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廣泛流傳,至今不衰。
再一個特點是,書中不管是敘述文成公主的事迹,或其他曆史事件,大多是根據當時流傳的野史逸聞進行編寫的。如“洛昂格鬥”、“五難婚使”、“辨舅認子”,所寫的曆史,類如演義式的曆史小說,或傳奇式的話本小說,把曆史事件作了文學上的加工。然而,由于借助于這些方法才把許多重要史實保留下來,而且廣爲傳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這也可算作是本書一個最大特點。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著重描寫了松贊幹布修建大、小二昭寺,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赤熱巴堅修建吳祥多寺,描寫古代的高超的建築藝術非常細致。今天雖然只有陳迹,但是我們能從書本中找到它的原來面貌,體會到古代文化的高度成就。
這裏還要說明幾點:本書譯文是我在1940年翻譯的,當時由任乃強先生代在《康導月刊》上發表過,以後就沒有過問了。一直到1981年,我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之聘後,才由院方提出把整理此稿作爲研究工作的計劃之一。由于院方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同志們的協助,如尋覓原稿,找圖書資料,並且多方給予鼓勵,所以我在1983年底完成《土觀宗派源流》的審定工作後,又繼續校訂此稿,經過近一年的時問,現在算是脫稿了。
本書按藏文原名爲《吐蕃王朝世系明鑒正法源流史》書名太長,過去依任先生的意見改爲《西藏政教史鑒》現在看來這與藏文書名不恰合,一般習慣也有稱此書爲《西藏王統記》的,此次也就沿用習慣了的書名。
還有,40年代的譯稿,是根據德格版本譯的,此次審訂是根據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本。藏文本錯字較多,手邊又無德格本,只好參照其他史書如《紅史》、《智者喜筵》、《西藏王臣記》等進行改正。文字有脫漏,意義不足之處,乃參考他書,加字補足其意,而用方括號以示區別。
關于注釋,過去在《康導月刊》上發表的有注釋和考證,基本上是任乃強先生做的。現在手邊掌握的材料比過去豐富得多,認識也有些變化,因此重新做了注釋和考證,這個只是作爲個人意見提出來,好供研究參考。
原書分爲十八章,十七章以前大多爲與松贊幹布有關的曆史,第十八章敘述自松贊幹布死後吐蕃分裂,一直到元末明初,一章內包含頭緒太多,爲閱讀方便起見,現根據民族出版社所編寫目錄把後一章開爲十六章,共成叁十叁章,並將其目錄表附在卷首。
本書的出版問世,還要特別感謝西藏人民出版社的贊助和熱情支持,同時在審訂此書時,譯者因病幾度中辍,在時間上拖延太久,有些著急,倉促從事,肯定有很多錯誤,所以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教,以便使本書的錯誤能夠得到改正。
劉立千
1984.7.15
頌詞
唵、嘛、呢、叭、咪、吽(1)頂禮大悲救主聖觀自在菩薩(2)。
“滿衆生願備衆德,諸功德藏兩足尊(3),
人天導師釋迦王(4),身、口、意叁恭敬禮(5)
無量智悲極廣大,隨類調伏現化身,
度藏衆生解脫道,頂禮觀自在菩薩(6)。
衆福天成人類主,孟波古哇所繁衍(7),
甘蔗氏族尊貴裔(8),頂禮身毒正統王(9)。
邊鄙昏昧吐蕃地,朗照最大正法燈,
致我藏民康樂道,頂禮化身諸玉臣(10)。
莊嚴叁學利樂源(11),製定經論諸譯文,
宏楊佛法遍十方,頂禮善巧論譯師(12)。
法王祖別、觀世音,功德無邊不可測,
僅述德業之少分,本非才淺所勝任,
但爲信衆憑史記,能動人心生敬信,
能娛人耳我故書(13)”。謹此頌言。
夫此世間一切福善利樂本源,厥爲大寶佛法,而佛法宏揚因緣,又實賴諸天竺吐蕃法王菩薩之恩德。若爾,則諸先德之史事,應當廣爲流布。特此邊地雪域,曾蒙本師圓滿正覺(14)所授記(15),謂聖觀自在菩薩當在此土,隨類施教,現變化身,度諸有情,登解脫道。尤以聖者心密所變化之護教法王,如松贊幹布(16)等及其相繼出世之法王祖孫數代,其大興佛教之史事,更應廣爲流布。故今特撮略講述,望能憑其起信祛疑,並將教法源流銘記,勿忘爲禱!
