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修營講座(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容易的數息方法。

  入息生起的時候,那你就要觀入息一、一、一……,然後觀到整個入息完成,你算是完成了一個觀、一個默念、一個數息了;然後接著出息的時候,你也要觀出息一、一、一……,那麼當你這樣子觀,完成了之後,你就完成一個出息。這樣子一個入息和一個出息,你就這麼數,數到八個呼吸。

  你會發現到有時你的呼吸比較長,時間比較長,有時呼吸時間比較短,如果是長時間,那呼吸用的時間比較長,你就觀長,呼吸長,然後你可以繼續的數,盡可能長時間不要混亂、心不要散亂,長時間專注的數下去。那麼你就會了解到有些時候呼吸是短的,有些時候呼吸是長的。

  我們觀照呼吸要好像一個守門員一樣,守門員他看著倒底是誰在進來了?又誰在出去了?所以我們應當如此的觀照,把心專注在鼻息上,而不要去看身體內在的現像,也不需要把注意力移向身體以外的東西,應該把心只是專注在鼻息上,就好比那個守門員一樣。正如一個守門員一樣,我們修習入出息念,也要像守門員一樣的保持醒覺,完完全全的、清清醒醒的去注意入息和出息,那麼入息我們從頭到尾要跟著它、觀察著它,而出息也是要從頭到尾去注意它。對于初開始修禅的人來說,首先的二十分鍾或叁十分鍾,他們發現到那是不容易專注的,因爲有著種種幹擾的緣故,心裏會很散亂,但是也不應該去憂慮,要一而再的連續修持下去,一而再的連續專注在鼻息上。當你如此的專注時,過了一陣子,開始有某一些像光一樣的狀態就會出現,那麼它出現,開始是 Parikamma nimitta,就是遍作相,它有時好像一團煙一樣,這是在初學者初步所體驗到的修禅的相。

  當出現 Parikamma-nimitta,這個初步最初所現起的禅定的相時,修行者不應該去專注它,他應該繼續的專注在呼吸上,而不去看這個所出現的這些光。當他連續的這樣子專注一個小時或者是兩個小時的時候,而這個修禅的相,這個 nimitta,這個相就會變得更加的清楚、更加的明亮,然後有時像棉花一樣,有時像一團雲一樣,那麼這種相稱爲 Uggaha-nimitta,就是比較強的相了。但即使在這個階段,修行者也不應該把心去注意這團光,或者我們稱爲修禅的相。

  當你連續修禅超過一個小時的時候,可能你的痛會生起,或者是背痛會生起,這時你不應該起身,你應該繼續的修下去。但是如果痛連續的生起還很強的話,那你可以換姿態而不要起身,換姿態然後繼續的培育定力。

  當你繼續懷著正念去修行入出息念時,慢慢的,定力越來越深,這時呼吸也變得越來越微細。而當你如此的專注在這微細的呼吸上時,似相或者我們巴利文說 Patibhaga-nimitta,似相將會變得非常的明亮,也就是修禅的目標,就是我們鼻息的那個像、那團光變得非常的明亮。這時定力已經相當的強,而五蓋也就不再生起。當你俱備禅定的似相時,就是 Patibhaga-nimitta似相,這時如果你去注意它,那它可能突然間就消失了,所以在這個階段,當似相剛剛生起的時候,你應該只是對呼吸保持正念,繼續的專注在呼吸上。那麼當你如此繼續專注在呼吸上的時候,似相也就是 Patibhaga-nimitta將會越來越穩定。

  當似相 Patibhaga-nimitta剛剛生起的時候,那麼它可能在一分鍾或者幾分鍾內就消失。這時你不應該感到憂慮,不要因爲似相消失而感到憂慮,你應該繼續的把心專注在呼吸上,對這個呼吸保持正念和醒覺。當你如此的專注在呼吸上的時候,似相又會再次出現,那麼慢慢的,似相維持的時間將會增長到五分鍾、十分鍾,然後逐漸趨向于穩定。

  當定力越來越加深,而似相慢慢趨向于穩定和明亮的時候,這時修行者來到了近行定,就是 Upacara-samadhi近行定。當近行定生起的時候,修禅者會發現到他的五蓋不再生起,五蓋會消失,這時他體驗到喜悅、體驗到快樂、體驗到輕安,體驗到一境性,全身都感到很自在和喜悅。

  在過去世裏有修持過這門禅定的修行人,他可以很快的得到定力,有時就在一個坐禅的練習裏就培養了定力,但是有些時候如果不俱備這種波羅蜜卻不能夠這麼快。但是修行者不應該憂慮這個定力來得快或者是來得慢,如果他持續的修行下去,最終似相將會産生,他將會獲取定力。當似相 Patibhaga-nimitta生起,開始它不穩定,那麼通過持續的修持,慢慢它能夠維持五分鍾了,能夠維持十分鍾了。當繼續修,繼續的專注,一直到似相能夠維持一個小時,這時你可以下決心,下決心要俱備這個禅定,就是入初禅。比如說要入初禅,所以這時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把心專注在這個 Patibhaga-nimitta似相上,當你這樣子專注,你可以下決心:希望我、願我能夠得到初禅。

