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傳▪P9

  ..續本文上一頁易顯示也。”據清定上師言,師之神通,不如其出家師之常時顯現,顯示雖少,確有神通,非其時機,不輕示也,于此益見忍力功德。

  四、性沈毅。作業堅忍,重諾不掉。師自注雲:“凡所作業,必期其成,總不使有始無終也。”師即如是說,如是行者。

  五、善傳授。觀機施教,次第登高。道場設學戒堂等五部,對機傳授,恰如其分,不濫不悭,依次上進。有大根器,破格攝受,師師相印,成就特勝。

  六、具悲心。爲佛法故,悲心攝受,非爲名利,亦見上文。

  七、善論議。表遮抉擇,開合中理。師精通因明,善巧論議,無堅不破,無邪不摧,辯才無礙,衆所周知。如講叁身時,外道有問曰:“佛之叁身有如上帝叁位一體否?”師一言否定,層層遮駁,直令彼啞口無言。

  八、精曼荼。事相作法,精密了辦。師于事密印相、護摩壇場、造像造塔,精細通達。在滬親自指導反複審定釋迦佛、文殊尊、宗大師叁聖像,督造大威德金科,極其莊嚴細致,皆其例也。

  九、解加行。正助修行,實智具足。師傳授《叁皈依觀》、《生圓次第》種種修法,皆依承傳要訣,實習經驗,親領學人,實踐觀修,指示道路,解決疑難,防治偏差,使定道逐步深入。

  十、根調寂。內德充盈,外儀慈威。師以悲智內德充盈圓滿故,外現慈威雙運之相。弟子對師,雖極親近,然于律儀大節上,不敢絲毫觸怒。故清公贊爲“慈威文殊圓成悲智師”,可以總結師之功德。

  師自釋曰:“以上擇師十德者,顯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擇師,非全具不可也。“(注十)師爲顯密雙修之一代宗匠。上述顯密十德,不免挂一漏萬,蓋其功德,不可窮盡,學人自思自尋可也。

  師自出家,學法、宏法,四十余年。契理契機譯傳聖典,依戒依法建樹法幢,善巧方便,廣導弟子,發菩提心,護持正法,對我國佛教作出巨大貢獻,並世高僧稱之爲四川文殊,黃密徒衆尊之爲漢地初祖,可謂當之無愧也。

  事業

   觀師一生,于佛法世法,均有重大建樹,堪爲後世楷模,可以流潤未來者。

   (一)今先述佛法方面。清定上師贊之曰:“能仁教導住持正法模,賢慧法藏譯傳深廣義。”即廣建叁寶、住持正法,與譯集經規、傳習薰修之兩大功勳也。試述其詳。

  廣建叁寶、住持正法、常轉*輪、紹隆佛種,乃師堅固不動之菩提大願。然應如何建立方爲應理?可于近慈寺等,見其規模。師二番入藏歸來,自期將藏地殊勝作法,移諸內地,但欲移學,亦須慧眼抉擇。既應吸收叁大寺精究教理之優點,亦不應舍二居巴傳修密法之傳承;既須引老參僧人于專修,又應導青壯比丘以深造;既不能單學顯教而廢修,又不能純修密法而舍教。故從上師悲智性海,流出種種方便設施、善巧安排,使僧團能在依戒修行前提下,如法羯磨,六和相親,教證並重,人才輩出。實屬難能可貴,近世罕見、可以傳之永永、度生無盡者。若非五智圓通,叁眼具備,曷克創此?試以近慈寺爲例,詳其風貌。

  一、近慈寺重在學修,培育僧才,故一般不趕經忏,不作佛事,不置緣簿,不設籖筒,唯依叁學,精進學修,感得信衆清淨供養,維持道場。解放前有少數僧人及二叁長工參加農務,解放後,除老弱外,一律參加勞動。僧衆過午不食,每日二餐,出坡時開許。除少許齋襯外,毫無收入,唯賴剃度師或俗家補助。生活如此清苦,而僧衆源源來住者,爲求學法故。受師教導後,方知此乃修法養身之道,不但不感其苦,且欣爲樂。師既放棄享受,但亦不講苦行,主張中道,重視夥食,令僧安樂。住僧近叁百,濟濟一堂,依戒薰修,不爭名利,不搞派系,難調者調,慚愧者安,一心爲法,精進向上。

  二、師倡依戒修行,特重男女界限。女衆不得寺內過夜,而住于離寺半裏外之女居士院,每晨由寺內送早齋去。比丘尼則住于離寺五裏之鐵象寺。必待八時以後,女衆方能入寺。女衆不得單獨求見,必須二人以上方能進入師室,而師在會見女衆時,侍者不得擅離。女衆一律不得進入僧寮,只准在寮口叁言二語,不准久留,正常應在客堂會客,由知客師陪回。談話簡短,不可過長。男女授受不親。下午四時前,女衆必須離寺。有一貴夫人不願離開,謂不住女衆茅屋,師即令回府大吉,毫不遷就。

  叁、學修安排,師極重僧人教育。嘗曰:“寺廟首應培育僧才,若要法流流傳,必須培養年輕一代。”又曰:“若令沙彌專修,似難安心,亦不相應;若令老僧學教,亦難學好。故沙彌,青壯比丘宜多學,老僧宜專修。即能各抒所長,各得其所。”又曰:“有一定根器或學識者,應以法師爲培養目標,學修兼優者最上,能學或能修者,亦有成就。”由此出發,故有五堂口及譯經院之創設,實則已將寺院辦成僧團大學,既有叁大寺之教理,又有二居巴之修持,一入此校,既可由文盲造就法師,又可從凡夫預入聖流,如是大學,豈多見哉?

