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阿姜念的內觀問答
阿姜念與學生的會談
第一個學生是一位比丘,練習毗婆奢那修法已經一個月左右。
阿姜念:你如何知道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
學 生:我只是用心知道。
阿姜念:你說的「用心」知道是什麼意思?
學 生:我知道我坐的樣子是坐的色身,我走的樣子是走的色身。
阿姜念: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是用眼睛看到的嗎?
學 生:眼睛只能見到顔色或形狀,而不能見到坐的色身等等。但心能了知坐的色身等。
阿姜念:當你知道坐的色身,你是用想象的或者其他方式?
學 生:我是用覺照得知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想象或覺照-他們是同或異?
學 生:想象是在心中一再重複告訴自己是坐的色身。但,覺照的方式是知道坐的樣子即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對。
(隔天)
阿姜念:從你來這裏修到現在,覺得怎樣?
學 生:我似乎無法持續觀照身心。
阿姜念:能否持續觀照身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記住,你是否以正確的方式修行。不要去想結果,如果你有正確的因,自然就會有正確的果。修行正確與否取決于你對修法是否有正確的了解。如果你有正確的了解你會知道什麼是「覺照」。不了解什麼是「覺照」就不知道怎麼修。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預防煩惱,你就沒有正確地如理作意。如果你不如理作意你就不知道如何預防煩惱。
你修的時候那一樣觀察較多,是身或心?
學 生:身,走的色身。
阿姜念:爲什麼?
學 生:因爲走的色身比較容易觀照。它比較大,比其他姿勢更容易得力。
阿姜念:你想用走來觀照是因爲對你較容易得力?
學 生:有時是,有時並非如此。
阿姜念:如果你用走的色身來觀照是其他理由(而非治苦的話),這說明你喜歡走的色身,你已經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告訴你要用行、住、坐、臥四種姿勢來修毗婆奢那,你知道爲什麼嗎?
學 生:清楚明了這四種姿勢,並知道是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當你改變姿勢的時候你怎麼知道你是否正確地如理作意了呢?
學 生:我必須知道舊的姿勢是苦,而且是身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當你坐或走的時候,你知道你爲什麼坐或走嗎?
學 生:是爲了改變姿勢來治苦。
阿姜念:對,你的觀念正確。走,不是爲了樂趣,爲了見法或是因爲走的姿勢較易得力,這些都不對。如果你的知見錯誤,你就不可能證得涅槃。錯誤的修法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特別觀照改變姿勢的時候,你必須清楚改變姿勢是爲了治苦。你越能體會到爲什麼改變姿勢,就越得力于毗婆奢那的修法。知道改變姿勢的原因能幫助你了解「苦」。你越了解苦,就會越想滅苦-除去對身心(五蘊)的執著。
你想從走的姿勢當中見法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從走的姿勢當中見到什麼樣的法?
學 生:當我走的時候,我覺得走的姿勢較其他姿勢容易得力,我知道是苦迫使色身去走,但我也覺得我想要走。
阿姜念:用貪念走路是不能防止煩惱的,這樣子煩惱會步步跟隨著你。如果你認爲走路會帶給你好處的話,你是不可能見到法的。我說要從走當中見到法的道理是你必須知道走的色身是苦、無常、不實在的,而苦的感受是無法控製的。但是你還沒走以前就已經沒有正確地如理作意了,你認爲走是好的,是實在的,因此煩惱早已潛伏在走路之中而障礙你見道了。因此如理作意對毗婆奢那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隔天)
阿姜念:現在,你已經了解修法了。你相信行、住、坐、臥四種姿勢能讓你知道苦谛的道理嗎?
學 生:是的,因爲苦谛隱藏于每一種姿勢當中,苦總是會産生的。而這種痛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
(另一天)
阿姜念:你有妄想嗎?
學 生:常打妄想。有時妄想很多,有時較少。
阿姜念:你知道爲什麼會有妄想嗎?
學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爲在你打妄想的時候,你早已經偏離了當下了,你早已經沒有覺照力了。因此當下你失去了對身心的覺照力時,就打起妄想來了。
學 生:當我打妄想的時候,我怎麼回到當下?
阿姜念:你要知道打妄想的是「心」而非「你」。妄想也是法,你不喜歡妄想對不對?
學 生:對。
阿姜念:你的知見錯誤,因爲如果你知道妄想對你是有好處的。當你知道妄想的時候,你就知道已經偏離了當下,可以再回來觀照身或心。你想讓心保持對坐的色身能觀照久一點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妄想是身還是心?
學 生:妄想是心。
阿姜念:當你知道妄想是心的時候,知道了就好,不要再繼續去觀照妄想心,因爲心是非常微細的,對初學者不容易觀照。當你知道打妄想的時候,不要停下來去分析它。趕緊回到當下觀照坐的色身-如果妄想太強的時候就改變修的姿勢。
你想要讓妄想消失嗎?
