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念與學生的會談▪P6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你們修的時候是要見法,坐的不是我,不是自我。我們修行的方式是觀照坐的色身,如果你只是觀照坐姿而不知道是什麼在坐的話,這表示你沒有見法也不懂法。當你明白法的時候就表示你見到了什麼是身,什麼是心。世間有這麼多法,而這些法總歸于色心二法。如果你不是以身心爲所緣的話,那就表示你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要怎樣避免與貪欲相應呢?

  阿姜念:身心並不是可以由我們的欲求而顯現的,他們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我們可以刻意去創造而使身心顯現的。例如聽的作用生起時,並不是我們想要如此才産生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聽的作用,來啓發智慧。這種智慧即是知道是心在聽(而非我們)。如果身心可以由你的欲求而顯現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身心了。因此當你變換姿勢的時候必須清楚原因。即使是你不想換姿勢,你還是不得不換,這樣可以防範貪欲生起,如果行持當中不與煩惱想應的話,自然就會引發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上次我們談過話之後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兩叁天以來,我每天發燒又胃痛,使我無法繼續修行。

  阿姜念:你有更多苦苦-胃痛、發燒。胃痛是法嗎?

  學 生:胃痛是苦苦。

  阿姜念:雖然你知道什麼是法,但卻未曾如理作意來提醒你是色身受苦(而非你),所以你不能見法。法一直在起現行-法一直在顯示無我、無法控製的特性,因爲法不是「我」。如果法是「我」的話,我們便可以主宰(身心),就不會生病了。五蘊會生病-但是如果你有正見,你就知道每個人都會生病,佛陀也不例外。佛陀知道五蘊是生老病死的法,這個法啓發他的智慧而使他知苦,因此而能滅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修得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說比較好,你怕偏離當下嗎?

  學 生:我不想偏離當下。

  阿姜念:這樣不對,怕偏離當下是不對的;或者你想更能觀照得住身心,那都是錯的。你必須像看一出戲一樣-不要導演這出戲。如果你怕偏離當下,那個認爲「我」的煩惱就會生起,因爲你認爲你在控製。

  中道法在修的時候是不容易懂的,如果你修得不對便會産生喜歡或不喜歡的覺受,因此你會偏離當下,而且你的心會老是與煩惱相應。吃的時候要用智慧觀照-即觀照吃東西是爲了治苦-苦就是饑餓-爲了讓色身繼續生存,因此你可以利用色身修行來滅苦。即使是不想吃還是得吃(因爲他是比丘,必須在12點以前吃完飯)。

  實相般若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能正確地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智慧。你修行只是爲了滅苦。如果你吃東西與煩惱相應,那你還是在生死輪回,所以你務必要:吃爲了滅苦,走爲了滅苦,坐爲了滅苦,臥爲了滅苦-全部都是爲了滅苦。我們執持煩惱已經非常非常久的時間了。煩惱指使你做這個做那個。做任何事都與煩惱相應-「我」在看、「我」在聽、「我」覺得餓,因此甚至于你修毗婆奢那的時候都沒有擺脫煩惱。煩惱處處與你相隨。唯有你能如理作意的時候才可以免除煩惱。因此只要我們能如理作意,煩惱就會減弱。煩惱減弱,般若就強,般若智慧能夠斷除煩惱。因此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甚至于在變換姿勢的時候,你必須知道正確的因即是要治苦。如果你能常常知道正確的因,就能啓發實相般若了。

  (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次我覺得不快樂。

  阿姜念:正念正知好一點的時候,只與微細的煩惱相應,會使心變得不快樂,就像魚活在水中的時候會覺得快樂,一旦他們被捉到地上的時候就覺得苦了。心就像這樣,心不與煩惱相應時會覺得苦,不快樂。

  說你修得更好了。關于苦呢?你還覺得苦嗎?

  學 生:是的,我能見到每一種姿勢的苦,但這種感受還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總是不得不變換姿勢,但你卻沒有見到苦,因爲你沒有注意觀照就不能體會到苦。每個人都知道苦的存在,卻老是見不到苦。微細(過渡的)動作-你注意觀照過嗎?

  學 生:是的,偶爾。

  阿姜念:你必須注意你舉臂曲伸,或走到浴室。你必須知道爲什麼做這些動作,這些動作不是爲了對治長久保持一種姿勢所産生的苦,而是治另一種苦-諸如饑餓、上廁所等等的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而關于你呢?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修得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說的比較好是指什麼?

