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快樂的指引--《吉祥經》開示(喜戒禅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可能地與父母住在一起。我的父親93歲時往生,母親89歲往生。直到他們往生,我一位兄弟和叁個姊妹都和他們住在一起,並且照顧他們。根據這部經上所說,他們擁有了這種吉祥—奉養父母親的吉祥。

  珍愛妻與子—一個人應該照護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父母親有責任照顧或培育他們的孩子;丈夫們有責任照護他們的妻子。在這部經中,我們也可說妻子有責任支持她們的丈夫。珍愛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是一種吉祥。

  無害的職業—是指不要從事會引起傷害或傷害他人的職業,這也是一種吉祥。

  淨行行布施、幫助衆親眷、行爲無暇疵,此爲最吉祥

  淨行行布施—寬大、慷慨或稱爲布施也是吉祥,因爲一個人藉由布施將得到功德。而且當布施時,你也正修持慈悲與不執著。當行布施時,你送走某物,那意謂你對所持有的事物不執著。因爲你不會把任何事物給予不是你至親或所愛的人,所以布施是不執著的修持。布施是宗教或教法得以維續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人們的慷慨布施,佛教就不能存在。在這個國家裏,如果我們沒有民衆的支持,我們將不能夠住在這個國家,也將不會有僧團或佛教在這裏。布施非常重要,世界各地都有人行布施,尤其在佛教國家中。「淨行」是指人應該有正直的品行,清清白白的行爲;或者人的行爲舉止應該表現合宜。

  幫助衆親眷—護持親戚們也是一種吉祥。無論何時,只要你能力做得到,你都應該幫助你的親屬們。

  行爲無暇疵—指的是那些不存邪念,不會遭人責難的行爲,這些都是吉祥。

  邪行須禁止、謹慎勿飲酒、于法不放逸,此爲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謹慎勿飲酒—禁止邪行是吉祥,戒除邪行也是吉祥。一個是不要做,一個是以後將不再做。不飲酒也是吉祥。這裏所指的不單是酒,還包括海洛英、古柯堿等毒品。戒除這些麻醉品也是一種吉祥。

  于法不放逸—意謂隨時准備做好事。隨時准備修持佛法。于法不放逸是最高的吉祥。

  恭敬而謙卑、知足且知恩、適時聞正法,此爲最吉祥

  恭敬而謙卑—恭敬意謂敬意,我們應該尊敬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我們應該向我們的父母、老師和那些比我們年長的人致上敬意。向年長者或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致上敬意,在這個國家已不多見。然而,在亞洲國家,恭敬卻是根深柢固的風俗。一位年輕人不會將他的腳朝向比他年長者,或碰觸他們的頭;當年輕人走路經過年長者面前時,會向長者鞠躬或致意。對值得尊敬的長者致上敬意有許多方式,對父母或老師也都會表示尊敬。

  我們在慈經和這裏都發現謙卑。今天我將告訴你們關于羅目侯羅(Rahula)的故事。佛陀的兒子羅目侯羅7歲就出家。當羅目侯羅最初遇見佛陀時,他的母親和祖父教他要去向父親要求遺産,他靠近佛陀並握住他寬松長袍說:「父親,給我的遺産,四大金瓶等的寶物在哪裏?」此時沒有人敢阻止他。佛陀于是起身回到寺院,這男孩追隨佛陀,不斷地向佛陀要求遺産。當這男孩抵達寺院時,佛陀對尊者舍利弗說:「羅目侯羅正向我要求來自我的遺産,我將給他法的遺産,剃度他出家。」因此羅目侯羅出家成爲沙彌。

  那時佛陀的父親非常沮喪與失望,他請求佛陀開恩。他向佛陀說:「我想向你請求一個恩惠」。佛陀說:「我不施給任何的恩惠。」淨飯王說:「不,這是正當的!」佛陀問:「你需要什麼恩惠呢?」淨飯王說:「不接受沒有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答應了淨飯王的請求,製定了未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不許出家的規定。羅目侯羅成爲沙彌或稱爲初學者,後來他在佛陀的教導下,成爲阿羅漢。

  羅目侯羅非常謙卑。佛陀是他的父親,他應該非常驕傲才是,然而他卻是非常謙卑。無論他被告訴要做什麼,只要一句話,他都會去做。有一次佛陀曾規定比丘與沙彌、在家人不可同宿。當這條規定製定時,比丘們告訴了羅目侯羅:「羅目侯羅,我們不能夠幫助你,這一條規定是你父親所製定的,請爲自己另找地方休息吧。」因爲羅目侯羅沒有時間去找另一個地方,所以,他跑到佛陀的廁所,在那裏睡覺。晚上,佛陀去上廁所時,才發現了羅目侯羅,問他:「你在這裏做什麼?」羅目侯羅說:「我沒有地方睡覺,因此,我將這兒當作我睡覺的地方。」隔天,佛陀便修訂了規定,而且允許比丘能和沙彌、在家人同宿3個夜晚。如此,僅僅只是一句話,羅目侯羅便離開平常睡覺的地方而屈身在佛陀的廁所中。

