了。信以爲真,不會再思考了。越習慣就越沒覺知了,只會盲目的生起執著,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獲得。所以岡波巴大師說:“如果不如法來修持佛法的話,修持佛法就會成爲墮入叁惡道的因。”

  因此我們要謹慎小心。這裏主要講的是,一般來說,我們沒有辦法消除世間八法的稱、譏等情況。但是,如果我們不把這對于世間法強烈執著的頑固、頑強的心消除的話,我們的修持總是會有障礙的。然而,這樣做還是不夠,由于我們是大乘行者,所以我們還要發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問起菩提心的意義,今天就要談發心。發心的方法有很多種,口訣也非常的多。發心不只是口上說說而已,而是真的要從內心發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口訣很多,這裏主要提到兩種:第一是由廣行派傳承下來的「因果七訣」,第二是深見派的「自他交換」的方法。

  「因果七訣」的修行方法,也分爲兩個不同的傳承:第一是由噶當派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第二是由止貢派傳承的修持方法。今天要說的是噶當派傳承的「因果七訣」:

  1、知母

  知母是很難的呀!爲什麼說知母很難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還不夠。這裏說的知母,是指我們發起菩提心後,要知道一切衆生都如同自己的母親一般,這是很困難的。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母親呢?首先要認知有輪回。

  如何認知輪回呢?舉個例子來講,比方說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具有能夠覺知的心識,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會無因而生、不是由異類的因而生、也不是由一個造物主而産生。這個心識是由延續的順因,或稱爲同類的前因而生起的。透過這樣一種邏輯的思惟,我們能推論出有一個同類的之前心識或覺知存在,一個接一個延續不斷。這是透過由心識的延續來證明輪回存在的一個思惟方法。

  如果說這樣一個心識,它不需要依靠同類的前因或任何其它外緣就能出生的話,那它就成爲隨時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准確、剛剛好的例子。比如說有些人預言來世要投生的地方,結果真的出生在他說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夠回憶起前世的情況。因此輪回已經成爲科學家們研究、注意的一個焦點,雖然至今仍舊無法實證到什麼,但是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問題。所以,就算我們自己還不完全相信輪回,沒有關系,但至少我們應該對輪回産生疑問;如果說輪回真的存在,但由于我們的無知而不相信,那將會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換一種角度來思考輪回了。

  當我們談論前世來生的時候,它是無始的、不斷的一種延續…。而每一世我們應該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衆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無始的輪回,生生世世加起來,我們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輪回當中,沒有一個衆生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世間上的父母可以分爲叁種:一是出生我們的父母,二是養育我們的父母,叁是利益我們的父母。

  一般世間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們的親生父母。或者說當父母親過世了,那麼養父母也會被稱爲父母。中文裏好像有一句話說,養育我們的父母的恩德,比親生父母的恩德還大。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第叁種是利益的父母,這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現在許多藏傳的喇嘛到國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顧,慢慢的,他們稱這些施主有的爲父親、母親。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們親生的父母,世間上照顧我們的人也可被稱爲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間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利益到的這些朋友,都可以稱爲父母一般。舉個例子,我現在穿著袈裟,但是我並不是一出生就穿著袈裟的,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衆生縫補、製作而成的。總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這樣,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後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想,互相幫助的這些衆生,都可以稱爲是我們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會說,總是在正面上去談,但的確也有很多負面,例如世界上那麼多衆生互相傷害,譬如有的傷害別人的家庭,搶奪他人的住處等等有很多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們是會這樣去想的,但我們更應該思惟一下,如果這樣想著負面的事情,到底對我們有沒有利益或好處?

  2、 念恩

  無論是我們親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對我們有恩情,有的能數,有的是數不出來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

《四共加行 連載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