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見▪P2

  ..續本文上一頁

  緣起法則的教導,有助于對這一點提供更詳細的指南,確切地表明業力循環在何處提供入口,允許更善巧的當下輸入。如此,它既解釋了在培育高等善巧時,專注這個動作的重要性,也解釋了把正確地專注當下體驗的過程中,以行動[業]爲指南的重要性。

  緣起法則說明,宇宙在被禅修者直接體驗的觀察背景之下,完全容攝在即刻呈現于覺知的因素內: 五蘊(色、受、想、行、識)、六處(五種官感加上心)。諸因緣的標准序列如下: 老、病、死之苦緣于生; 而生緣于有; 如此下推,經過執取、渴求、受、官感接觸、六處、名色(心與身之現象)、官感意識、心理造作、直到無明。盡管該序列讀來似乎具線性模式,這些詞語的准確定義表明,它充滿了許多反饋循環。因爲它的非線性,故而在若幹尺度上運作: 譬如“生”,既指有機體的出生,也指內心一種存在感[有]的出生。

  在這個序列當中,包含著佛陀對業力與重生的終極分析。譬如,業的系聯[nexus]——執取、有、生——解釋了生的發生域界。業(它包括在名色的諸因素中)升起五蘊,後者構成了渴求與執取的對象。一旦執取,就會在叁界之任一——欲界、色界、非色界——“來有”。這些界,不僅指宇宙尺度之存在態的層次,而且指出心理狀態的層次。生與有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入睡與做夢的過程作比喻。隨著昏沈帶領心與清醒時的現實失去接觸,另一個時空的夢像將在其中顯現。這個圖像的顯現即稱爲“有”。進入這幅圖像,在其中擔當起一個腳色或身份——的動作,就是“生”。巴利經典的注疏認爲,正是同樣的過程使得重生在色身壞死後發生。同時,入睡與出生的比喻解釋了何以從“有”中解脫被稱爲“覺醒”。

  一旦在某個界出生,名色與意識的系聯解釋了活性有機體在該界內的升起與存活。沒有意識,心與身之有機體會死去。沒有心與身之有機體,則意識無處著陸與發展。這個系聯也解釋了能夠引向善巧業的反饋循環。“名”包括了專注、動機、感受、辨識、接觸等亞因子,它們正是業與果的作用過程中的那些因子。善巧的第一課是,一個行動的精髓是它的動機: 一個以求高等善巧爲動機的行動所生之果報,將不同于一個以貪、嗔、癡爲動機所生的果報。反過來,動機又受到對他之處境的專注動作正確與否的影響。專注的動作越少爲癡所迷惑,就將以正確的角度觀察[=正思]得越清楚。專注與動機的組合,又決定了該動作的受與色(身體事件)之果報的質量。行動越善巧,這些果報會越精致。辨識[想]隨著那些果報升起,某些比另一些更適當。專注的動作選擇去注意哪些,接著反饋入另一輪的行動[業]循環。整個循環之能夠進行,是因爲它的所有因子都與意識接觸。

  名、色、與意識的這種相互作用,爲如何終結業的循環本身所具有的苦這個困境,提供了解答。假若他僅僅試圖透過一個直接的動機來終止循環,那麼這個動機本身就是一件業,因此成爲循環繼續的因。不過,假若他能夠隨著意識與循環中的諸接觸自然而然地褪離而作觀察,這個雙重束縛可以解脫。這裏所要求的,非是不動,而是越來越正確地專注業力本身的過程。當他對這個過程的專注與把握達到完整全面時,就會出現一個稱爲“非造作”[atammayata]的平衡,在其中業的諸過程與意識的接觸——此時意識仍然具足——自然地脫離。一位現代導師把這個脫離過程比作果子熟透時自然地脫離果樹。這就是業的循環如何在覺醒的瞬間得以終止。

  這個分析表明,解脫之最重要的障礙是無明,它使專注不能夠全然辨知。佛陀跟蹤無明這個升起心理造作過程的元素,發現歸根到底它是對四聖谛的無明: 聖谛的內容、每項聖谛相應的責任、與對那些責任的掌握。當此無明被徹底克服時,維持循環的渴求無可抓取,因爲它所有的可能對象都被如實知見——爲苦。無處著陸,渴求消失,輪回即能夠終止。

  

  四聖谛

  由于正是四聖谛之智終止了無明與渴求,佛陀最經常地以此表達出世正見。這些真谛把業力分析直接聚焦在苦的問題上: 人們自造生命體驗之敘事,其核心正是這些問題。正如佛陀在第二智中提到,他的宿世回憶包括了每一生的樂痛體驗,而多數人在回顧自己的生命時,也傾向于注意這些問題。然而,四聖谛並未簡單地停留在苦的敘事上: 而是從一位學藝者求解難題的角度出發。對于試圖把握高等善巧的禅修者來說,這就意味著,這些真谛不可能藉不參與地旁觀而全知。只有敏感地參與念住、定力、明辨等善巧功能的培育過程——對影響該過程的諸心理因素的因果關系獲得實踐性的把握——他才有可能消滅妨礙業力止息的無明。因此,只有通過把善巧培育到終極程度,才能把輪回帶到某個平衡點,得到消解的果報。

  [中譯注: 本段來自原作者解說叁歸依的文集《歸依》之尾篇《以善巧業爲依止》的四節段;文中小號字體爲譯者加。]

  

《正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