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传▪P10

  ..续本文上一页师二次令重念曰:“居士辛勤供养,不念经,何以报?今晚虽通宵,亦应念好,只图吃斋乎?”众始安心,如法诵竞。

  念诵如是,学教亦然,师开示学教之要曰:“继续佛教僧伽命脉,必须学教详明教理,否则佛法如何流传?后世如何继承?应鼓劲学,深入三藏,通达经教道理,妙在何处?讲出理由,如是方能令大知识分子钦佩佛教,而不轻视。”故在念诵之余,自行安排,或读书、或禅修,各有目标,人皆振奋,分秒必争、无空过者。

  除念诵自学外,加行堂中座及金刚院上座,尚须为学事堂,学堂戒复小座、讲经论。师先令报名参加复讲,当时有先学、方云、仁光、普超、融空、正明、普镛师等,于上师讲法后,小座复讲,提问讨论,有难题,请师解,经此复讲,培育人才。如《法蕴足论》复讲者,先自得益,通达全论。师因译事甚迫,时令先学、普超、正明师等为学戒堂讲,《戒本》、《四分律藏》、《定道资历粮》、《菩提道次第科颂》等,于自他均有利益,此乃培养法师必经之途。对外寺请讲经,常派方云、普超、仁光、仁明师等出外代讲,亦受欢迎。管理方面一般由上座管中座,中座管下座。如学戒堂管堂由加行堂担任,加行堂管堂由金刚院担任。寺中监院、知客、班首执事、多由加行堂负责,金刚院推都监一人,主管寺务,余则专心修持。

  (六)译经院,专为培养汉藏译经人才而特设。先学藏文,请慈青法师教字母拼音一月半,青年比丘报名经准后参加,共四、五十人。后第二期专教沙弥,学拼音后,即学短篇藏文经颂:《四皈依》、《六度母》、《七支供》、《宗大师赞》、《白伞盖》、《三十五佛忏悔文》、《罗汉仪规》、《上师供》、《心经》、《真实名经》、《时轮金刚颂》、《现证庄严论颂》等,二、三年中学竞,基本能解义背诵。

  一九四八年秋请来扎萨喇嘛,用藏文《因明》及《现证庄严论》,教学辩论。学事、学戒堂及大沙弥,三十余人参加,分二组,分别由扎萨、居本喇嘛执教。教学方式如下:初教新课,先读诵一扁,令学生课后熟读成诵,次日用藏语解释文义,学生初不谙,借用藏文词典,了解其意。第三日教辩论,应如何提问,如何回答,皆依因明三支比量。如是再三日,另教一课后,即举行正式辩论。由喇嘛指定较优一人,坐于中央,余人围绕提问,中央人答,一般先令背诵课文某段,即在此段中提诸问题,必须对答如流,立量正确,若不能答,另一换一人。如是训练,于深入法义,判断正误、培养速智、增进辩才、均有甚大作用。惜乎一年半后,扎萨喇嘛回京,故能继续。其间部分因藏文太差,由隆果法师译出《因明》等另设汉文班,用汉语教学辩论。

  译经院由上师主译,比丘等助译,上师成文。上师不用直译,常据康公等师承口授,加入密义,所谓“扪牙”,文字上似不符原文,但意义更深。其他如隆果法师曾译讲“现证庄严论文句疏”。成立不久,已译出经论五十余部。培养出仁光、宗元、通一、常浩等藏文较好人才。当年沙弥,至今仍能识得藏文字句,足见成绩优良,如能持续教学,成就更大。师对译经院之愿力甚宏,当时未能付诸实现,有赖后人之努力也。

  四、僧团制度,总依结戒十义,建立僧团。为令正法久住,必先摄取于僧,依戒修行,而后方能令僧欢喜,令僧安乐。而每一戒,皆具十义,故为达正法久住之目标,必须每位僧人皆持净戒,若有一人戒不净者,即不利于正法久住。近慈寺僧在师倡导之下,深明结戒大义,已将戒条化为行持,人人发心为正法久住严持净戒,有不足者,自感惭愧,锐意赶上;有我慢者,知非空谈,亦得调伏。僧团自趋六和相亲,道风蔚然。

  僧团组织管理,一依如来所制律法,依律奉行,别无其他清规,其主要者有:

  (一)羯磨制度,羯磨即集众商议,如法办事。视寺务之大小性质,有执事之羯磨、大众之羯磨等。羯磨有一重要精神,即一切寺务均由与会者畅所欲言,共同商讨,得出结论(全凭众意、毫无条框)。因僧众观点相同,故遇事颇易解决,再将结论白师认可后执行。如实体现民主集中。若遇意见不同,请师决断。羯磨断事已竞,不得再有议论,律中亦有明文规定也。足见如来所制办法,善巧有义,故大众皆乐于执行,僧团相安悦乐也。

  (二)班首执事,沿用丛林制度,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都监、监院、知客、库头、衣钵、典座、维那、纠察。以及其他执事,如付寺、账房、监修、庄主、园头等。执事一般于年底羯磨会中商议推选,由金刚院主持,经上师同意后就任。班首亦可由上师敦请。上师常与都监、监院、知客等商讨寺务,研究问题,作出指示。执事在师座下,均有戒律之观念,故能带动大众,依戒行持。

