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C 巴利文索引

  附錄C

  巴利文索引

  注:每一個巴利文單字後面括號內是音標的拼法,這是根據泰語發音來拼音的,因爲巴利文——已經不再被使用了,是一種死的語言(或方言),而我們以泰語慣用的方式在尾音加重元音。

  譯注:巴利文引號後面括號內的中文,是此巴利文單字在漢譯上慣用的名相,是譯者加入的,便利于讀者們對照參考。

  abhijjha(ah-peech”-ah)——(貪)喜愛;貪婪。

  ahimsa(ah-heem”-sah)——不害。

  abyakata(ah-pee-ah”-kuh-tah)——(無記性)中性;非善非惡。

  abyapada(ah-pee”-ah-bah”-tuh)——無瞋。

  adhimokkha(ah-tee-moke”-uh)‑—(勝解)狂熱,尤其針對産生錯誤的信上面而言——如對觀的染産生勝解。

  anagami-magga(ah”-nah-kom”-mee-mah-kuh)——(阿那含道)成就第叁果位之道;不還者。

  anatta(ah”-nuh-tah)——1.無我;非個別體。2.無法控製。

  anapa nasati(ah”-nah-pah”-nuh-sah”-tee)——(安那般那念)呼吸的念住。

  anenjha(ah-nen”-cha)——(四空定)最高的無色界禅定(第五至第八)。

  anicca(a-nee”-chah)——1.無常。2.無法保持同一狀態。

  animitta-nibbana(ah-nee”-meet-ahnee-bah”-nuh)——(無相解脫門)在第十一階智,如果由觀無常而趣向涅槃解脫的,稱爲無相解脫涅槃。

  apanasamadhi(ahb”-uh-nah”-suh-mah”-tee)——在深入的專注之中,心能安住不動一段很長的時間。

  apaya(ah-bye”-uh)——(惡道)四種低級和惡劣的狀態: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

  appanihita-nibbana(ah-pah”-nee”-hee”-tah-nee-bah”-nuh)——(無願解脫門)在第十一階智,如果由觀苦而趣向涅槃解脫的,稱爲無願解脫涅槃。

  arahatta-magga(ah”ruh-hot”-uh-mah”-kuh)——阿羅漢道。

  ariya-puggala(ah-ree”-yah-buk”-ah-lah)——(聖補特伽羅)聖者;成就四種果位(初果至阿羅漢果)的人。

  ariya-scca(ah-ree”-uh-sach”-uh)——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arompaccupanorpaccupanarom(ah”rome-bah”-joo-bahn)——當下。

