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6),清淨沙門使離法,
諸善知識驅作屠,如來法衣抛水中,
佛叁依處碎以石(537),即法之名亦不留。
其後葉巴岩窟內,金剛手佛變化身,
有一比丘名爲“白”(538),乃將罪惡王誅戮。
曆時約八小甲子(539),無有如來佛正教,
籲嗟有情誠可憫。即我所有諸本尊,
亦匿佛殿秘藏中。此後五百末期時,
正黨教滅徐燼燃,乃自朵康重興起(540)。
爲有雪邦諸有情,如重燃起垂滅燈,
使正黨教再光顯。善信仍陳諸供品,
頂禮膜拜作繞行,廣出清淨沙門衆,
正黨之教大宏揚。”
如是語後,送入于慈愛叁摩地中(541)。上乃聊舉一隅,對未來予記之教言,廣如覺阿吉所取出之伏藏、柱藏書《遺訓首卷錄》中頗爲詳盡也。
又少頃間,王複語雲:“我之內外臣輔及屬民等,若有人來言欲求見我藏王松贊幹布者,彼欲求與我相晤,可向聖觀自在前發願祈請,則如與我相見無有異也。”又尼妃赤尊轉面外語日:“諸親近之藏民,若有來言,欲見我尼妃赤尊者,彼若欲求與我相晤,可向怒紋度母前發願祈請,則如與我相見無有異也”。又漢妃公主將面轉向外語曰:“諸愛憐于我至親之藏民,若有來言,欲見我漢妃公主者,彼若欲求與我相晤,可向尊聖度母前發願祈請,則如與我相見無有異也。”
爾時,臣噶等雲:“大王,作此訓示,王父王母究將何歸?”答曰:“我叁人遠不他適。”王遞起立,右手觸于尼妃赤尊,赤尊變爲白優婆羅花,隨即溶人于王之右肩。左手觸于漢妃公主,公主變爲青優婆羅花,隨即溶入于王之左肩。于是王即來至自成十一面本尊之前,對聖者作贊曰:
“空寂法身境界中,爲利有情所起身,
寂靜四面威七面,十一面尊前頂禮。
根本文面叁白色,極現喜悅而美妙,
能息罪業與煩惱,法身面前誠頂禮。
其上熟金黃色面,股怒叁面含笑容,
具有壽命福圓滿,能作增長前頂禮。
又上複有珊瑚紅,能作懷力二面容,
張露牙相具忿怒,受用之身前頂禮。
又上即有作誅業,如煙雲色二面容,
極可怖畏睜叁眼,變化之身前頂禮。
其上上師變化身,總攝諸佛黃丹色,
頭頂彌陀佛估主,作爲頂嚴前頂禮。
如同蓮瓣初二手,十指合掌安心間,
能動諸佛大慈悲,即此之前誠頂禮。
右方四手依次第,念珠、輪寶、法施印,
與及叁世佛彌陀,微妙握持誠頂禮。
左方四手依次第,蓮花與及軍持寶,
便慧雙運弓與箭,微妙執持誠頂禮。
右分肢手十有九,執寶、絹索、缽盂、劍,
金剛、水晶、大晶弓,及楊枝等誠頂禮。
執妙拂盾及妙瓶,斧、鎖、重珠、青蓮花,
軍持、日陽、白蓮花,及谷穗等誠頂禮。
左分肢手十九執,白雲、軍持、蓮、寶劍,
螺、蓋、念珠及寶鋒,與金剛等誠頂禮。
鐵鈎、禅仗、變化身,妙宮、經典、與輪寶,
佛像、果實、格薩花,及持珍寶誠頂禮。
法身根本手有十,報身肢分叁十八,
化身肢分有一于,頂禮于汝虛空王。
如蓮花手掌心間,似優波花妙眼觀,
猶如星耀光燦爛,頂禮于汝虛空王。
頭頂飾有佛頂警,手足挂骼鍋觀聲,
身放香能如檀馨,頂禮于汝虛空王。
穿著諸種線羅衣,佩帶無數珍奇寶,
視無厭足美妙身,頂禮于汝虛空叁。