  (三)忏罪制度,忏罪亦羯磨之一类,所以另标者,为显师之悲心挽救罪堕、令清净故。师为偶有违犯诚意忏悔者,特设作忏之使,令向负责作忏者(金刚院或加行堂上中座),自述违犯情境,自表忏悔,后不再犯,由负责人为作白辞,于忏悔羯磨上,令其向僧众宣读,得僧众默许后,即获还净,如衣染污而得浣净。此乃正法久住重要环节。若有心念之罪,可在师前忏。如台源和尚,一度对师起疑,以为所学不多,发生动摇,心不安定。后经反省,自己醒悟,即在师前呈白忏悔,师告曰:“不观上师过失,过失乃汝偏计分别,实际并非如汝所执,故生障碍。应观上师方便善巧,对机施教,一日赴居士应供,知主人待仆甚苛,为护其仆不受责备,实已过午而曰未过,宁自亏戒,将护他心,大悲出发,不犯虚说,亦非贪食也。

  (四)处罚办法,一般过失由其剃度师、管堂、堂主或纠察师、进行劝诫,屡教不改,即行迁单。严重违犯,立即迁单。办事不力,劝说乃至撤职。有人显示武力,师即劝令出外参学。

  (五)半月诵戒,月之十五、三十、集众抽签,一主二付,背诵戒本,大众对照检查,若于学处有不足者,依律向佛及众僧忏悔,大众默然允许,即得清净,礼谢而退。于增德除罪,有大作用。

  (六)结夏安居,每年四月至七月半,结夏安居,精进办道。全年修行,重点在此,故经一年安居,方长一年僧腊。若因事耽误,可赶后安居,即迟一月开始也。

  (七)每年传戒,为令佛种传续,自一九三九年起,每春举行传戒。除第一年请文殊院上座协助外,余皆自请师承,自力举办。受戒条件,为发心纯正,六根具足、形相端严、中学毕业。提倡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不满五年,不发戒牒。由于受戒要求较严,人见生畏,故第一年仅十八人。第三期因师赴藏,由台源法师主持。师回川后,开春秋二期,约二年后,又改一期,至一九四七年最后一期,始达所愿四十八人之数。前后共约四百人。

  (八)读账制度,理财方面,每年二三次,集都监、监院、付寺等,公开读财。重大财目每笔皆读,如有疑点,即行提出,由主事者申述详情,使寺院财政笔笔皆清,否则必须追查。

  五、功德生源,近慈寺取得如是成绩,根源在于师之正确引导。师乃有学有修有成就者,以戒德威光感化大众,言行一致,身教在先,领导有方,安排妥当,学有重点,修有次第,大众钦佩,心悦诚服。上殿过堂乃至出坡,师均亲自带头,自奉甚俭,待人甚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利用空余,巡视各寮,发现问题,找来谈话,问题较大,当从表堂,依律而说、毫无姑息。对机施教,各随其分,发挥特长,各得其所。依律行持,定慧放光,功行壮严,万世流芳。

  师除刻苦修复近慈寺、吉祥寺等道场外,尚发愿重建鼓县龙兴塔,此塔相传为国内仅存十四处阿育五所造佛舍利塔之一。师且遥知古塔中有舍利数颗,令普超师持香恭迎,供养寺中。一九四五年开始烧砖,一九四八年完成模型塔,至于大塔(高七十二尺),有赖道友同发大愿,以完成之。师所兴修上述六外道场,依据政策,宜共发心予以恢复。

  师于寺庙法宝,极为爱护,为印龙藏亲自赴京。曾请运两部藏经至五台山,与其他藏经,同付专人妥善保管。今经浩劫,破损甚多,望能补齐,以复旧观。译经院之创建,对沟通汉藏文化,作用极大。师之未竟宏愿,仰赖国家帮助,促其实现。

  其次再略表译集著作、练习薰修方面,分二:

  一、译述著传,分析篇末九十余种主要译著,可得1、显教(1)戒学,包括(甲)事师法 3、4、(乙)律仪戒

   七众共 1、2、

   比丘戒 5、6、7、8、79、80、

   沙弥戒 10、(丙)菩萨戒 9、(2)定学修定必备之资粮 11、83、正明止观 12、依论讲四禅 14、84、通讲四禅 78、82、(3)慧学赞三宝 15、16、76、菩提道次第 17、18、86、现证庄严论 19、20、21、87、88、慧行刻意 22、85、阿含 23、24、华严 26、27、28、其他 25、74、75、77、2、密教上师供 29、30、89、90、文殊法 31、39、91、三皈依观 13、81、大威德 32、33、34、35、36、37、38、52、66、生起次第 69、70、71、圆成次第 72、73、93、94、95、护法经 40、41、42、43、44、45、46、47、菩提道次第修法 67、68、92、灌顶 59、61、62、63、64、65、其他 48、49、50、51、53、54、55、56、57、58、60、

