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傳▪P8

  ..續本文上一頁驚惶,師曾破例表堂雲:“近慈寺大衆,修法十年,念誦不絕,必獲叁寶加被,勿須顧慮。”告在家弟子:“此何足道?若有所欠,償還便了,因果不爽,各自仍悔勤修求加持。”弟子等由此安定。後確無事。

  師懷中藏有舍利一瓶,潔白瑩圓,養以紅花。有時誦戒,說皈,每人分一二粒,但瓶中舍利,不見減少,常滿如恒。有藏師發者,常生舍利,如仁善、永慈等師,舍利均在。功德增長,舍利亦長。

  四川雙流縣曲獄官楊君輔,笃信密法,曾見師燒護摩時,遍虛空中,充滿諸佛菩薩。嗣後凡燒護摩,必來禮供,衆稱之爲楊護摩。

  師言不二。師于抗戰期間,發願燒護摩壹千座,祈禱和平。果于一千零八十座時,抗戰勝利,和平實現。約一九四八年致函樓仲光:“我還要住世二十年。”果近二十年。一九五零年送紮薩喇嘛回京,慰送別弟子曰:“我將來還要到國外去。”後果念。

  傳師于五臺金剛窟,曾感受文殊菩薩現身,爲之灌頂。仁清師面詢其事,師默不答。蓋依戒製,即屬默認。師于印度菩提道場禮拜時,曾親見本師釋迦牟尼佛現身,五七年于北京廣濟寺曾對趙樸初居士談及,侍者昌明師一人聞之。

  次觀師與慧相應之除惑功德,師早歲未學佛時,嗜酒能飲,尤喜自烹壇子肉饷友,暢談舒懷。然其愛國愛民之情,一觸即發。一日烹肉待客,啓視品味,忽自責曰:“豈即如此消磨一生乎?”即憤然踢罐破,客至唯見壇肉滿地,愕然不知所以。師即自此永斷酒肉。壯哉斯舉!其剛毅果決之慧,早爲後來得煊赫成就,奠定堅實基礎矣。師發心出家,因無後而暫止,及生子方四十天,即割愛離親,矢志出家。非有無上慧劍在握,曷堪如是突網而出愛欲之家乎?古德雲:此乃大丈夫事,豈王候將相等功利之徒所能冀及耶?

  師所集譯顯教叁學、密乘儀規二次第等,非具妙慧、學養有素者,安能融會貫通,微妙開演。如所集《辯識阿含》,二百五十條戒,一一以頌攝其製戒因緣,開遮持犯。若不深入戒海,具大總持,曷克臻此?

  戒定慧叁,圓具不缺,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中有定慧,定慧中有戒,功德相互增上。師自出家至于滅度,無一時一刻不爲叁學而精勤奮力,道業與日俱增,故曰德增。

  師對弟子要求甚嚴,一不合戒即行處置,勇健有力,不顧情面。一次,某一上座未經請示,因病住居士家數日,師知後,令赴重慶天寶寺深山自修,直至灌頂方許回寺。一次,門頭師設攤售物,住于一邊,另一邊住一女人。師見,立遷其單,責門頭曰:“這點事分不清,一邊男,一邊女,像持戒道場否?”譯經院將落成,修圍牆,監修師于對女居士院處,留一後門。師見呵曰:“監修糊塗,心懷不正,留一後門,聽壞人進女衆院,罪有多大!”立令封實,監修遷單。一日,聞上座師亦有小竈,即令全收,以杜此患。可見調服弟子,斷然有勇,不稍姑息也。

  觀師多聞功德,師親近善知識,勤學不倦,于《四阿含》、《發智》、《六足》、《俱舍》、《婆娑》、《法華》、《楞伽》諸典,以及法相唯識,天臺賢首,禅淨諸宗,無不深入鑽研,融會貫通。至于藏地所學《現觀莊嚴》、《中觀》、《因明》、《菩提道次》、《密宗道次》,四部密法,包括無上部大樂、密集、時輪、歡喜金剛等,而以文殊大威德金剛爲主之密乘儀軌,生圓次第,以及四百多種灌頂等等,更屬精專,獨到之處,遠非尋常,足見爲學既廣且深,又不自恃驕人,虛懷若谷,精益求精,洵爲難能可貴可敬者也。

  如前般若正見所述,師于覺真內證功德,深隱不露,只能于言說中略窺點滴。如曰:“親證真谛,則離言思,般若無從宣說,猶鹽中鹹,醋中酸,糖中甜,無從宣說一樣。”又曰:“念佛是誰?即所以摧破我執,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即是空,世間之法,皆是多緣會合,決無一也。又一即是心,心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無自性,即萬法皆無自性也。”若非自證,何能道得?觀師出家修行四十年中,一心爲法,自始至終,無有二念,遭遇種種違緣逆境,觀若浮雲空華,心無挂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故能寂然不動,化險爲夷,轉違爲順,成就二利諸多功德,若未領悟真谛,豈能如是不動不退?複次,觀師臨寂,來去自在,說走就走,何等爽快,所證功力,遠非一般。

  師說法之妙、含義之富,猶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者無不歡喜稱歎。川人有言曰:“久不聞海公說法,吾耳不聰矣!”于聽講中,常有欲作記錄者,每每愈聽愈喜,不知手舞足蹈,而忘動筆,直至聽完,竟未落一字。師之善說,有叁特點:

  一契理:合叁法印,合宗因喻,初中後善,妙義無窮。由于所學,深細娴熟,故能判析入微,精密絕倫,如講《生圓次第》,既能慎到嚴密,一絲不苟,又從自然流出,毫無芥蒂,要義口訣,縱橫皆是,而又處處指歸,不離宗趣。讀講記者,歎觀止矣。又因博學多聞,隨拈一法而攝萬法,如講《心經》即有十余種講法,方便多門,歸元無二。

