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易显示也。”据清定上师言,师之神通,不如其出家师之常时显现,显示虽少,确有神通,非其时机,不轻示也,于此益见忍力功德。
四、性沉毅。作业坚忍,重诺不掉。师自注云:“凡所作业,必期其成,总不使有始无终也。”师即如是说,如是行者。
五、善传授。观机施教,次第登高。道场设学戒堂等五部,对机传授,恰如其分,不滥不悭,依次上进。有大根器,破格摄受,师师相印,成就特胜。
六、具悲心。为佛法故,悲心摄受,非为名利,亦见上文。
七、善论议。表遮抉择,开合中理。师精通因明,善巧论议,无坚不破,无邪不摧,辩才无碍,众所周知。如讲三身时,外道有问曰:“佛之三身有如上帝三位一体否?”师一言否定,层层遮驳,直令彼哑口无言。
八、精曼荼。事相作法,精密了办。师于事密印相、护摩坛场、造像造塔,精细通达。在沪亲自指导反复审定释迦佛、文殊尊、宗大师三圣像,督造大威德金科,极其庄严细致,皆其例也。
九、解加行。正助修行,实智具足。师传授《三皈依观》、《生圆次第》种种修法,皆依承传要诀,实习经验,亲领学人,实践观修,指示道路,解决疑难,防治偏差,使定道逐步深入。
十、根调寂。内德充盈,外仪慈威。师以悲智内德充盈圆满故,外现慈威双运之相。弟子对师,虽极亲近,然于律仪大节上,不敢丝毫触怒。故清公赞为“慈威文殊圆成悲智师”,可以总结师之功德。
师自释曰:“以上择师十德者,显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择师,非全具不可也。“(注十)师为显密双修之一代宗匠。上述显密十德,不免挂一漏万,盖其功德,不可穷尽,学人自思自寻可也。
师自出家,学法、宏法,四十余年。契理契机译传圣典,依戒依法建树法幢,善巧方便,广导弟子,发菩提心,护持正法,对我国佛教作出巨大贡献,并世高僧称之为四川文殊,黄密徒众尊之为汉地初祖,可谓当之无愧也。
事业
观师一生,于佛法世法,均有重大建树,堪为后世楷模,可以流润未来者。
(一)今先述佛法方面。清定上师赞之曰:“能仁教导住持正法模,贤慧法藏译传深广义。”即广建三宝、住持正法,与译集经规、传习薰修之两大功勋也。试述其详。
广建三宝、住持正法、常转*轮、绍隆佛种,乃师坚固不动之菩提大愿。然应如何建立方为应理?可于近慈寺等,见其规模。师二番入藏归来,自期将藏地殊胜作法,移诸内地,但欲移学,亦须慧眼抉择。既应吸收三大寺精究教理之优点,亦不应舍二居巴传修密法之传承;既须引老参僧人于专修,又应导青壮比丘以深造;既不能单学显教而废修,又不能纯修密法而舍教。故从上师悲智性海,流出种种方便设施、善巧安排,使僧团能在依戒修行前提下,如法羯磨,六和相亲,教证并重,人才辈出。实属难能可贵,近世罕见、可以传之永永、度生无尽者。若非五智圆通,三眼具备,曷克创此?试以近慈寺为例,详其风貌。
一、近慈寺重在学修,培育僧才,故一般不赶经忏,不作佛事,不置缘簿,不设籖筒,唯依三学,精进学修,感得信众清净供养,维持道场。解放前有少数僧人及二三长工参加农务,解放后,除老弱外,一律参加劳动。僧众过午不食,每日二餐,出坡时开许。除少许斋衬外,毫无收入,唯赖剃度师或俗家补助。生活如此清苦,而僧众源源来住者,为求学法故。受师教导后,方知此乃修法养身之道,不但不感其苦,且欣为乐。师既放弃享受,但亦不讲苦行,主张中道,重视伙食,令僧安乐。住僧近三百,济济一堂,依戒薰修,不争名利,不搞派系,难调者调,惭愧者安,一心为法,精进向上。
二、师倡依戒修行,特重男女界限。女众不得寺内过夜,而住于离寺半里外之女居士院,每晨由寺内送早斋去。比丘尼则住于离寺五里之铁象寺。必待八时以后,女众方能入寺。女众不得单独求见,必须二人以上方能进入师室,而师在会见女众时,侍者不得擅离。女众一律不得进入僧寮,只准在寮口三言二语,不准久留,正常应在客堂会客,由知客师陪回。谈话简短,不可过长。男女授受不亲。下午四时前,女众必须离寺。有一贵夫人不愿离开,谓不住女众茅屋,师即令回府大吉,毫不迁就。
三、学修安排,师极重僧人教育。尝曰:“寺庙首应培育僧才,若要法流流传,必须培养年轻一代。”又曰:“若令沙弥专修,似难安心,亦不相应;若令老僧学教,亦难学好。故沙弥,青壮比丘宜多学,老僧宜专修。即能各抒所长,各得其所。”又曰:“有一定根器或学识者,应以法师为培养目标,学修兼优者最上,能学或能修者,亦有成就。”由此出发,故有五堂口及译经院之创设,实则已将寺院办成僧团大学,既有三大寺之教理,又有二居巴之修持,一入此校,既可由文盲造就法师,又可从凡夫预入圣流,如是大学,岂多见哉?
