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传▪P8

  ..续本文上一页惊惶,师曾破例表堂云:“近慈寺大众,修法十年,念诵不绝,必获三宝加被,勿须顾虑。”告在家弟子:“此何足道?若有所欠,偿还便了,因果不爽,各自仍悔勤修求加持。”弟子等由此安定。后确无事。

  师怀中藏有舍利一瓶,洁白莹圆,养以红花。有时诵戒,说皈,每人分一二粒,但瓶中舍利,不见减少,常满如恒。有藏师发者,常生舍利,如仁善、永慈等师,舍利均在。功德增长,舍利亦长。

  四川双流县曲狱官杨君辅,笃信密法,曾见师烧护摩时,遍虚空中,充满诸佛菩萨。嗣后凡烧护摩,必来礼供,众称之为杨护摩。

  师言不二。师于抗战期间,发愿烧护摩壹千座,祈祷和平。果于一千零八十座时,抗战胜利,和平实现。约一九四八年致函楼仲光:“我还要住世二十年。”果近二十年。一九五零年送扎萨喇嘛回京,慰送别弟子曰:“我将来还要到国外去。”后果念。

  传师于五台金刚窟,曾感受文殊菩萨现身,为之灌顶。仁清师面询其事,师默不答。盖依戒制,即属默认。师于印度菩提道场礼拜时,曾亲见本师释迦牟尼佛现身,五七年于北京广济寺曾对赵朴初居士谈及,侍者昌明师一人闻之。

  次观师与慧相应之除惑功德,师早岁未学佛时,嗜酒能饮,尤喜自烹坛子肉饷友,畅谈舒怀。然其爱国爱民之情,一触即发。一日烹肉待客,启视品味,忽自责曰:“岂即如此消磨一生乎?”即愤然踢罐破,客至唯见坛肉满地,愕然不知所以。师即自此永断酒肉。壮哉斯举!其刚毅果决之慧,早为后来得煊赫成就,奠定坚实基础矣。师发心出家,因无后而暂止,及生子方四十天,即割爱离亲,矢志出家。非有无上慧剑在握,曷堪如是突网而出爱欲之家乎?古德云:此乃大丈夫事,岂王候将相等功利之徒所能冀及耶?

  师所集译显教三学、密乘仪规二次第等,非具妙慧、学养有素者,安能融会贯通,微妙开演。如所集《辩识阿含》,二百五十条戒,一一以颂摄其制戒因缘,开遮持犯。若不深入戒海,具大总持,曷克臻此?

  戒定慧三,圆具不缺,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中有定慧,定慧中有戒,功德相互增上。师自出家至于灭度,无一时一刻不为三学而精勤奋力,道业与日俱增,故曰德增。

  师对弟子要求甚严,一不合戒即行处置,勇健有力,不顾情面。一次,某一上座未经请示,因病住居士家数日,师知后,令赴重庆天宝寺深山自修,直至灌顶方许回寺。一次,门头师设摊售物,住于一边,另一边住一女人。师见,立迁其单,责门头曰:“这点事分不清,一边男,一边女,像持戒道场否?”译经院将落成,修围墙,监修师于对女居士院处,留一后门。师见呵曰:“监修糊涂,心怀不正,留一后门,听坏人进女众院,罪有多大!”立令封实,监修迁单。一日,闻上座师亦有小灶,即令全收,以杜此患。可见调服弟子,断然有勇,不稍姑息也。

  观师多闻功德,师亲近善知识,勤学不倦,于《四阿含》、《发智》、《六足》、《俱舍》、《婆娑》、《法华》、《楞伽》诸典,以及法相唯识,天台贤首,禅净诸宗,无不深入钻研,融会贯通。至于藏地所学《现观庄严》、《中观》、《因明》、《菩提道次》、《密宗道次》,四部密法,包括无上部大乐、密集、时轮、欢喜金刚等,而以文殊大威德金刚为主之密乘仪轨,生圆次第,以及四百多种灌顶等等,更属精专,独到之处,远非寻常,足见为学既广且深,又不自恃骄人,虚怀若谷,精益求精,洵为难能可贵可敬者也。

  如前般若正见所述,师于觉真内证功德,深隐不露,只能于言说中略窥点滴。如曰:“亲证真谛,则离言思,般若无从宣说,犹盐中咸,醋中酸,糖中甜,无从宣说一样。”又曰:“念佛是谁?即所以摧破我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即是空,世间之法,皆是多缘会合,决无一也。又一即是心,心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无自性,即万法皆无自性也。”若非自证,何能道得?观师出家修行四十年中,一心为法,自始至终,无有二念,遭遇种种违缘逆境,观若浮云空华,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故能寂然不动,化险为夷,转违为顺,成就二利诸多功德,若未领悟真谛,岂能如是不动不退?复次,观师临寂,来去自在,说走就走,何等爽快,所证功力,远非一般。

  师说法之妙、含义之富,犹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者无不欢喜称叹。川人有言曰:“久不闻海公说法,吾耳不聪矣!”于听讲中,常有欲作记录者,每每愈听愈喜,不知手舞足蹈,而忘动笔,直至听完,竟未落一字。师之善说,有三特点:

  一契理:合三法印,合宗因喻,初中后善,妙义无穷。由于所学,深细娴熟,故能判析入微,精密绝伦,如讲《生圆次第》,既能慎到严密,一丝不苟,又从自然流出,毫无芥蒂,要义口诀,纵横皆是,而又处处指归,不离宗趣。读讲记者,叹观止矣。又因博学多闻,随拈一法而摄万法,如讲《心经》即有十余种讲法,方便多门,归元无二。