學 生:是的,因爲妄想不易察覺得到。它不像四種姿勢那麼容易察覺。
阿姜念:是的,心是微細的,初學者不容易起觀照。因爲初學者正念、正知都很弱,所以常常打妄想。如果正念、正知保持在當下,你就不會打妄想了。你要提升對身心的覺照力,那就是當下了。你必須知道正念、正知的特質〔注一〕,因爲當你偏離了當下,就可以清楚地覺照到,並馬上回到當下。如果你因爲常打妄想而感到懊惱的話,你將會因此而打更多的妄想。你想要讓妄想消失,但它並不會消失﹔因爲,你不喜歡妄想,而這種摻雜厭惡心理的妄想會成爲另一個妄想的助緣。不知道妄想也是心,會讓我們對妄想産生厭惡,而這種厭惡的心理卻會使我們無法回到當下。
(另一天,初學者。在家男衆)
阿姜念:你如何觀照坐的色身?
學 生:我是從頭觀照到腳再從腳觀照到頭。
阿姜念:你這樣修已經幾天了?
學 生:六天了。
阿姜念:誰教你這樣修的?你知道這是毗婆奢那的修法嗎?
學 生:我在別的地方學到這種修法,而這裏的老師也告訴我,因爲我只能待在這裏十天,幹脆就照這樣修算了。
阿姜念:這是錯誤的修法。你用錯誤的方式觀照坐的色身。因爲你坐的樣子就是坐的色身。只要注意去觀照你坐的任何姿勢,而站的時候,知道站的樣子,走的時候知道走的樣子,躺的時候,知道躺的樣子。最重要的是你要對你觀察的任何一種姿勢有覺照力。把「我在坐」的觀念變成「坐的色身」,這樣可以改變你對「我在坐」的我見。所以不管你坐的時候是什麼姿勢,只管看著它。不要用一些不尋常的姿勢走路或打坐,如果你那樣做的話,你的心早已經遠離了中道法,因爲你是用貪染心在做。
(另一位在家男衆)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
學 生:當我觀照坐的色身時,曾經看到佛的影像非常清晰甚至現在還清清楚楚映在我的心中。
阿姜念:你是來修毗婆奢那的,你知道毗婆奢那的修法嗎?
學 生:毗婆奢那是去觀察身、心是苦、無常、無我的。
阿姜念:你見到佛像的這種修法,是毗婆奢那嗎?
學 生:不是。
阿姜念:你喜歡像這樣子看到佛像嗎?
學 生:是的,我感到法喜。我從來沒有看到像這樣的事物。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從定産生的幻像。當心偏離了身心的所緣和覺照力沒有保持在當下的時候,就會産生定,你會看到天堂、地獄等等的幻像現在你面前。當這些現象産生的時候,你必須改變你的所緣以減少定的現象:如從坐姿變到走的姿勢或改成觀照心在聽,這樣就可以減少定的現象,你要提升對當下的覺照力注意你爲何會偏離當下,如果你知道原因(定),你就能夠再回到當下。
(另一位在家男衆)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次比上次好,但我覺得不太舒服,因此有些障礙,心生掉舉,妄想較多。
阿姜念:你認爲掉舉是你的敵人嗎?是不是掉舉使你的心不得安甯?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讓你的心保持平靜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讓你的心平靜。你知道這個觀念對還錯?
學 生:不對。
阿姜念:是啊!你的知見不對啊!你來修四念住是想得到定還是慧?
學 生:想得到智慧。
阿姜念:那你爲什麼想讓你的心平靜呢?
學 生:現在我知道我的觀念錯了。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你的觀念不對,那還好。因爲這有助于智慧的開展,你可以因此而修正你的觀念。如果你不知道觀念錯了,你就沒有機會改變你的觀念而了解正確的修法。你知道爲什麼想得到定是不對的嗎?
學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爲任何事物皆是無常的。你喜歡無常的東西嗎?
學 生:不,我不喜歡無常的東西。
阿姜念:那麼你想要的「定」,是常嗎?
學 生:是無常。
阿姜念:所以你想要定,就表示你還想要無常的東西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對于無常的東西感到滿足,表示你對身心這樣無常的東西也會滿足。我們稱之爲顛倒妄想,而使你對于定感到滿足。但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來破除我們妄執身心是「我」的邪見。要把身心當做無常、苦、無我的東西來觀照。
世間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且都符合于叁法印-所以你心中必須保持如理作意避免産生貪念-例如想要得定和使心平靜的貪念。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不管什麼事物展現在你面前,都會啓發你的智慧-實相般若。請把自己當作在看戲一樣來修行。
當你想讓你的心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已經不是在看戲了,你想導演這出戲,那就錯了。當你知道錯的時候,對你還是好的。因爲下一次你心太偏定的時候,你就會設法改變觀照的所緣,例如改變姿勢等等。
我們說中道法,用說的很容易,修起來卻很難。你知道你爲什麼偏離了中道嗎?因爲你的心總是在喜歡或不喜歡裏頭打轉,比如你喜歡平靜的心而討厭妄想。
…
《阿姜念與學生的會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