(一)沙弥堂,一般丛林不收沙弥,师定七岁以上沙弥,可入沙弥堂,培养文殊童子故。由堂主主管、沙弥之剃度师关心生活。堂主下设五位管堂,分三班管理。甲班大沙弥,乙班小沙弥,丙班新进尚未受戒者。专学沙弥戒及佛学、旁及古文、算术、常识等。佛法先读《宝相识》、《定道资粮》,《菩提道次第科颂》,背得后,再读《俱舍》、《现证》、《中观》、《因明》四论之颂子,及《五蕴》、《百法》、《八识规矩颂》、《二十唯识颂》、《佛所行赞》、《譬喻经》等,先令成诵,然后解义,常由堂主讲课,管堂辅之。曾请宋礼门居士选讲《高僧传》、《史记》、《列传》、《古文观止》等,请隆果法师讲《禅林宝训》,请遍能和尚专为沙弥讲《俱舍》,比丘蒙许亦可往听。时堂主清定法师编成笔记,取问答式,令沙弥背。又请兴善喇嘛教绘金科,后又专教藏文。
念诵学习日课如下:晨三时念《上师供》、《五字真言》,后加毗沙门,早斋后,打扫一小时,即进教室读书、直至午斋,少息后,念《五字真言》二座及《真实名经》。再读书、背书、听课、作文等。晚八时念咒经行,或加听开示,九时熄灯。
僧团生活极有规律,晨闻威德殿报钟,班长打“叫响”令众起,睡醒、下床、行步、嗽口等,一依《毗尼日用》持咒摄心。沙弥规矩甚严,一日点名二次,见比丘合掌让道,不准顽皮放逸,不准穿寮闲谈,不准上街溜踏,有事外出,必须请假,由管堂陪同,比丘沙弥均不得看戏、看电影、看小说及着棋等。必须衣服整洁,威仪具足,上殿过堂,列队而行,见者莫不欢喜赞叹。
师对沙弥备极爱护,常为沙弥散果点美食,逢年过节会供少休时,常令沙弥为众宣讲公案故事,上师闻之喜,奖以点心。每半月诵沙弥戒后,至方丈室巡寮时,师常每人分一舍利、或小法螺,比丘亦有。每次灌顶传戒,令大沙弥助诵作事,故对仪式,能较熟悉。除正常讲经外,师在龙居寺又专为沙弥讲《现观庄严颂》及《五蕴》、《百法》等。
近慈寺生活清苦,除饮食供给外,衣著时有困难。某次二三沙弥因不耐苦而翻墙逃跑。师极其关心,亲至沙弥堂,慈悲告曰:“汝等好生学,能为如来,弘法利生,实非易易。余中年出家,记忆力差,汝等从小学起,将来比我更强,宜善自爱惜,莫作他想,有事找我,或堂主师。”边说边泪,沙弥感受至深。后对成绩优异之比丘沙弥,上师出款,为置衣服,以资奖励。沙弥年满二十,受具足戒,入学戒堂,成绩优异者入译经院。
(二)学事堂,接待外来比丘,熟悉丛林规矩,出坡培福,发给比丘戒本,须读熟成诵,方能入学戒堂。一般学一年左右。由管堂半年考核一次。
(三)学戒堂,入此即为正式培养对象,故师亦颇重视。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是近慈寺家风。新戒入此,必须五年学戒,否则不发戒牒。如能提前学全,即可提前结业。如五年未学完,则应延长再学。若犯规矩,则留级,或退至学事堂。若仍悔恳切,可早回升。五年中详学《比丘戒本》、《比丘日用》、《四分律藏》、《律海十门》、《律海心要》,《比丘戒广颂》等。讲三学及“十一门口授”,应读背。了解开遮止持,学用结合,如教而行,说修一致。每月二次诵戒,参加抽签,如法诵忏。五年后由堂主口试,考其对戒条理解熟悉程度,及开遮持犯等。品德方面考察其学识、威仪、行持及发心等。以上二处,主要念《五字真言》、《真实名经》。后期学戒堂经师允许可念《大威德仪轨》。
(四)加行堂,学戒堂考试合格,入加行堂。念诵大仪轨及五大金刚,学《生起次第》、《秘密伽陀》等。显教自学或听讲《俱舍广记》、《法宝疏》、《现证庄严论》、《法蕴足论》、《瑜伽因明》、《入正理论》、《菩提道次第心论》、《慧行刻意》等,阅读《佛教通史》等。不限年份,上师观机口试,《大仪规》背得,知次第,能起修,方为合格。重点培养讲经法师者,应能能讲三学。
(五)金刚院,加行堂结业入金刚院,寺中最高一级,要求亦高,应为全寺表率。初期修《十三尊大威德》,听《圆成次第》,自学《现证》、《中观》等。上师观机成熟,可入云悟山茅蓬专修。有先学、照通、融空、请佛、兴法师等。在云悟山者,仍集中念诵,课余自修禅观、放朵马等。住小茅蓬者,自行念诵禅观,每半月集中诵戒。上师开示专修者:“按大仪规修,于念诵后,分段专修。如修内供、八门胜解等,以期相应胜解,克期取证”。每日四次仪规,六次禅定。如六次专修内供,由疏缘观想,而亲缘现证,明朗显现,习气降伏,半月至一月,即可告成。如是分段而修,大仪规一年可修成,再据圆成而修,进程亦速,悲智菩提,精勤努力,现生决定成就。
全寺每日四座仪规,列为定课,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必须如法善诵。师常亲自领念,见人未到,即要问清。若念太快或有误,即令重念。一次出坡,运居士所供道粮,归已较晚,师领众如常、众念较快,…
《能海上师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