獸皮掩蔽乳旁際,肢分四種蛇爲飾,
相好光明威耀身,頂禮于汝虛空王。
如雪山面極美妙,略具紅潤之光澤,
放射大悲白光身,頂禮于汝虛空叁。
如來尊者頂替寶,微妙端立兩足相,
昂然踏于蓮月上,頂禮于汝虛空工。
乃由叁世諸如來,大悲所現化身寶,
汝具善巧與大悲,懇請垂照有情衆。
一切有情救處汝,由諸苦惱所熬迫,
匮乏顛沛諸有情,懇請大悲眼垂照。
無明所迷諸有情,造作惡業感壞身,
墮落于彼叁惡途,懇請大悲鈞攝護”。
如是語畢。從頭上除去頭巾,將之接于本尊心間,又即白言:“聖者請垂視漂流叁界輪回苦惱之衆生。”由誠信力,悲淚涕泣,猛力禱請,即此境中,王遂化爲光明,融入于自成十一面大悲心本尊之心間矣。(原注:聖者之心間本爲二手合掌,後又轉爲開展之狀,蓋自此時起也)。如上情景,衆均親眼現見,然無可如何,只有彼此面面相眼,惶然不知所爲。
爾時,孟氏赤姜,即作禱白言曰:“觀王父王母叁人,作如是言,似不欲住世,今後我等,當將如之何?以誰爲仰望之處,望慈悲攝授。”王即由自然生成之十一面尊心間伸出頭首而爲作示曰;“汝等谛聽,生者必死,此爲一;凡有爲法之法性,是乃無常,此爲二;壽無暇住,如草上露此爲叁。今現一切所作,應知皆如夢如幻也。”尼妃赤尊亦自右乳上伸出頭首而爲作示日:“壽命無定,如空中虹色,此爲一;音聲無定,如空中雷鳴,此爲二;色身無定,如夏季花,此爲叁。今現一切所作,應知皆如鏡中形像相似也。”漢妃公主亦自左乳上伸出頭首而爲作示曰:“色身無常,如枯樹朽根,此爲一;壽命無常,如空中雲電,此爲二;財帛無常。如蜂之于蜜,此爲叁。今現一切所作,應知皆如水上浮漚相似也。”語畢遂即不現(542)。
于是二大臣亦禱白言“大王,如是作已,似不住世,我內外臣輔及諸屬民將如何處,願慈悲攝授。”王又伸出頭首爲作示日:
“善爲谛聽我臣民,此生無常草上露,
于此慎勿落怠惰。死魔有如懸崖水,
對此望勿作閑常。幻化蘊身如夏花,
何時霜摧無決定。應舍世事而修法,
念死無常生精進,我常伴汝未曾離。”
語畢即不複顯現矣。
于時請人面面相睹皆雲:“王父母叁人乃是變化之身,在世之時恨對其誠信太薄也。”適相倫納欽布和貝江白幾勒桑二人忽至問曰:“王父母叁人何在?”凡問叁次,雖與之說王父母叁人如是作已,即融入于本尊心中,然不見信。于是不知所雲,互相顧視,愕然無語。彼二人乃大怒,即追問曰:“王父母叁人究竟何往?”又問叁次,仍不置答,即曰“當誅汝等惡徒”,于是拔劍。孟妃始曰:“王父母乃變化之身,叁人已融和入于自生之十一面本尊心間矣。”語畢大哭。仍不相信,即問王孫,王孫乃曰:“初開示甚多教誨,此後二妃即融合王身,最後王祖始融合人于本尊心間,”以此情形詳爲告語,于時二人始生信心(543)。大臣吞彌亦舉出王乃化身之由,如在昌諸曾將阿彌陀佛相,示于丐僧。又將彌陀相,示與李域二沙彌,在拉薩開光,王作禱請時,刹那之間,如來及諸菩薩現身,來至空中,如是等等事迹,詳爲講述,爾時大衆,皆生淨信。同曰:“果爲真實聖觀自在!然王父母在世時,恨我等敬信太薄。”及說至法王爲化身時,衆皆悲痛,昏倒于地,其時諸天亦雨妙花,地亦作六種震動雲雲。
