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修營講座(二)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叁稱)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叁稱)

  止觀修營講座(二)

  斯裏蘭卡聖法大長老(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一九九九年講于馬來西亞槟城佛學院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叁稱)

  各位佛友們,剛才大師所誦的一個偈子,是在舍衛城的 Jetavana紫竹園裏,佛陀所念的一個偈。佛陀所念的這個偈被歸納入巴利經典裏的《無礙解道 Patisambhidhamagga》,佛陀所教育的這個偈子的意思,基本上是如此,任何人如果他培育入出息念,也就是 anapanasati,那麼他將會自然的散發出光芒。

  在昨晚的佛學講座裏,我們談到入出息念,今天我們將會進一步的談入其他的修持法門。佛陀在《入出息念經 Anapanasati Sutra》或者是《入出息念經》裏提道,任何人如果他修持入出息念,他可以培育四種的念處,也就是四念處 satipatthana,同時也會進一步的培育七覺支,然後進一步的能夠成就道和果。

  通過修持入出息念,修行者將得到七種利益,第一他能夠平靜內心、第二他能夠消除瞋恨、第叁他能夠減輕以及克服憂愁、第四他能夠消除身體的苦痛、第五他能夠消除精神上的苦痛、第六他能夠使到修行者成就道和果、第七修行者將會通過入出息念的修行成就涅槃。

  佛陀進一步的解釋初禅五禅支,能夠讓我們的身心都得以平靜,也能夠消除五蓋。通過修習入出息念,一個修行者的生命也會變得更舒適、更有次序。通過生命的這種規則,他通過修行,能夠讓他獲得快樂,而這修持也能夠讓修行者減輕他的煩惱和雜染。

  有說到佛陀的兒子拉胡喇( Rāhula,古譯:羅睺羅)尊者,拉胡喇尊者在七歲就出家作沙馬內拉,但是由于年紀還小,他在修行上並不怎麼能夠修,就這麼樣的做沙馬內拉,一直到他十六歲。就在他十六歲那年,有一回他伴隨著佛陀去托缽化緣,就在托缽化緣的路程上,他發現到佛陀的腳板跟他的腳板很相似,那麼他就想他自己的腳板跟佛陀的腳板很相似。就在這個時候,佛陀讀了他的心,佛陀以他心通知道了拉胡喇沙馬內拉心裏所生起的念頭,這時佛陀就告訴他:「拉胡喇!你不應該這樣想,不要想這身體是屬于你的,不要想這身體是我的或者我的生命,你應該這樣想,這身體並不屬于我的,並不是我的生命。」

  佛陀如此的教育拉胡喇,拉胡喇尊者聽了佛陀如此的教育,就說:「師父!那麼您所謂的這身體不是我,是否是指這個呢?就是說是否是指五蘊不是我的?也就是說色不是我的、受不是我的、想不是我的、行不是我的、識不是我的,您所指的意思是不是如此呢?」拉胡喇如此地問佛陀。

  于是佛陀就回答拉胡喇這位沙馬內拉,告訴他:「拉胡喇!你說的是對的,就是所謂的無不是我的,也就是指五蘊──色、受、想、行、識,並不是我的,並不是我。」那麼這位拉胡喇尊者很快的就領悟了佛陀所講解的意思,于是他就向佛陀要求,他說:「師父!請您允許我去修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之後,他就走到樹下坐下來修禅了。這時正在化緣的舍利弗尊者也看到拉胡喇尊者坐在樹下修禅,他就來告訴他說:「拉胡喇!你要修習入出息念。」

  于是拉胡喇尊者就依隨著舍利弗尊者的指示在樹下修禅,修習入出息念,但是一直到了傍晚,他還是不能夠得到定力,他就來到佛陀跟前向佛陀求教。這時舍利弗尊者也來向佛陀頂禮,那麼拉胡喇尊者在佛陀面前這麼問:「師父!請問如何培育入出息念?」于是佛陀就教育他:「首先你應當先培育 metta慈、 karuna悲、 mudita喜以及 upeka舍,也就是梵住的禅修或者是四無量心的禅修──慈、悲、喜、舍。那麼培育了慈、悲、喜、舍之後,你應當培育無常觀、起無常觀;無常觀過後,你要做不淨觀,那麼修了不淨觀過後,你在進一步的修習入出息念。

  接著佛陀就解釋爲何修持慈心觀?通過慈心觀減輕瞋恨、通過不淨觀減輕愛欲、通過無常觀減輕我慢、那麼通過這些修持爲基礎,進一步培育入出息念,就能夠帶來利益了。

  于是拉胡喇尊者就跟隨著佛陀的教育去修持入出息念以及其他有關的禅修法,那麼就在舍衛城的紫竹園附近的一個叢林道場裏,修持這些佛陀所給與的禅修指示,就這樣拉胡喇尊者獲得了所有的定,培育了最高的定,然後能夠使心導向觀禅──智慧禅。就在他如此修的時候,佛陀觀到拉胡喇的心,知道他在叢林裏修時,他的心已經成熟了,這時佛陀就對他念誦這個法的偈子給他,當拉胡喇聽到佛陀所開示的法時,拉胡喇以及那些許多在場的天神們聽到佛陀開示,都成就了阿拉漢果。