  二契机:师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俗二谛,圆融无碍,随宜施设,因机教化,皆令得益,随分受润。常勉弟子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提高精神境界,抵制内外腐蚀,使身口意三,俱臻妙善,结合六度,搞好本职,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对知识分子,则从哲学、逻辑、生理、心理、物理等方面,如实联系,应机引导,阐明佛理。如以生理心理知识,说明坐禅大有益于身心修养,并教人简易入静方式,即使不涉宗教,亦有益于身心,以是听众不论文化高低,皆喜亲近。又曾分析入定与科研之关系,试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粗心不辨所以,入定思观,心静则虑一,虑一则慧开,所不解者,即能解其底蕴,了如指掌,再行试验,一一证实。科研如此,一切工作莫不如此。此禅定大有利于工作学习之一例也。由是高校师生、科技人员、乃至一般市民,常乐拜访,探问哲理。师皆欢喜摄受。对高级知识分子,尤其重视。如四川大学教授多人,皆来皈依学法,渐入堂奥。以说法之妙,听从之多,盖所罕见,法雨声华,誉满中外,西欧学者相率来依,美国总统驰函相邀,均非偶然。

  三、为修而说,如说而修,学修一致,不尚空谈。师之说法,处处针对烦恼习气,目标明确,方向不移,一言一语皆有所指,直望人人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断烦恼而证解脱。唯因众生烦恼炽盛,变化多端,故设种种因缘譬喻方便,而拔济之。决不崇尚空谈,执理废事,无补实际也。

  师之悲愿恳切,既深且宏,皆自菩提心流出,可从大悲摄众及大愿宏法二端见之。

  师对弟子之悲心,犹胜独子慈母之意,感人至深。如抗战初期,在太原无庙可归,令弟子各觅住处,待师入川觅地建寺后,再汇路费赴川。于彼急难动荡无处可归之时,尚对弟子如此摄受,不舍一人,悲心之切极矣。进藏途中坐山石上,待弟子,久不至,直欲泪下。对藏民当差,乃至牲口,关怀备至,令人感恩不尽。有来学者,观其根器,施教摄受,使之各得其所。有上根者,多方接引,破格传授,令速证成。有欲去者,虽不强留,心犹悲愍,令人难忘。有善根者而摄引之,有错失者而折报之,皆出乎同一悲怀也,尝曰:“豺子搬家,御幼而行,不紧不松,不过不欠。”其斯之谓乎?师虽年高,自奉甚俭,常与众同行、同住、同过观堂。一年下峨嵋,弟子请坐轿,师坚不许,随众步行至麓。对藏人送茶者,必厚赐与。打斋设供,必亲调味。初八会供,宁自少分,必散门外观众。虽居高位,仍谦下待人,不仗势,不别众。令僧欢喜,令僧安乐,细心微行,赞莫能穷。

  其宏法之大愿者,为众生故,入藏求法,备婴艰辛,视若等闲,且身愈艰苦,心愈坚定,并发“此世不成,二世再来”之愿,故能通过种种障碍,成迎法东来之盛举,创内地学密之先例。返川以后,除译事外,先后创建近慈寺、吉祥寺、云悟寺、慈圣庵、重庆、上海金刚道场等,亲自领众,薰修戒定,讲经传法,度生无量。诚如清定法师所赞:“贤慧法藏圆满传东土,显密法幢随方普建树。”然师之悲愿,犹有进焉,如译经院,已由师及弟子译出藏文经典五十余部,刻印显密经论八十余部。此院宗旨原系培养精通藏文及各国文字之佛教人才,将汉藏双方互缺之经论,互译刊印,并拟将汉藏之主要典籍,译成各国文字,公诸世界,复将各国有关佛教之论著,译出参考,进行国际佛教学术交流,以达“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趣大同”之宏伟目标。师之宏愿如是,其未成者,如何使之成?学师法者,读师传者,慕师名者,体师心者,其共奋起,以继师之遗志乎!

  师之修学无退,见于四端,一、念念无退,于一切时,炽然精进,无有疲厌,念经、译经、讲经、修戒、修定、修慧,非诵即禅,非禅即诵,随时见师,皆在忙中,念念之中,无空过者。二、终身无退,如是精勤学修,数十年如一日,直至耆年,依然勤奋,语弟子曰:“阿含经甚深甚深,我愈学愈高兴。”“一日不死,必学一日。”直至文革被揪斗之当日,仍在伏案写《学记》。三、违缘无退,入藏艰辛,大苦磨练,难退其心;去处无着,轰炸不停,难退其心;大病创痛,万般放下,宏法利生,此心不舍,被斗被谤,迫害万端,安之若素,巍然不动,无四相故,五蕴皆空。四、顺缘无退,学成回川,建立道场,名扬全国,乃至海外,教授来依,总统函请,佛协领导,人大代表,乃至出席世界会议。于师心中,一无所动,依然一介老僧,深山修行。可见八风不动,顺逆难移,其心安住,甚深空故。如法华经云:“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师其庶几乎?

  以上显教十德,再观密乘十德:

  一、住调伏。动止中律,持显密戒。

  二、具三慧。显密三慧,具足不缺。(此二均如上述)

  三、有忍力。修证神通,秘藏不显现。师自注云:“虽有神通,不轻…

《能海上师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