複次,又由自生之十一面本尊心間,放射約八種雜色光明,一光入于覺阿不動佛像心間(原注;古響銅像。)一光人于彌勒*輪像心間(古響銅像),一光入于無量光佛心間,一光融入于阿阿佛心間,一光入于穢積金剛忿怒佛心間,一光入于藥師王如來心間(原注:下殿東南萬字角間有其畫像)。一光入于白色馬頭金剛心間(原注:畫像在中殿),一光入于尊勝度母之心間(原注:畫像在上殿)。以上諸像,稱爲八尊放光神像。
又由彼諸尊之心間,放出光明,照射殿堂,內中所有一切,成爲光網,相互聯系。此乃自然成就神變殿堂之秘密開光也。
複次,王孫及王妃大臣等,凡在此間者,皆由憂傷中解除苦惱,住于無漏安樂之境。諸臣乃相與計議,言王子貢日貢贊已先于王父逝世,王孫尚幼,應當修建陵墓,將王父母入于自生十一面本尊心間之事,隱秘勿宣,但說叁人圓寂于彭域之色莫岡(544)並向十方普爲傳述。王父母叁人之陵,建于亞隆瓊堡(545)內,建築之勝,遠絕其倫雲。
王父王母事業圓滿即融入于自然生成之十一面大悲觀音心間品第十六章竟。
贊曰:
如是化身大法王,在位約有七十載,
修建寺廟宏正法,以教治政奉叁寶,
世壽八十又二歲。爲令怠惰生勤奮,
爲令散漫入正法,爲執常者生厭離(546),
乃于神變靈殿北,王父王母化爲光,
融入本尊之心間。佛現人相利有情(547),
佛子觀音爲一體,改罪向佛具悲心,
無邊有情唯一怙,皈依法王變化身,
大悲聖者哀攝授。其陵建于瓊堡內,
廣度大約一由旬,墓作方形中網格,
燒續羅紙成爲泥,以此塑造法王身,
奏諸伎樂車送往,將諸遺體藏墓中。
內羅網用珍寶滿,殉葬華貴名聲著。
並聞其內有五殿,四方墓形自此始。
穆日穆布爲墓名(548)。十方如來及聲聞,
菩薩守誓護法衆,皆集會此爲陵墓,
而作吉祥開光事。王孫芒松芒贊等,
侍臣眷屬及屬民,以諸無量供品物,
攜至此處頂禮供。如是無匹王陵墓,
禱請地方神護佑,啓請事畢返故裏,
利樂光明遍十方。
如是贊雲。
第十八章
王孫芒松芒贊事略
王孫芒松芒贊十叁歲時即王位,納王妃名卓薩·赤瑪勒(549)管理王政。斯時唐朝皇帝聞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去世,追念往昔藏臣噶爾使漢地衰損之情,遂派漢兵五十萬,進攻吐蕃(550)。並傳將迎回覺阿釋迦像等。衆皆惶恐,遂自繞木齊將覺阿像迎至拉薩,藏于南鏡門內(551),將門泥封,別塑一文殊像安放之。此王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七歲時卒于後藏之八狼崗(552)
芒松陵墓上陵左,墓亦滿以珠寶殉,
名爲俄希奢波陵。
第十八章竟。
第十九章
都松·盂布吉·隆朝楚事略
芒松芒贊之子名都松孟布吉隆朗楚王(553)。父殁後七日,于陽水鼠年(554)降生于章浦(555)。倫布噶之子贊聶東布(556)及達紮恭祿(557)二人爲其相,統禦邦土。都松納秦氏…
《西藏王統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