  跟據《入出息念經》,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修持入出息念,必然也有能力修持其他有關的禅法,而拉胡喇尊者就跟據佛陀的指示修持了七種相關的禅定修持,其中包括入出息念。進一步以這些爲基礎,拉胡喇尊者起觀照,修持觀禅,所以拉胡喇尊者所做的修持是除了入出息念以外,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法門,例如慈禅、悲禅、喜禅和舍禅。

  昨晚大師已經開示了,講到如何修持入出息念,一直講到了四禅,今天進一步的講入其他的修持比如對身體起不淨觀,以及其他的禅修法。在開始,修行者修習入出息念,一直先修到四禅,這時他的似相是很強的,那道四禅的光、似相的光是很強的,當他從四禅中出來之後,他運用似相的光也就是四禅似相的光,觀照身體,他運用似相的光照身體的叁十二部份、叁十二分身,就是從頭發開始──頭發、體毛、指甲、牙齒和皮,這樣一個一個的叁十二個項目一個一個的觀,通過他禅定所擁有的這股光,來照這叁十二相以起觀照。

  接著大師進一步的解釋如何修不淨觀,當修行者先從入出息念培育禅定,首先他先培育初禅,接著二禅、接著叁禅、接著培育四禅,當他從四禅定中退出來時,他把禅定的光也就是似相的光,照向頭發,觀:頭發、頭發,那麼同時他去觀頭發的不淨 Patikula,知道頭發不淨,通過這樣的觀照,他得到了近行定 upacara-samadhi。

  通過近行定,他再專注,使到他禅定的光,非常的明亮、很強,從這樣他就進入了初禅,那麼在不淨觀方面,他觀照成就了初禅,那麼在不淨觀方面,他依觀照成就了初禅,當他得到初禅之後,他也要培育五種自在,五種禅定的自在。在昨天也講過了的,也就是首先是把心導向目標、導向相的自在,那麼入禅自在、出禅自在,持定自在──保持定的時間以及觀照禅支的自在,他需要掌握總共五種初禅的自在。

  當他俱備這種能力,通過這五種方式,善巧的掌握初禅時,然後他進一步的去以身體的叁十二分身其中的其他目標入初禅,比如說體毛、指甲、牙齒等等,都要能夠得到初禅,各別的得到初禅。

  爲使我們禅定的光很強,那我們有必要修持白遍 Odata kasina,首先當修行者培育入出息念的時候,他已經培育了禅修的光、禅定的光的力量,進一步他要培育這 Odata kasina白遍。

  通過白遍的修持,修行者的定力將會很強,光也會很明亮、很強,這是白遍的作用。這也就是爲什麼老師要教導白遍,首先要修白遍,他先要從白骨觀開始,就是說他通過入出息念那股所培育的禅定的光,他照自己內在的白骨,再照外在的,然後將白骨看到很清楚時,再照外在──照別人、別的衆生的白骨,一個人、兩個人、叁個人的白骨,慢慢的把光發向更遙遠,從一個地方散播到一個村,甚至一個村落、甚至一個城市,然後去照那許許多多的人的白骨,通過禅定的光發出力量。

  從通過觀白骨的過程,慢慢他改轉向觀照頭──頭殼、頭蓋骨,觀坐在自己面前的人的頭蓋骨,那麼當他這樣子觀時,發出禅定的光去觀坐在自己前面的那個人的頭顱的骨,他就會看到骨是白色的,那他把他的注意力專注在白色,只是:白色、白色、白色。這樣子很容易的他得到了近行定,因爲這個時候,他已經完成了入出息念的修持,所以因爲他有入出息念的一股定力,使他很勤力的在觀白骨時,觀到他的白色時,得到了近行定。在他得到了近行定時,通過白色所得到的近行定,他不應該就在這個階段入禅,他不應該決意要入禅,他應該把他的光散播,用決心要把那個光散播成更遠,開始他發願:願我的光慢慢散播到一尺、兩尺、叁尺,慢慢到整個修禅的大殿,再把光散播到整個村、散播到整個城市,甚至散播到整個馬來西亞、甚至整個世界,通過這樣把光散播,它加強了那股光的力量。

  當修禅者在散播他的色相的光時,他感到滿意時,已經是把注意力專注在廣闊的光的其中一點,那麼專注在一點然後下決心要入初禅,這樣他就能夠得到初禅。這時得到初禅過後,他也要培育五種自在,就是剛才所提過的五種自在,之後也以同樣的方式培育二禅、叁禅以及四禅。當他白遍成就了一、二、叁、四禅之後,他可以進一步的修持慈心觀。

  接著修行者再通過白遍成就了第四禅定過後,他出來要把心用來培育慈心觀了。他起慈心觀,這時他首先祝福自己:

  avera homi──願我遠離仇恨、

  abyapajjho homi──願我遠離精神上的痛苦、

  anigho homi──願我遠離身體上的痛苦、

  sukhi-attanam pariharami──願我安樂地過活。

  接著他要修持慈心觀,跟據導師們的指示,修行慈心觀要修到叁禅,首先他可以先以他的導師或者他所恭敬的人爲目標,想像他在自己的面前,觀照他在自己面前,然後對他散播慈心、慈悲,通過比如說:

  averahontu──願他沒有…

《止觀修營講座(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