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附录C 巴利文索引

  附录C

  巴利文索引

  注:每一个巴利文单字后面括号内是音标的拼法,这是根据泰语发音来拼音的,因为巴利文——已经不再被使用了,是一种死的语言(或方言),而我们以泰语惯用的方式在尾音加重元音。

  译注:巴利文引号后面括号内的中文,是此巴利文单字在汉译上惯用的名相,是译者加入的,便利于读者们对照参考。

  abhijjha(ah-peech”-ah)——(贪)喜爱;贪婪。

  ahimsa(ah-heem”-sah)——不害。

  abyakata(ah-pee-ah”-kuh-tah)——(无记性)中性;非善非恶。

  abyapada(ah-pee”-ah-bah”-tuh)——无瞋。

  adhimokkha(ah-tee-moke”-uh)‑—(胜解)狂热,尤其针对产生错误的信上面而言——如对观的染产生胜解。

  anagami-magga(ah”-nah-kom”-mee-mah-kuh)——(阿那含道)成就第三果位之道;不还者。

  anatta(ah”-nuh-tah)——1.无我;非个别体。2.无法控制。

  anapa nasati(ah”-nah-pah”-nuh-sah”-tee)——(安那般那念)呼吸的念住。

  anenjha(ah-nen”-cha)——(四空定)最高的无色界禅定(第五至第八)。

  anicca(a-nee”-chah)——1.无常。2.无法保持同一状态。

  animitta-nibbana(ah-nee”-meet-ahnee-bah”-nuh)——(无相解脱门)在第十一阶智,如果由观无常而趣向涅槃解脱的,称为无相解脱涅槃。

  apanasamadhi(ahb”-uh-nah”-suh-mah”-tee)——在深入的专注之中,心能安住不动一段很长的时间。

  apaya(ah-bye”-uh)——(恶道)四种低级和恶劣的状态: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

  appanihita-nibbana(ah-pah”-nee”-hee”-tah-nee-bah”-nuh)——(无愿解脱门)在第十一阶智,如果由观苦而趣向涅槃解脱的,称为无愿解脱涅槃。

  arahatta-magga(ah”ruh-hot”-uh-mah”-kuh)——阿罗汉道。

  ariya-puggala(ah-ree”-yah-buk”-ah-lah)——(圣补特伽罗)圣者;成就四种果位(初果至阿罗汉果)的人。

  ariya-scca(ah-ree”-uh-sach”-uh)——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arompaccupanorpaccupanarom(ah”rome-bah”-joo-bahn)——当下。

