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共加行 连载四

  第一届宗门实修法座《四共加行》教授连载四

  2006.1.2 《四共加行》第4天课程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已说过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着说的是与菩提心有关的主题。

  可能大家会觉得说,怎么我一直在讲皈依和发菩提心,都没提到「四加行」和「遥呼上师」。但是要有次第,这样是很好的。有的人是透过次第来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跃、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脱。但我觉得,次第修持比较切合实际。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没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们没有发菩提心,那么无论做什么善事,都不属于大乘法。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像爬楼梯一样,要从基础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训练, 所以修持菩提心还需要看这修行的基础与根本如不如法,这是很重要的。要谈菩提心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

  在萨迦派的四种离执口诀中提到:「若是执着此生非行者。」 由这句话来看,一个能「远离执着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汇归于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开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若是连出离心都做不好,那又怎能进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说出离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时候,差不多三、五岁就出家了,当时年纪太小了,就连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道出离心是什么了。出离心也可以说是要断除贪着此生、远离贪着此生的心。

  那么,出离心或远离贪着此生的「界定」与「标准」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里,是要看能不能舍弃世间八法。还有,舍弃对此生执着的「因」是什么呢?要认识到轮回是无意义的。舍弃此生的「缘」是什么呢?要知道此生的过患。我们要认识因与缘这两部分,如果这两者不具备的话,就很难舍弃对此生的执着。还有,舍弃此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对世间八法感到厌恶与反感。那舍弃此生的「征兆」是什么呢?就是要教你世间八法,学都学不会。(法王开玩笑说:「如果是我的话,可能学得会。」)

  世间八法是指:利、衰、誉、毁、称、讥、苦、乐。即是由于眼前暂时的利益跟伤害,而让我们的心产生快乐或痛苦感觉的八种情况。

  我们要思考的是,对平常人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依世间法来说,在世间做事,就是有着世间八法,很难找到与世间八法不相关的事。我们平常做的、说的、梦的都是这些世间八法,所以很难做到。那我们怎么办呀?就睡觉了吗?(众笑)不是的。是不是一个世间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思考,我也思考过,我平常认为,要断除世间八法,不能仅仅在文字上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挖掘出世间八法的问题征结所在,我就取了个名字,那就是「盲目的执着」。「盲目的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不管好坏,顽固顽强的一种习惯。

  比如有一个人,有时候会对佛法感到欢喜,并且想要修行,可是却把修行当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种舒服的休闲活动而已,就象是心灵按摩。(众笑)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落入世间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觉得还是世间法实在、是对的。一旦将焦点投注在世间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渐渐的减少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放松。放松有很多种,比如说身体的放松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极、练练瑜珈。那心的放松是什么呢?是修持禅定,让心平静下来。可是我觉得有一些人有点奇怪,就是当他们在做让心平静放松的禅修之后,反而更累,还要休息,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几年,仍然是老样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象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样,就算是癌细胞已经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却察觉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自己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感受到原来自己的心都在世间法上。

  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有时到了晚上,连做梦都会继续的梦见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么呢?当我们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却很少做到跟法、跟修行有关的梦。这是因为我们把修行当作只是按摩一样,按摩这些事,你晚上是不会梦到的。

  盲目的执着,它不仅仅只是阻挡修行的增长,它慢慢的、悄悄的让我们的心系着在世间法上。这种盲目的执着会让我们对世间法感到一种需要,越想就越觉得世间法是必要的,而且会认为,这比较实在,不能没有的。之后,我们开始狂妄了起来,然后我们会开始用那畅销的佛法,去获得那些自认为不可没有的需要,渐渐的佛法成为了毒药,修行也毁掉了,这很可惜呀。可能我在这儿也不够资格说可惜,因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间八法的话,那才真可惜了。

  这种情况又好象是电视广告一样。里面的演员骑著摩托车,很潇洒的飞腾在空中,然而事实上,摩托车根本不可能飞起来,也不能这样去骑,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因为当我们一开始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注意它,然而广告每天播、重复的播、不断的播时,我们就会被薰习,无形当中慢慢的我们也习惯了。结果呢,我们就会想要去买这台摩托车,而且心中很自然就会想起那潇洒的演员飞在天上、骑着摩托车的样子,我们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后我们就会变笨了。信以为真,不会再思考了。越习惯就越没觉知了,只会盲目的生起执着,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获得。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如果不如法来修持佛法的话,修持佛法就会成为堕入三恶道的因。”

  因此我们要谨慎小心。这里主要讲的是,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办法消除世间八法的称、讥等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对于世间法强烈执着的顽固、顽强的心消除的话,我们的修持总是会有障碍的。然而,这样做还是不够,由于我们是大乘行者,所以我们还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问起菩提心的意义,今天就要谈发心。发心的方法有很多种,口诀也非常的多。发心不只是口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要从内心发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口诀很多,这里主要提到两种:第一是由广行派传承下来的「因果七诀」,第二是深见派的「自他交换」的方法。

  「因果七诀」的修行方法,也分为两个不同的传承:第一是由噶当派阿底峡尊者传承下来,第二是由止贡派传承的修持方法。今天要说的是噶当派传承的「因果七诀」:

  1、知母

  知母是很难的呀!为什么说知母很难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还不够。这里说的知母,是指我们发起菩提心后,要知道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这是很困难的。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呢?首先要认知有轮回。

  如何认知轮回呢?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具有能够觉知的心识,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会无因而生、不是由异类的因而生、也不是由一个造物主而产生。这个心识是由延续的顺因,或称为同类的前因而生起的。透过这样一种逻辑的思惟,我们能推论出有一个同类的之前心识或觉知存在,一个接一个延续不断。这是透过由心识的延续来证明轮回存在的一个思惟方法。

  如果说这样一个心识,它不需要依靠同类的前因或任何其它外缘就能出生的话,那它就成为随时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准确、刚刚好的例子。比如说有些人预言来世要投生的地方,结果真的出生在他说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够回忆起前世的情况。因此轮回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注意的一个焦点,虽然至今仍旧无法实证到什么,但是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就算我们自己还不完全相信轮回,没有关系,但至少我们应该对轮回产生疑问;如果说轮回真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的无知而不相信,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轮回了。

  当我们谈论前世来生的时候,它是无始的、不断的一种延续…。而每一世我们应该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众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无始的轮回,生生世世加起来,我们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轮回当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世间上的父母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出生我们的父母,二是养育我们的父母,三是利益我们的父母。

  一般世间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们的亲生父母。或者说当父母亲过世了,那么养父母也会被称为父母。中文里好像有一句话说,养育我们的父母的恩德,比亲生父母的恩德还大。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第三种是利益的父母,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现在许多藏传的喇嘛到国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顾,慢慢的,他们称这些施主有的为父亲、母亲。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亲生的父母,世间上照顾我们的人也可被称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间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到的这些朋友,都可以称为父母一般。举个例子,我现在穿着袈裟,但是我并不是一出生就穿着袈裟的,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众生缝补、制作而成的。总之,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后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互相帮助的这些众生,都可以称为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会说,总是在正面上去谈,但的确也有很多负面,例如世界上那么多众生互相伤害,譬如有的伤害别人的家庭,抢夺他人的住处等等有很多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们是会这样去想的,但我们更应该思惟一下,如果这样想着负面的事情,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或好处?

  2、 念恩

  无论是我们亲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情,有的能数,有的是数不出来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

《四共加行 连载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