  當修禅者繼續修的時候,慢慢那個呼吸變得越來越微細,這時由于他的心,似相 Patibhaga-nimitta已經生起,所以即使是呼吸很微細,他都能夠很清楚的專注到。這時當那個似相很穩定的時候,他可以把心專注在這個光、似相上。當如此的把注意力專注在那穩定的似相上時,他能夠得到安止定,當他得到安止定以及禅那的時候,在定中出現了五個禅支。這五個禅支也就是尋 Vitaka、伺 Vicara、喜 Piti、樂 sukha以及一境性 Ekaggata。

  在開始的階段,我們不能夠長時間的維持這種定力,這是因爲我們的定力還不是很好、還不穩定,那麼有時這個相一分鍾就消失了,有時幾分鍾就消失了,但是你不應該感到憂慮,應該下決心專注。比如說你可以下決心專注,讓這個相維持一分鍾或者是兩分鍾,或者是這樣子延續,慢慢延長專注的時間,延長到五分鍾、十分鍾、十五分鍾乃至叁十分鍾。

  修行者當他得到安止定的時候,那他要連續的繼續練習,練習安止定也是禅那的訓練。那麼在一個坐禅裏,他應當嘗試一而再的記錄這個禅那,然後盡量的延長紀錄禅那的時間,盡量把定,專注的時間延長。那麼當他能夠這麼做,他應該訓練自己五種的自在,訓練自己如何的把心導向那個 Avajhana,其實就是把心導向似相,然後把心傾向于禅那,然後能夠決心、下決意。

  Avajhana就是要決意、要維持禅那的時間,控製時間,這是決意的自在。然後接下來他也要訓練自己能夠熟練地去返照禅定的五禅支,五種禅支。所以通過這種不斷的訓練,請你自己熟悉的、很善巧的掌握禅定,入禅、出禅和維持禅定,以及反照禅定的禅支。

  我們應當訓練自己熟練的進入初禅,入禅要自在,要能夠很熟練的入禅,那麼最重要讓自己能夠控製維持在禅那的時間,從五分鍾然後慢慢的延長,然後一旦掌握能夠安住在禅那的時間之後,能夠入禅,在禅定中得自在,能夠控製入禅的時間之後,進一步的要訓練自己去觀禅支。

  接著一旦他能夠熟練的掌握禅定之後,他要學習觀察禅支,那麼修行者應該再入禅,入禅之後出來,然後返照他的心所依處,心所依處的禅支,一個一個禅支去返照。心所依處的禅支有五個,那他可以觀尋就是 Vitaka、伺 Vicara、喜 Piti、樂 Sukha以及一境性 Ekaggata。

  返照那五禅支,這種我們叫作返照,對返照的自在,那當一個修行者,他還不能很熟練的掌握初禅時,他不應當提升自己到二禅,他應該繼續的練習他的初禅,練習到很輕易的、隨時隨地都能夠進入初禅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等等。

  一旦這修行者已經熟練掌握初禅過後,他想要進入二禅,他就要返照,返照知道這個尋 Vitaka和這個伺 Vicara的內涵缺欠。知道如果沒有這個尋和伺,心會比較平靜,是不是屬于比較好的?所以他要返照知道二禅比初禅還要好,因爲在二禅裏沒有尋和伺,所以他想通過這樣子了解,他就要舍掉尋和伺,這時他繼續的把心專注在似相,這個入出息念的似相上,這時他就能夠進入二禅了。

  一個已經成功的成就二禅的修行者,他應該熟練的繼續的練習,練習使自己能夠熟練的掌握二禅,要能夠維持五分鍾、十分鍾,然後慢慢的增強到叁十分鍾,然後繼續的堅持使自己能夠專注一個小時,在一個小時維持在這二禅裏,那麼這時他算是比較能夠掌握了這二禅。接著如果他熟練的掌握二禅之後,他可以進一步的培育叁禅,那麼一個要培育叁禅的修行者,他應當如此的返照,去想知道這個叁禅,二禅裏所俱備的 Piti喜是很粗的。

  如果沒有喜,沒有這種粗的狀態,心進入更微細的狀態,那是更好的,所以從這樣的返照、這樣子的相,而了解到叁禅裏沒有喜。沒有喜的叁禅是更好的,所以通過如此的了解之後,他把心專注在 Patibhaga-nimitta似相上,當他了解了這一點之後,如此返照之後,專注在似相上,他將能夠證得叁禅。