  二契機:師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真俗二谛,圓融無礙,隨宜施設,因機教化,皆令得益,隨分受潤。常勉弟子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提高精神境界,抵製內外腐蝕,使身口意叁,俱臻妙善,結合六度,搞好本職,爲祖國建設多作貢獻。對知識分子,則從哲學、邏輯、生理、心理、物理等方面,如實聯系,應機引導,闡明佛理。如以生理心理知識,說明坐禅大有益于身心修養,並教人簡易入靜方式,即使不涉宗教,亦有益于身心,以是聽衆不論文化高低,皆喜親近。又曾分析入定與科研之關系,試驗中出現種種現象,粗心不辨所以,入定思觀,心靜則慮一,慮一則慧開,所不解者,即能解其底蘊,了如指掌,再行試驗,一一證實。科研如此,一切工作莫不如此。此禅定大有利于工作學習之一例也。由是高校師生、科技人員、乃至一般市民,常樂拜訪,探問哲理。師皆歡喜攝受。對高級知識分子,尤其重視。如四川大學教授多人,皆來皈依學法,漸入堂奧。以說法之妙,聽從之多,蓋所罕見,法雨聲華,譽滿中外,西歐學者相率來依,美國總統馳函相邀,均非偶然。

  叁、爲修而說,如說而修,學修一致,不尚空談。師之說法,處處針對煩惱習氣,目標明確,方向不移,一言一語皆有所指,直望人人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斷煩惱而證解脫。唯因衆生煩惱熾盛,變化多端,故設種種因緣譬喻方便,而拔濟之。決不崇尚空談,執理廢事,無補實際也。

  師之悲願懇切,既深且宏,皆自菩提心流出,可從大悲攝衆及大願宏法二端見之。

  師對弟子之悲心,猶勝獨子慈母之意,感人至深。如抗戰初期,在太原無廟可歸,令弟子各覓住處,待師入川覓地建寺後,再彙路費赴川。于彼急難動蕩無處可歸之時,尚對弟子如此攝受,不舍一人,悲心之切極矣。進藏途中坐山石上,待弟子,久不至,直欲淚下。對藏民當差,乃至牲口,關懷備至,令人感恩不盡。有來學者,觀其根器,施教攝受,使之各得其所。有上根者,多方接引,破格傳授,令速證成。有欲去者,雖不強留,心猶悲愍,令人難忘。有善根者而攝引之,有錯失者而折報之,皆出乎同一悲懷也,嘗曰:“豺子搬家,禦幼而行,不緊不松,不過不欠。”其斯之謂乎?師雖年高,自奉甚儉,常與衆同行、同住、同過觀堂。一年下峨嵋,弟子請坐轎,師堅不許,隨衆步行至麓。對藏人送茶者,必厚賜與。打齋設供,必親調味。初八會供,甯自少分,必散門外觀衆。雖居高位,仍謙下待人,不仗勢,不別衆。令僧歡喜,令僧安樂,細心微行,贊莫能窮。

  其宏法之大願者,爲衆生故,入藏求法,備嬰艱辛,視若等閑,且身愈艱苦,心愈堅定,並發“此世不成,二世再來”之願,故能通過種種障礙,成迎法東來之盛舉,創內地學密之先例。返川以後,除譯事外,先後創建近慈寺、吉祥寺、雲悟寺、慈聖庵、重慶、上海金剛道場等,親自領衆,薰修戒定,講經傳法,度生無量。誠如清定法師所贊:“賢慧法藏圓滿傳東土,顯密法幢隨方普建樹。”然師之悲願,猶有進焉,如譯經院,已由師及弟子譯出藏文經典五十余部,刻印顯密經論八十余部。此院宗旨原系培養精通藏文及各國文字之佛教人才,將漢藏雙方互缺之經論,互譯刊印,並擬將漢藏之主要典籍,譯成各國文字,公諸世界,複將各國有關佛教之論著,譯出參考,進行國際佛教學術交流,以達“通聖言而遍寰宇,導世界以趣大同”之宏偉目標。師之宏願如是,其未成者,如何使之成?學師法者,讀師傳者,慕師名者,體師心者,其共奮起,以繼師之遺志乎!

  師之修學無退,見于四端,一、念念無退,于一切時,熾然精進,無有疲厭,念經、譯經、講經、修戒、修定、修慧,非誦即禅,非禅即誦,隨時見師,皆在忙中,念念之中,無空過者。二、終身無退,如是精勤學修,數十年如一日,直至耆年,依然勤奮,語弟子曰:“阿含經甚深甚深,我愈學愈高興。”“一日不死,必學一日。”直至文革被揪鬥之當日,仍在伏案寫《學記》。叁、違緣無退,入藏艱辛,大苦磨練,難退其心;去處無著,轟炸不停,難退其心;大病創痛,萬般放下,宏法利生,此心不舍,被鬥被謗,迫害萬端,安之若素,巍然不動,無四相故,五蘊皆空。四、順緣無退,學成回川,建立道場,名揚全國,乃至海外,教授來依,總統函請,佛協領導,人大代表,乃至出席世界會議。于師心中,一無所動,依然一介老僧,深山修行。可見八風不動,順逆難移,其心安住,甚深空故。如法華經雲:“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師其庶幾乎?

  以上顯教十德,再觀密乘十德:

  一、住調伏。動止中律,持顯密戒。

  二、具叁慧。顯密叁慧,具足不缺。(此二均如上述)

  叁、有忍力。修證神通,秘藏不顯現。師自注雲:“雖有神通,不輕…

《能海上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