  arupa-loka(ah-roo”-puh-low-kuh)——無色界。

  asavakkhayanana(ah”-suh-wah-kye”-uh-nah”-nuh)——(漏盡智)熄滅內心煩惱(漏)的智慧,圓覺(阿羅漢)時生起的智慧。

  asava(ah”-suh-wah)——(漏)煩惱;心的染汙或煩惱。

  asubha(ah”-soo-pah)——1.憎厭。2.死屍。

  atapi(ah”-tah-pee)——(精進)努力于斷煩惱。

  atta(ah”-tah)——我;妄執身心包含了一個永恒的自我或神我的邪見。

  avijja(ah”-vee-cha)——(無明)無知(未能體證四聖谛的無知)。

  ayatana(eye-yah”-tun-ah)——1.根。2.十二處(內:眼、耳、鼻、舌、身、意。外:色、聲、香、味、觸、法)。3.六根。

  bala(pah”-lah)——(五「力」)力,啓發悟道的能力(如五力)。

  bhava(pow”-uh)——有;有的活動過程(我們來世將成爲的生命形態)。

  bhava-cakka(pow”-uh-chok”-uh)——十二緣起(「有的輪子」)。

  bhavaatanha(pow”-uh-tahn”-huh)——(色愛)求生欲。

  bhikkuni(bik”-ku-nee)——(比丘尼)佛教的女尼。

  bodhipakkiyadhamma(po”-tee-pok-key”-ah-tom”-uh)——叁十七道品。

  bojjhangas(poh-chang-uhz)——七覺支:1.念2.擇法3.精進4.喜5.輕安6.定7.舍。

  brahmaloka(prahm”-uh-lo”-kuh)——(梵天)梵界;微細的色界和無色界。

  cakkhu-vinnana(chah”-koo-win-yah”-nuh)——眼識。

  carita(chah-ree-tah)——(性行)有情的特質,如貪等。

  cetana(chay”-tuh-nah)——(思)意願;意志(行蘊之一)。

  cetasika(chay”-tuh-seek”-uh)——(心所)心的性質:共有52個心所法,以不同的組合組成89-120個識(心態)。

  chanda(chon”-tah)——(欲)意願;樂欲。

  citta(chee”-tuh)——1.心。2.心王。3.各種識(包含心所、心王‑心所)*。*心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必須有所緣)。

  cittakhana(chee”-tuh-kah”-nuh)——(剎那)一念之間(非常短暫)。

  cittavipassana(chee”-tuh-wee-pah”-suh-nah)——(觀心)以心爲所緣的四念禅觀法。

  culla-sotapanna(koo”-lah-soh-duh-bah”-nuh)——「小」須陀洹(入流者):成就第一階智的人。

  dana(tah”-nuh)——(檀那)布施。

  dhamma(tom”-mah)——1.佛陀的教法。2.定律、法則。3.真理、實相。4.善、惡或無記(介于中間的),一切事物。

  dhammaniyama(tom”-mah-nee-yah”-muh)——法則的次第;因果的必然性或次第。

  dhatu(tah”-too)——(四大)元素。

  ditthi(tit”-tee)——(見)邪見。

  ditthi-carita(tit”-tee-char-ee”-tuh)——(見性行者)邪見者。

  ditthi-visuddhi(tit”-tee-vee-soo”-tee)——七清淨的第一清淨:見清淨。

  dohsa(toh”-sah)——瞋;恚;厭惡。

  dohsacarita(toe”-sah-car-ree-tuh)——(瞋性行者)容易生氣和憎恨的人。

  domanassa(tome”-uh-mah”-suh)——(厭)不喜歡;厭惡。

  dukkha(too”-kah)——1.身心的苦。2.不能滿足。3.不能保持同一狀態。

  苦苦:一般的苦。

  行苦:變化過程的苦。

  苦相:(身心中的)叁法印。苦谛:第一聖谛。

  dukkhasacca(too”-kah-sah”-chah)——第一聖谛:苦的真理。

  ekaggata(ay-gah”-ka-tah)——單一目標。

  ghanasanna(kah”-nah-sahn”-yah)——(堅實)緊密;堅固(隱蔽無我)。

  iddhi(it”-tee)——(神通)神秘的力量;超乎平常的力量。

  iddhipaddha(it”tee-baht”-uh)——四神足(叁十七道品之一)。

  indriya(in”-tree-yuh)——1.根的作用。2.控製能力,如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

  indriyasamvarasila——(善護諸根)對根限製的戒律。

  jati(chah”-dee)——生。

  jahna(chon”-uh)——(禅定)幻境;能導致深定的專注禅觀

  kamma-bhava(kom”-muh-pow”-uh)——有的活動過程。

  kama-loka(kom”-muh-loh”-kuh)——欲界。

  kamatanha(kom”-muh-tahn”-huh)——欲愛。

  kamma(kom”-muh)——(業)活動;善惡的意志。

  kammaguna(kom”-muh-koo”-nuh)——(欲樂)感官的快樂;感官享樂的對象(欲塵)。

  kammasharupa(kom”-uh-shah-roo”-puh)——(業報身)從業而生的色身。

  kammathana(kom”-uh-tan-nah)——(業處)禅觀或冥想的行爲;禅觀的對象。

  kanikasamadhi(kah”-nee-kah-sah-mah”-tee)——剎那定。

  kankhavitarana-visuddhi(kon”-kah”-wee”-tah-rah”-nuh-wee-soo-tee)——七清淨的第二清淨:度疑清淨。

  kasina(gah-see”-nuh)——(遍處)導致專注的禅定念處如地遍處,共有十遍處。

  kata-nana(kah”-tuh-nah”-nuh)——(證智)第叁智階。

  kaya(kye”-uh)——身(毗婆奢那所緣之一)。修行的「色身」。

  kayanupassanasatipattana(kye”-ah-…

《附錄C 巴利文索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