  他是如此地謙卑,以致于他從不對比丘們回嘴。無論比丘們說什麼,他僅會回答:「是的,是的。」一天有2個比丘決定考驗他。這些比丘遠遠看見羅目侯羅走來,其中一位比丘把一些廢棄物丟在地上。當羅目侯羅接近時,他們假裝說:「這廢棄物從何處來?以前這裏沒有,是誰帶來這些廢棄物?」另一個比丘回說:「我不知道,但是我看見羅目侯羅在這裏。」羅目侯羅只是說:「哦!真是對不起。」然後拾起廢棄物並且將它丟棄。就是這樣的態度,羅目侯羅是如此謙卑,而且他總是准備好接受告誡及忠告。

  據說每個早晨羅目侯羅會裝滿1碗沙子,並發願將會有和沙粒一樣多的人給他忠告,他覺得這樣是非常幸運的。因此,謙卑是一種吉祥。

  知足且知恩—知足也是吉祥,感恩也是吉祥。我們一定要隨時准備謝謝那些利益我們的人,沒有任何的猶豫。我們一定要表達出我們的感激。

  適時聞正法—有機會聽聞正法,聽聞法是吉祥。當聆聽法時,你能聽到以前所沒有聽聞的,並且能澄清以前所聽到的,你就能擺脫懷疑,而心也變得澄澈。聽聞法的利益很多,因此,這是一種吉祥。

  忍耐而順從、參訪衆沙門、適時論信仰,此爲最吉祥

  忍耐而順從—佛陀說忍辱是最好的苦行—對氣候、食物、人們的閑言閑語和不同狀況的忍耐等等。因此,忍耐、耐性、承擔是最高的吉祥。順從、和顔悅色的談吐、隨時准備好接受忠告也是吉祥。人們應該像羅目侯羅一樣 。

  參訪衆沙門—參訪沙門或聖者被認爲是吉祥的,因爲透過參訪聖者,你能獲得功德。

  適時論信仰—有時你應該參加宗教性的討論,這將使你對所獲得的知識能有更清晰的了解,將能讓你知道以前所不知道的。適時論信仰也是一種吉祥。

  克己淨生活、覺知四聖谛、了悟于涅槃,此爲最吉祥

  克己淨生活—克己是吉祥。清淨的生活意謂禁欲的生活。

  覺知四聖谛,了悟于涅槃—覺知聖谛意謂體悟聖谛。當了悟四聖谛,也就了悟涅槃,這是最高的吉祥。我們不需要評論這最高的吉祥,當你理解四聖谛,了悟涅槃時,你成爲聖者—一個真正達到涅槃的聖者。

  于心不傷悲、安穩無汙染,世事不動搖,此爲最吉祥

  這裏指的是阿羅漢,當世間變化無常時,他的心不會動搖。我們每天遇見的事物,有好有壞,巴利語稱這些是世間法(Lokadhamma)。有時我們擁有許多,有時卻一無所有;有時追隨者衆,有時卻少;有時被批評,有時被贊揚;有時快樂,有時傷悲。我們每天都會面對這8種生活中的真實相貌。當一個人不被世間無常變化所動搖時,對他而言那就是吉祥,能夠抵禦這世間好或壞的變化,這就是吉祥。

  有時遭遇到的是順境,我們一樣無法抵禦,我們被這些好事或好的情境帶著走,所以順境比逆境更難抵抗。處逆境時,我們戰戰兢兢;處順境時,我們總會得意忘形、驕慢、自滿。所以,面對世事變化無常時,心不動搖,這是一種吉祥。

  于心不傷悲、安穩無汙染、世事不動搖—假如遭遇世間變化無常時,我們的心仍能保持不悲傷,或者我們的心沒有染汙,心是安定的,那就是吉祥,那是最高的吉祥。

  這些是佛陀所教的吉祥,我們應該修持或盡可能地讓這些吉祥實現。這部經不只是用來背誦而已,實際上它是用來修持的。這裏所提到的吉祥應該被修持,應該在我們身心中存在。

  這部經中總共談到38種吉祥。審視自己,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擁有這些吉祥的大部分。所以,我們要爲自己已經具有這麼多的吉祥而感到喜悅。