  學 生:我是指比以前更能觀照得住身心,而且身心也比較清楚。

  阿姜念:你是指你掌握到當下,你更能掌握到當下了,因此你能體會到修毗婆奢那是非常困難的。而你必須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好幾天,活在當下,直到心能行于中道-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爲止。如果你修奢摩他的話,你必須觀照一個所緣很長一段時間,而這個所緣是你身外之物,是假法(非身或心),使心達到很強的專注力。但修毗婆奢那必須保持在真正的當下,不與煩惱相應,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爲我們長久以來被煩惱所控製,就像泡菜浸泡在鹽水中一樣,早已經酸透了。所以要將煩惱屏除于覺受之外是很不容易的。你必須了解這點並且保持如理作意。我要你注意到你爲什麼會有這種(保持在當下的)覺受的原因以及如何能使心不起煩惱,如果你知道這些,你就可以防範煩惱並保持在當下很長一段時間-你就即將要滅苦了。

  佛陀當時說法的時候,比丘專注地聽並了解佛陀爲什麼說法的原因。他們能正確地引導自己的心,在佛陀結束說法之前,他們都悟道了。因爲他們了解佛陀所說的法。

  修學毗婆奢那是非常難的,佛陀悟道之初,對于要教導衆生他所知的法感到心灰意冷,因爲這個法是如此困難,比其他事情都還困難,因爲我們都緊緊地被無明包藏著,我們做每一件事時,都被認爲「自我」的邪見所控製著。這種錯覺就是妄執身心爲「我們」或「自我」的邪見。

  你已經修了將近叁個月了,你對修法比較了解了,這是指你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你的心了,但有時你還是會誤入歧途。

  學 生:有時我的心還是會誤入歧途。

  阿姜念:你要注意,不要讓你的心攀緣煩惱而削弱了智慧,你的正念正知(覺照力)還不是很強,你修的時侯覺照力還很弱,覺照力弱,就會造成偏定而使覺照力更弱。當煩惱生起時,你能見到煩惱、注意到煩惱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煩惱不起現行,般若智慧就能照見實相,但不要去注意般若智慧,你只要注意不讓煩惱進來。你只要了解修法並保持如理作意防範煩惱,般若智慧是否現前就不關你的事了,而你必須一直覺照到你目前所觀照的是什麼樣的身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見到法了嗎?

  學 生:是的,我見到法了。

  阿姜念:你見到什麼法。

  學 生:我見到了苦苦。

  阿姜念:妄想來的時候,你知道妄想是法嗎?

  學 生:是的,妄想是法。

  阿姜念:法是終日現前的,如果你知道法,你就會終日見法,但如果你想要覓法,你就不能見法,因爲想要見法的貪念早就遮蔽了你的智慧,如果你不存見法的心,你就會見到法,想要見到法你就必須保持在當下,法存在于每一刻每一個呼吸之間。你說你見到了苦苦,你說苦苦是法是什麼意思?

  學 生:因爲苦苦是心法。〔注一〕

  阿姜念:你所見到的身心是否比較清楚了呢?

  學 生:有時比較清楚。

  阿姜念:身比較清楚還是心比較清楚?

  學 生:心打妄想很清楚,四種姿勢(身)有時也很清楚。

  阿姜念:你所見到的那一種色身比較清楚?

  學 生:坐和走路的色身。

  阿姜念:你是否觀照心在看和心在聽呢?

  學 生:沒有。

  阿姜念:你爲什麼不觀照心在聽呢?有噪音的時候會驚擾到你嗎?

  學 生:不會,但以前覺得非常困擾。

  阿姜念:你聽的時侯心會攀緣假法嗎?也就是你是聽到聲音還是聽與聲音有關的內容呢?

  學 生:有時是心攀緣假法。

  阿姜念:聽到假法的時候你知不知道呢?

  學 生:有時我知道音聲的內容(知道關于音聲的內容,而非知道心在聽)。

  阿姜念:你知道心攀緣假法的時候,明白爲什麼心會攀緣假法嗎?這是因爲你沒有觀照是心在聽,如果心-攀緣假法,你就偏離了當下。假法是法但卻不能啓發對叁法印的認知。你覺得你修得如何?修得比較好了嗎?

  學 生:是的,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還有喜歡和不喜歡嗎?

  學 生:是的,有時候有。

  阿姜念:你不喜歡那一根?

  學 生:耳根。

  阿姜念:你不喜歡噪音呢?或者是你無法觀照它呢?

  學 生:我可以觀照它,但卻把握不住,我只是知道聲音內容,心會攀緣假法。

  阿姜念:你要盡量多觀照,盡量提升你的正念正知,因爲你想要觀照別的所緣(而非觀照心在聽),所以噪音産生時你就受幹擾了。

  學 生:觀照四種姿勢時,有時我感到很困擾。例如,觀照臥姿時會不知不覺翻了身,忘記如理作意去觀照,這種情形令我感到很困擾。

  阿姜念:你會困擾,是因爲你躺的時候要經常翻身。因此苦苦成爲瞋念的助緣,如果你用正見觀照的話,就不會再感到困惱了。

  學 生:有時我覺得很沮喪卻不曉得爲什麼?

  阿姜念:有兩種情形會造成沮喪:一種是由于瞋恨,一種是由于智慧。瞋恨會引起沮喪是因爲你修了很久卻還不能見到色身並不是你。智慧所引起的沮喪是因爲你見到了身心是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有時你觀照妄想,而不知道是心打妄想,妄想來了,你再重複「心在妄想」-然後又會再起妄想。就像告訴一個小孩子,而他不聽你的話,妄想也是如此,非你所能控製,而知道這個觀念可以啓發你的般若智慧。

  (第二位比丘)

  學 生:在了解修法而開始要修的時候,我有很多理想和抱負-但現在有些失望了。

  阿姜念:什麼…

《阿姜念與學生的會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