  (一)沙彌堂,一般叢林不收沙彌,師定七歲以上沙彌,可入沙彌堂,培養文殊童子故。由堂主主管、沙彌之剃度師關心生活。堂主下設五位管堂,分叁班管理。甲班大沙彌,乙班小沙彌,丙班新進尚未受戒者。專學沙彌戒及佛學、旁及古文、算術、常識等。佛法先讀《寶相識》、《定道資糧》,《菩提道次第科頌》,背得後,再讀《俱舍》、《現證》、《中觀》、《因明》四論之頌子,及《五蘊》、《百法》、《八識規矩頌》、《二十唯識頌》、《佛所行贊》、《譬喻經》等,先令成誦,然後解義,常由堂主講課,管堂輔之。曾請宋禮門居士選講《高僧傳》、《史記》、《列傳》、《古文觀止》等,請隆果法師講《禅林寶訓》,請遍能和尚專爲沙彌講《俱舍》,比丘蒙許亦可往聽。時堂主清定法師編成筆記,取問答式,令沙彌背。又請興善喇嘛教繪金科,後又專教藏文。

  念誦學習日課如下:晨叁時念《上師供》、《五字真言》,後加毗沙門,早齋後,打掃一小時,即進教室讀書、直至午齋,少息後,念《五字真言》二座及《真實名經》。再讀書、背書、聽課、作文等。晚八時念咒經行,或加聽開示,九時熄燈。

  僧團生活極有規律,晨聞威德殿報鍾,班長打“叫響”令衆起,睡醒、下床、行步、嗽口等,一依《毗尼日用》持咒攝心。沙彌規矩甚嚴,一日點名二次,見比丘合掌讓道,不准頑皮放逸,不准穿寮閑談,不准上街溜踏,有事外出,必須請假,由管堂陪同,比丘沙彌均不得看戲、看電影、看小說及著棋等。必須衣服整潔,威儀具足,上殿過堂,列隊而行,見者莫不歡喜贊歎。

  師對沙彌備極愛護,常爲沙彌散果點美食,逢年過節會供少休時,常令沙彌爲衆宣講公案故事,上師聞之喜,獎以點心。每半月誦沙彌戒後,至方丈室巡寮時,師常每人分一舍利、或小法螺,比丘亦有。每次灌頂傳戒,令大沙彌助誦作事,故對儀式,能較熟悉。除正常講經外,師在龍居寺又專爲沙彌講《現觀莊嚴頌》及《五蘊》、《百法》等。

  近慈寺生活清苦,除飲食供給外,衣著時有困難。某次二叁沙彌因不耐苦而翻牆逃跑。師極其關心,親至沙彌堂,慈悲告曰:“汝等好生學,能爲如來,弘法利生,實非易易。余中年出家,記憶力差,汝等從小學起,將來比我更強,宜善自愛惜,莫作他想,有事找我,或堂主師。”邊說邊淚,沙彌感受至深。後對成績優異之比丘沙彌,上師出款,爲置衣服,以資獎勵。沙彌年滿二十,受具足戒,入學戒堂,成績優異者入譯經院。

  (二)學事堂,接待外來比丘,熟悉叢林規矩,出坡培福,發給比丘戒本,須讀熟成誦,方能入學戒堂。一般學一年左右。由管堂半年考核一次。

  (叁)學戒堂,入此即爲正式培養對象,故師亦頗重視。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是近慈寺家風。新戒入此,必須五年學戒,否則不發戒牒。如能提前學全,即可提前結業。如五年未學完,則應延長再學。若犯規矩,則留級,或退至學事堂。若仍悔懇切,可早回升。五年中詳學《比丘戒本》、《比丘日用》、《四分律藏》、《律海十門》、《律海心要》,《比丘戒廣頌》等。講叁學及“十一門口授”,應讀背。了解開遮止持,學用結合,如教而行,說修一致。每月二次誦戒,參加抽簽,如法誦忏。五年後由堂主口試,考其對戒條理解熟悉程度,及開遮持犯等。品德方面考察其學識、威儀、行持及發心等。以上二處,主要念《五字真言》、《真實名經》。後期學戒堂經師允許可念《大威德儀軌》。

  (四)加行堂,學戒堂考試合格,入加行堂。念誦大儀軌及五大金剛,學《生起次第》、《秘密伽陀》等。顯教自學或聽講《俱舍廣記》、《法寶疏》、《現證莊嚴論》、《法蘊足論》、《瑜伽因明》、《入正理論》、《菩提道次第心論》、《慧行刻意》等,閱讀《佛教通史》等。不限年份,上師觀機口試,《大儀規》背得,知次第,能起修,方爲合格。重點培養講經法師者,應能能講叁學。

  (五)金剛院,加行堂結業入金剛院,寺中最高一級,要求亦高,應爲全寺表率。初期修《十叁尊大威德》,聽《圓成次第》,自學《現證》、《中觀》等。上師觀機成熟,可入雲悟山茅蓬專修。有先學、照通、融空、請佛、興法師等。在雲悟山者,仍集中念誦,課余自修禅觀、放朵馬等。住小茅蓬者,自行念誦禅觀,每半月集中誦戒。上師開示專修者:“按大儀規修,于念誦後,分段專修。如修內供、八門勝解等,以期相應勝解,克期取證”。每日四次儀規,六次禅定。如六次專修內供,由疏緣觀想,而親緣現證,明朗顯現,習氣降伏,半月至一月,即可告成。如是分段而修,大儀規一年可修成,再據圓成而修,進程亦速,悲智菩提,精勤努力,現生決定成就。

  全寺每日四座儀規,列爲定課,任何人不得無故缺席,必須如法善誦。師常親自領念,見人未到,即要問清。若念太快或有誤,即令重念。一次出坡,運居士所供道糧,歸已較晚,師領衆如常、衆念較快,…

《能海上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