第一章
講述從如何成劫(17)至天竺法王相繼出現和釋迦牟尼降臨世間大興佛教之情
最初,此器世間(18)爲空寂無垠之體,由十方風起,互相激蕩,成爲風輪,名風十字架。其色青白,性極堅硬,深六百萬億由旬(19),廣袤無量。其上水聚,成爲大海,深十一億零二萬由旬,闊十二億零叁千四百五十由旬。其上有金地基,平如手掌,闊叁億四萬由旬。其中有由各種寶物構成之須彌山王,如水磨之軸心,自然生成。山東爲白銀、南爲琉璃、西爲朱砂石、北爲赤金等之所成。此須彌山八萬由旬沒于海中,八萬由旬拔出海面。四周有七重金山圍繞,即雙持山,有四萬由旬,持軸山二萬,擔木山一萬,善見山五千,馬耳山二千五百,象鼻山一千二百五十,持邊山六百二十五。此等山中有七遊戲海。須彌山縫間,有阿修羅(20)城邑。山頂爲忉利天(21)之所居。此中有帝釋(22)宮殿,名最勝宮,系由各種寶物構成。其上八萬由旬,爲夜摩天(23)所居。又上一億六萬由旬,爲兜率天(24)所居,又上叁億二萬由旬,爲化樂天(25)所居。又上六億四萬由旬爲他化自在天(26)所居,以上皆欲界天(27)所攝。又其上則爲色界和無色界(28)等天所居。諸天所在,猶如塔級,層疊而居。是等天神其層次高下,由旬廣委,壽量長短,身量高底,享用厚薄,如是等情,具詳見于《俱舍論》中(29)。須彌山東,有身勝洲及二小洲,形如半月。南有贍部洲及二小洲,形如肩胛。西有牛貨洲及二小洲,其形渾圓。北有俱盧洲及二小洲,其形方正,自象鼻山直上四萬由旬之空中,有明湛而堅固之風輪,日月星辰依系焉。日月之由旬,星辰之廣度,四大洲及小洲之由旬,其人之受用與及壽數身量等等,在《俱舍論》中言之頗詳。
諸洲之中,以贍部洲最爲殊勝。它如邬仗那(30),金洲(31),僧迦嶺(32),大月嶺等(33)其余小洲亦皆屬于南贍部洲。
又地居中心者爲天竺,如高懸彩缯之頂蓋,屬富有珍寶之洲。蒙古與尼泊爾如運載之車乘,屬出産貨利之洲。霍爾(34),與漢土如開放之蓮花,屬光怪陸離之洲。雪嶺吐蕃,如仰臥之女魔,岩谷險峻,鬼妖衆多,山黑而粗,誠屬蒙昧昏暗之洲。此外尚有十六最大方域,然皆能財用自足,安居樂處也。
首言天竺者,其人種系自光明天(35)中下谪人間,壽命無量,食惟禅悅(36),變化而生(37),身有光明,能以神變力遊行天空,具備色身無量功德。爾時其食,名甘露精英,色純白,味美如蜜。由食此故,則不能以神變力遊行虛空,亦無禅悅之食可資受用。爾後又食地脂(38),其色赤褐,味亦如蜜。地脂複竭,改食青苗林。苗林又竭,複有天生野米名撒魯者(39),需則取食,不用耕種。以此之故,斯時有怠惰者出,乃將明日之份,今則取用,于是他人亦仿效之,致天生香稻又告修罄盡,從而始有農事。此複發生一人種地果實而爲他人侵奪取食之事,因此不和,發生鬥诤。彼時人中有優秀者出,遂劃分土地,成爲各自私有,息其鬥诤,衆告悅服,共議推戴其爲首領,此人即孟波古哇(40),爲天竺最早之君主也。
孟波子名光妙,光子名善品,善子名勝善,勝子名聖布薩,此數人號稱爲最早之五部王。聖布薩子名我乳童子,我子名美妙,妙子名近妙,近子名近具妙,具子名近具妙,彼等又稱爲五轉輪王近,具妙子名聖施王。其時人壽四萬歲,此父子二代時,即有壞世間佛降臨天竺,宣講妙法。聖施王之子珍寶王。從此王起,曆叁百王朝後,有叁名衆光,其子名旃陀,斯時南贍洲人壽爲叁萬歲。當彼父子二王之時,有金能佛降臨天竺宣講妙法。又曆叁百王朝後,有王名熱拉欽布。其子名枳栗訖王(41),斯時南贍部洲人壽二萬歲。此父子二王時有迦葉佛降臨世間宣講妙法。如是統領地方君主又經越二百王朝,其後始有王名有耳者降生世間。有耳王生二子,長名喬答摩(42),幼名波羅達阇。喬答摩出家爲沙門,達闍繼承王位,因未生子,達阇産生邪念,以杙刺兄,及頂而死,百姓哀憫,爲之祈禱。喬答摩之種子(43)落于坐褥之上,變爲二卵(原注:由往昔業力無故受害,黑色婆羅門大師爲之誦念真言,使喬答摩之種子,成爲二卵,喬亦誦念真言,使大師身變爲金色)。遂以二卵藏于甘蔗葉內,經曆長時,孵爲二嬰,一名日親,一名甘蔗。日親無子,甘蔗爲王。王生子甚多,遂號稱爲甘蔗氏族,名噪諸方。
彼諸大族王種相繼垂一百世,乃有王名聖生者出。彼生叁子叁女,兄弟姊妹同居于恒河河畔,互相交配,蕃衍子孫,釋迦種族之名,益漸彰著。
此諸大族子孫繁衍,又曆五十代,有十車王出世。彼生叁子,即大釋迦、釋迦厘占毗、釋迦日紮巴。其中大釋迦族,世代相承,越二十五世,有王名輻辋。辋子爲無邊護王。護子爲堅弓王。堅弓子爲獅子邊王。獅子邊王有子爲淨飯王(44)、白飯王、斛飯王(45)、無量飯王(46)等四人。又有女爲淨女、白女、斛女、甘露女等四人。淨女之子爲妙覺、白女之子爲具鬘、斛女之子爲善取、甘露女之子爲增善。淨飯王之子即佛世尊與其弟難陀二人。白飯王之子爲勝者與具善二人。斛飯王之子爲有名與不滅二人。無量飯王之子爲衆喜與天授二人。世尊生子名羅睺羅。自衆敬王起至羅睺羅間已有一千萬又五百萬億世代雲,此說乃出自《律經》(47)。
世尊初發無上菩提心(48),次放叁大阿僧祇劫(49)積集資糧,最後爲顯示真實義故,于色究竟天(50)成等正覺;爲示權便義故,往生兜率天處,爲天帝之子,名白妙頂。斯時乃值鬥诤劫末,南贍部洲人壽百歲,佛已預知教化衆生時機將至,…
《西藏王統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