  arupa-loka(ah-roo”-puh-low-kuh)——无色界。

  asavakkhayanana(ah”-suh-wah-kye”-uh-nah”-nuh)——(漏尽智)熄灭内心烦恼(漏)的智慧,圆觉(阿罗汉)时生起的智慧。

  asava(ah”-suh-wah)——(漏)烦恼;心的染污或烦恼。

  asubha(ah”-soo-pah)——1.憎厌。2.死尸。

  atapi(ah”-tah-pee)——(精进)努力于断烦恼。

  atta(ah”-tah)——我;妄执身心包含了一个永恒的自我或神我的邪见。

  avijja(ah”-vee-cha)——(无明)无知(未能体证四圣谛的无知)。

  ayatana(eye-yah”-tun-ah)——1.根。2.十二处(内:眼、耳、鼻、舌、身、意。外:色、声、香、味、触、法)。3.六根。

  bala(pah”-lah)——(五「力」)力,启发悟道的能力(如五力)。

  bhava(pow”-uh)——有;有的活动过程(我们来世将成为的生命形态)。

  bhava-cakka(pow”-uh-chok”-uh)——十二缘起(「有的轮子」)。

  bhavaatanha(pow”-uh-tahn”-huh)——(色爱)求生欲。

  bhikkuni(bik”-ku-nee)——(比丘尼)佛教的女尼。

  bodhipakkiyadhamma(po”-tee-pok-key”-ah-tom”-uh)——三十七道品。

  bojjhangas(poh-chang-uhz)——七觉支:1.念2.择法3.精进4.喜5.轻安6.定7.舍。

  brahmaloka(prahm”-uh-lo”-kuh)——(梵天)梵界;微细的色界和无色界。

  cakkhu-vinnana(chah”-koo-win-yah”-nuh)——眼识。

  carita(chah-ree-tah)——(性行)有情的特质,如贪等。

  cetana(chay”-tuh-nah)——(思)意愿;意志(行蕴之一)。

  cetasika(chay”-tuh-seek”-uh)——(心所)心的性质:共有52个心所法,以不同的组合组成89-120个识(心态)。

  chanda(chon”-tah)——(欲)意愿;乐欲。

  citta(chee”-tuh)——1.心。2.心王。3.各种识(包含心所、心王‑心所)*。*心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必须有所缘)。

  cittakhana(chee”-tuh-kah”-nuh)——(剎那)一念之间(非常短暂)。

  cittavipassana(chee”-tuh-wee-pah”-suh-nah)——(观心)以心为所缘的四念禅观法。

  culla-sotapanna(koo”-lah-soh-duh-bah”-nuh)——「小」须陀洹(入流者):成就第一阶智的人。

  dana(tah”-nuh)——(檀那)布施。

  dhamma(tom”-mah)——1.佛陀的教法。2.定律、法则。3.真理、实相。4.善、恶或无记(介于中间的),一切事物。

  dhammaniyama(tom”-mah-nee-yah”-muh)——法则的次第;因果的必然性或次第。

  dhatu(tah”-too)——(四大)元素。

  ditthi(tit”-tee)——(见)邪见。

  ditthi-carita(tit”-tee-char-ee”-tuh)——(见性行者)邪见者。

  ditthi-visuddhi(tit”-tee-vee-soo”-tee)——七清净的第一清净:见清净。

  dohsa(toh”-sah)——瞋;恚;厌恶。

  dohsacarita(toe”-sah-car-ree-tuh)——(瞋性行者)容易生气和憎恨的人。

  domanassa(tome”-uh-mah”-suh)——(厌)不喜欢;厌恶。

  dukkha(too”-kah)——1.身心的苦。2.不能满足。3.不能保持同一状态。

  苦苦:一般的苦。

  行苦:变化过程的苦。

  苦相:(身心中的)三法印。苦谛:第一圣谛。

  dukkhasacca(too”-kah-sah”-chah)——第一圣谛:苦的真理。

  ekaggata(ay-gah”-ka-tah)——单一目标。

  ghanasanna(kah”-nah-sahn”-yah)——(坚实)紧密;坚固(隐蔽无我)。

  iddhi(it”-tee)——(神通)神秘的力量;超乎平常的力量。

  iddhipaddha(it”tee-baht”-uh)——四神足(三十七道品之一)。

  indriya(in”-tree-yuh)——1.根的作用。2.控制能力,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

  indriyasamvarasila——(善护诸根)对根限制的戒律。

  jati(chah”-dee)——生。

  jahna(chon”-uh)——(禅定)幻境;能导致深定的专注禅观

  kamma-bhava(kom”-muh-pow”-uh)——有的活动过程。

  kama-loka(kom”-muh-loh”-kuh)——欲界。

  kamatanha(kom”-muh-tahn”-huh)——欲爱。

  kamma(kom”-muh)——(业)活动;善恶的意志。

  kammaguna(kom”-muh-koo”-nuh)——(欲乐)感官的快乐;感官享乐的对象(欲尘)。

  kammasharupa(kom”-uh-shah-roo”-puh)——(业报身)从业而生的色身。

  kammathana(kom”-uh-tan-nah)——(业处)禅观或冥想的行为;禅观的对象。

  kanikasamadhi(kah”-nee-kah-sah-mah”-tee)——剎那定。

  kankhavitarana-visuddhi(kon”-kah”-wee”-tah-rah”-nuh-wee-soo-tee)——七清净的第二清净:度疑清净。

  kasina(gah-see”-nuh)——(遍处)导致专注的禅定念处如地遍处,共有十遍处。

  kata-nana(kah”-tuh-nah”-nuh)——(证智)第三智阶。

  kaya(kye”-uh)——身(毗婆奢那所缘之一)。修行的「色身」。

  kayanupassanasatipattana(kye”-ah-…

《附录C 巴利文索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