  如是修諸行、所到無不勝、隨遇而安穩,此爲最吉祥。

  那些依此准則修行的人,所到之處都不會被擊敗,到處都能隨遇而安,對他們而言,這些是最高的吉祥

  如果一個人具有了這些吉祥,他在那裏都不會被擊敗,他將能隨遇而安,擁有快樂。對于這些人而言這是最高的吉祥。吉祥經中教導了38種吉祥,有時稱這些吉祥爲福氣或福報。

  讓世界深受祝福

  這些吉祥不會自動或僅僅借著祈願而來,你一定要身體力行。當經典說遠避愚癡人時,你一定要避免和愚癡人親近。如果我們身體力行,試著持有這些好品行,我們就擁有這些吉祥。這些吉祥是在家人與比丘們所值得擁有的品質。

  這部經在佛教的國家中非常受歡迎。這部經典中的教法被並入做人的習慣和日常規矩中。實際上,因爲這部經並不難理解,也是佛陀的基本教義,所以在緬甸、泰國和斯裏蘭卡的學校中傳授。

  在我國會舉行吉祥經的考試,我們稱它爲吉祥經考試。年輕人參加考試,當通過時,會授予他們一些文憑或獎賞。他們被鼓勵將經典的學習運用在實際的行持中。

  這部經就像是對于人的好品性、幸福與快樂的指引。愈具足這些吉祥,我們將愈快樂。當更多吉祥被修持,這世界將愈適合于居住。也因爲社會中缺乏這些好品德,以致于社會風氣是如此敗壞。當緬甸的前總理烏努在緬甸國內的各大學演講時,他都會談到五戒和吉祥。

  一次在他演講之後,一個人起立說:「如此說來,緬甸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國家,將再不會有壞人,沒有罪犯等等。」烏努回答:「緬甸也有小偷、搶匪、罪犯,不是所有的人依照佛陀的教義而行,即使他們都宣稱自己是佛教徒。甚至在佛教的國家中也有搶匪、凶手和那些邪惡者的同夥人。」

  如果我們全體都能修持這些吉祥,這世界將深受祝福。如果我們缺乏某些吉祥,我們更應該努力去實現它。

  禅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那禅修呢?這部經中並沒有提到。難道它不是吉祥嗎?在這部經中所提到的是四聖谛和涅槃的了悟,這是禅修的果。當果被提到的時候,得到果的方式或因就被提到了。所以,我們這樣說:禅修在這部經典中是以果的方式被提到。事實上不可能不透過禅修而能達到對聖谛與涅槃的了悟。

  你可能已經讀過許多經典。在許多經文結語的部分,時常提到許多人證得涅槃,就彷佛是即刻頓悟一般。就算如此的了悟是可能的,但在悟道證悟真實相之前,一定有修習觀禅(毗婆舍那)。佛陀對某個人說法,而且那位聞法者因此開悟,那表示當他坐著聽佛陀說法的時候,一定也修習觀禅。沒有觀智就不可能悟道。

  佛教有所謂的心路過程。當你看見某物時,就有「看的心路過程」;當你聽到某事的時候,有「聽的心路過程」。同樣地,當你了悟涅槃的時候,也有「證得道果的心路過程」。在此心路過程中,先有觀智的生起,然後才是道智(證悟)的生起。沒有觀智就沒有證悟。所以,根據心路過程,當提到證悟時也意謂修觀(毗婆舍那)。雖然在這部經中沒有明確提到禅觀,我們也可說觀禅也被提到了,因爲果被提到。當果被提到的時候,得到果的方式也被提到了,它不能被忽略。如此禅修也是很重要的吉祥。

  唯有禅修能淨化心中染汙的煩惱。這是沒有人能爲你做的,你必須自己來。僅僅只是讀禅、談禅,將不會淨化我們心中的染汙。我們自己一定要修持。佛陀說:「你們自己一定要努力,佛陀只是你們的老師。」如果我們跟隨這個忠告,如果我們能持續修禅如同現在的修持,我們將能使自己的心清淨。即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成功,然而我們仍可能暫時地去除心中的染汙的煩惱;如果我們成功,我們將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所以,禅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

  喜戒禅師簡介

  ◎一九二七年生于緬甸。

  ◎一九四叁年剃度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具足戒,一九五四年接受馬哈希禅修系統的訓練;同年並擔任佛教第六次結集的編輯委員。

  ◎一九七九年跟隨馬哈希禅師至美國傳法,之後經馬哈希禅師指定留在美國指導禅修,推廣禅法。

  ◎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半月灣的美國南傳佛教組織(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住持,及緬甸的國際南傳佛教傳教大學(The 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校長。

  ◎著有《四念處》(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業的法則》(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等多部英文及緬文著作。

  

  

  

  

《幸福快樂的指引--《吉祥經》開示(喜戒禅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