  在叁禅裏有兩個禅支,也就是 sukha樂以及 ekaggata一境性,所以有樂的禅支和一境性的禅支,而所以這個禅修者,他應該訓練自己維持叁禅五分鍾、十分鍾、叁十分鍾乃至一個小時,那麼當他能夠很熟練的掌握叁禅的時候,他可以進一步朝向培育這個四禅了。

  這時他應該這麼想,叁禅是接近二禅的,是不好的,而且這個叁禅裏所有的樂的禅支是粗的,而不如這個舍禅支和一境性禅支那麼好,而四禅裏所俱備的舍禅支和一境性禅支,比叁禅裏所俱備的樂禅支和一境性禅支更優秀、更細、更平靜。所以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把心專注在入出息念的似相,就是入出息念的 Patibhaga-nimitta裏頭,所以當他如此專注在似相的時候,他將能夠成就四禅。

  當修行者進入四禅的時候,呼吸停止了,沒有了呼吸,在從初禅開始,他的呼吸就逐漸的微細,進入二禅、叁禅的時候,他的呼吸也是一步一步的更加微細。所以一旦他成就四禅的時候,所有的呼吸都停止了,這時他的定力非常的強,而一境性也就是定,專注的狀態,非常的強。

  佛陀在菩提樹下得到了定,而他所得到的不只是禅定而已,而且也通過對身體的不淨的現像培育定,就是得到了修習不淨觀的定。從此之外,佛陀也成就了所有的遍處定, Kasina遍處定,就在菩提樹下,他成就了這些定。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像佛陀的修行一樣,學習佛陀的道路來培育這個修持,那麼通過入出息念,我們可以修到四禅,進一步我們可以修叁十二分身,修到初禅,那麼接下來修白遍,然後也可以進一步的修慈禅、悲禅、喜禅和舍禅,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禅定修持,進一步也可以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特質等等,所以這些各種的禅定修持,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修。

  當修行者他成就了四禅之後,他可以進一步的修習這個智慧禅,也就是觀禅,但是有些修行者也許他們想要成就更深的禅定,那麼他可以修十種遍處定,就是 Kasina。但是如果他想要修無色定,想要成就八定的話,那他可以借用九種 Kasina,九種遍處定來成就八定,就是進一步的修習四種無色定,除了空遍處。除了空遍之外,其他九種的遍處定,都能夠幫助他培養四種無色定,那麼通過一旦他成就了八定之後,就是四個禅定再加四種有色界的定再加上四種的無色定之後,然後他可以通過八定的修持爲基礎,進一步的修行智慧禅。

  一個修習安般念或者是入出息念到四禅的人,他能夠基于這基礎進一步的修持其他種禅定。佛陀在《相應部》裏,安那般那雙喻道裏,《相應部》部裏講解到入出息念的修持時,佛陀說一個修行者一旦他在于入出息念培養到四禅的時候,他可以進一步的培養其他的遍處定而得到其他種類的禅定或者是禅那。所以通過入出息念的四禅,他可以成就其他方面的禅那。

  通過入出息念的定,我們能夠進一步的修行觀禅,那麼當在觀禅這方面,有更詳細的解釋,這是比較詳細的修持。那麼我們不應該想這是漫長道路,以爲我們不能修,我們不應該這樣子想。我們應該嘗試去俱備禅定,而通過禅定培養觀禅的觀智,如果我們不能,真的沒有怎麼樣的成就,我們通過這一世的修持,也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世裏,能夠得到更高的成就,就是說在內觀智慧方面,通過我們這一世的努力。如果我們是可以成就,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也會通過這基礎,在未來裏得到內觀智慧。

  修持

  samatha止禅,會得到五種利益,一就是我們的身體會健康,帶給我們身心健康和快樂、第二通過這個定,止禅的定,我們能夠以它爲基礎進而修持觀禅也就是 Vipassana,就是智慧禅或者是觀禅、第叁也是通過止禅的定,我們能夠培育神通,就是 Abinya神通、那麼通過止禅的定,第四個好處就是我們未來世裏,能夠誕生到梵天界裏去。那麼第五種好處就是一旦我們成就了道和果之後,我們能夠進一步的培育滅盡定,也就是 Niroda-samapatti。

  在這裏教禅的 Ven.Jagara禅師和開恩禅師,他們在這方面能夠很好的引導大家修禅,這兩位禅師曾經跟隨帕奧西亞多修行這門修持法門,所以對于這門修持,這個禅定修持,他們都擁有很好的掌握,能夠引導你們在這方面,有次序的、有系統的修持,所以希望你們好好的把握。那麼我們祝福大家,希望你們能夠擁有很好的禅定修持,能夠長壽、快樂、健康,也願你們的崇高的心願得到圓滿、成就,而也希望你們達到最高的目的,也就是願你們成就涅槃。

  關系到這個佛學講座,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或者是關系到禅定的修持,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的話,你們可以發問。

  26/11/1999

  

  

《止觀修營講座(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