  由是可见师之译述,极有系统,极为圆满。三学即三无漏学:戒律包括出防乘与菩萨乘二部律仪,密戒收入文殊法中;定道有资粮、正明,而以四禅为向上阶梯;慧学之教理以《道次》和《现证》为主,行持则以《慧行刻意》为依,其他经释补充。

  密教首重上师,故以《上师供》摄总,以《五字真言》为《大威德》之基础,以《三皈依观》及《道次修法》为修定之修定之基础,重点则是《大威德》修法,包括《生起》和《圆成》二次第门及五大金刚,再加其它必要之仪规等,体系十分完备,学人依之精进修行,现生决定能有成就。

  二、传习薰修

  师亲自讲解、传授所译集经规,除念诵外,要求深入定道,如法观修,指引方向,纠正偏差,解答疑问,自修带人,令学人由浅而深,直入堂奥,得遇如是法流,诚三生有幸也。

  三、次述世法方面

  师译集藏文经论,共数十部,对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巩固汉藏民族团结,劂功至伟。建立道场多处,教导徒众,首重律仪,禅诵向上,对净化思想境界,提高精神文明,促进安定团结,支援四化建设,贡献极大。于师心中,爱国爱教,本来相得益彰;世法佛法全可融于一炉。观师德行,更增信心。

  若遇爱国爱教似有先后之时,师始终以爱国为第一。如一九三七年师于太原讲经,日寇入侵,战争爆发,师曰:“国事要紧,应先修法御难,讲经只能暂停。”又如土地改革中,近慈寺僧欲留土地,师下令,“决不与农民争土地!”足见师处处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国家第一,人民第一,决不因宗教之局部利益而影响人民之整体利益也。唯因师有如此坚定之爱国主义精神,更易得到人民群众之敬仰。如土改问题,后蒙领导关心,依然如愿解决。相信领导通情达理,不必争也。

  师创办寺庙,一贯主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愿依赖国家,多化国家开支。如一九五三年师率弟子至五台清凉桥,开办道场,中国佛教协会给生活费五百元。师曰:“临时仗领导照顾,我等尽快创造条件,自力更生。”主张发展牧畜,每年卖牛马骡十余头;造林,每年为国家栽树苗数百亩,并在山寺四周种植树苗,若不于文革中被盗,早已蔚然成林。清凉桥僧人,在师领导下,勤苦劳动,积极生产,早晚禅诵,调养身心,农禅结合,道风蔚然,常被评为先进,称誉全国。

  时有人提出开发五台峨嵋之议,师大不谓然,认为一经开发,则山林顿毁,寺貌全非,无论如何应为国家保持人间一片净土。曾命仁请师起草上书国务院及太原守卫局,建议暂缓在五台探矿,虽于文革中被列为罪状,实则大有利于生态平衡,防止污染,保持水土,造福人民。于此可见师之爱国远怀,堪作后人准则。同时倡议,应由僧人负责护林护庙,培植风景,保护文物,必收永存不败之效。因僧人无家室之累,无荣利之争,一心维护,最堪信托,完全符合宗教政策由僧人管理寺庙之规定。对人口压力问题,师常建议接收一定数量之出家人,成立僧团,依法修行,当有助于人口之控制也。

  解放前夕,四川军阀刘湘,屠杀共产党人杨暗公等,时不少著名共产党人,被监禁于巴县监狱之内。师对此极为关怀。未几,刘湘丧子,转念悔过奉佛,其亲信乔毅夫等劝其来依师,师乘机以讲经形式,入狱慰喻,并保释一批囚犯,其中有著名地下党数人。对已被害者,师于解放后每晚烧护摩,必设八位烈士之莲位,以超荐之。

  师与三位川将(二位是师皈依弟子),宣布起义,对和平解放大西南,立下不可磨灭功勋。亦师热爱新中国、佛教界贡献于解放事业之具体表现也。

  师在讲经中,一贯提倡爱国爱教,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求教徒,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理务世俗,一一清正,于国忠孝,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必须努力将工作搞好,做出成绩,吃苦在先,享乐在后,方不愧为佛教徒之称号。若悠悠泛泛,私字当头,为人所轻,即是以身谤法。故僧俗弟子中,出现不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于各条战线上,为四化作出贡献,受到群众赞扬,皆师多年教化之成绩也。

  解放后,师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广大教友,坚持爱国爱教。一九五九年西藏判乱,师在人民日报发表谈话。在全国教友心中,具有崇高威信,参加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四川、山西省政协会议等,当选为全国佛协副会长,兼山西省佛协会会长职。出席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亚洲国家会议,均受国外人士尊重,不但不辱使命,且还为国增光。对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始终站在爱党、爱国、爱人民之立场上,毫不动摇,乃至身受严重折磨,无怨无尤,安危若素。正与喜饶嘉错大师无二,海公上师既是有学有修之佛门高僧,又是可歌可泣之爱国老人。将永远以最光辉一页载入我国佛教史册,永远如大光明灯塔,照耀后人向菩提大道勇猛前进。

  

  

《能海上师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