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的生起。這種關系由于色法是之前生起的,之前生起它是支助作爲眼、耳、鼻、舌、身這些心與心所生起的物質基礎,所以稱爲前生緣purejàtapaccayo。也就是因爲有了眼、耳、鼻、舌、身這些物質基礎,所以它支助眼、耳、鼻、舌、身這些心、就是這些意的生起。所以如果沒有了這些色法,例如:沒有了眼淨色,沒有了眼睛,它自然不會有這些的生起。而因爲有了這個生起,所以它能夠支助它的生起和存在,所以這個是色緣意處。
我們再看第五種關系nàmar
pa-paccayà manàyatanaü名色緣意處。這裏講到的名色的名,是俱生的相應心所。而色是指依處色。它支助的意處,意處就是指心,即識。
因爲有了俱生的相應心所,那麼這裏名和意處之間是什麼關系?它們是俱生緣的關系,也就是同時生起的關系。而作爲依處來說,依處對于識它們是什麼關系?是前生緣的關系。名色緣意處,也就是說因爲有了在一種名法裏面的心所,它才會有心的存在,因爲它們是互相生起的。心生起必定會有心所的生起,而心所的生起必定會有心的生起。所以這裏講到的意處就是指心,它因爲有了心所的存在,它才會有存在,所以這個是一種緣。還有因爲依處是心生起的物質基礎,所以以依處的方法而它存在。而由于在依處色裏面它是前生的,它比心更早生起,之後才提供了心的生起的物質基礎,所以這一種關系稱爲前生緣的關系。
這個是名色緣六處的五種關系。
因爲有了名色緣六處,然後接著就是六處緣觸。那觸到底是什麼觸呢?觸就是phassa。
“接觸故爲“觸”。”
它的特點就是觸到;作用是接觸;表現爲集合,什麼的集合呢?依處、所緣和心、心所的集合;近因是六處。
佛陀怎麼樣定義“觸”的呢?佛陀這樣說:
“諸比庫!什麼是觸呢?諸比庫,此六處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諸比庫這稱爲觸。”
在講觸之前,我們再講一個處,不過這個處就是àyatana的處,就是六處的處sa
àyatanaü。在中文裏面它的音是一樣的,但是字是不同的,在巴利裏面也不同。
在這裏講到的六處,它包括了內六處和外六處。內六處是指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和意處這六種;而作爲外六處包括了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和法處。這裏所講到的內六處眼、耳、鼻、舌、身,這些處是屬于什麼法?屬于色法。意處是屬于什麼法?屬于名法、屬于心。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是屬于什麼法?屬于色法。而法處呢?法處包括了叁類:包括了第一是十六種微細色;第二類是五十二種心所;第叁是涅槃。
那爲什麼概念法不包括呢?因爲佛陀講十二處只討論的是究竟法的範疇,所以概念法並不包括在內。
我們在講六處的時候,先要了解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在這十二處當中,有十個半的是屬于色法,即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種是屬于色法。然後還要加十六種微細色,十六種微細色是指哪些啊?水界、性根色就是女性根、男性根、心所依處色、食素、命根色,還有空界、身表、語表、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和色無常性,這些是十六種微細色。那心是指哪種?十二處哪種是指心?意處,意處是指八十九種心,而心所是五十二個心所還包括涅槃。所以這個是指法處,所以法處在這裏的範圍是最廣的。
我們講到的六處緣觸,佛陀又講到了觸由六處生,即: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和意觸。這裏講到的觸是指什麼觸呢?是指在心所裏面的第一個心所——觸心所。還記得嗎?我們講了七種遍一切心心所的第一個心所是什麼?就是觸,這個觸就是這裏的觸。
由于,眼識有多少種眼識?有兩種:一種是善果報的,一種是不善果報的眼識。在善果報眼識這個名法裏面的觸心所和不善果報眼識裏面的觸心所,所以一共有兩種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也是同樣。而作爲意觸,這裏的意觸還是屬于果報心裏面的觸,一共有二十二種,即:領受心有兩種,善果報和不善果報的領受心有兩種;推度心也是,善果報和不善果報的推度心有叁種;和大果報心,是欲界的大果報心裏面的觸心所有八種;色界果報心有五種;無色界果報心有四種。所以加起來一共是二十二種,這個是意觸的觸。
意觸就是manosamphasso。
爲什麼說六處緣觸呢?我們看它們的關系。sa
àyatanapaccayà phasso,因爲有了六依處,有了六所緣,和有了心與心所,它們之間的集合、或者接觸,稱爲什麼?就稱爲觸。所以由于依處,眼、耳、鼻、舌、身,剛才那個是依處,有了六所緣,色、聲、香、味、觸,這個是所緣,再包括法所緣,還有心是屬于意處,而心所是屬于法處,它們之間的碰觸我們稱爲觸。
例如:我們以眼觸來說,生于眼處之觸稱爲眼觸,因爲有了眼處,眼處就是內六處之一還是外六處啊?內六處。而作爲顔色所緣呢?是外六處的其中一種。也就是我們講到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的眼和色。然後作爲眼識的是屬于哪一種?是屬于哪一種處?是屬于意處。這叁種的集合我們稱爲什麼?我們就稱爲眼觸。它們是這樣來的,猶如佛陀在經典裏面講到的:緣于眼、顔色、眼識而有觸,以觸而有受。不管是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最後講到你要去觀它,如何觀它無常、苦、無我等等。我們如果看到《處相應》裏面,佛陀就經常這麼教導。
在這裏我們再以眼觸爲例子來講一講,爲什麼說六處緣觸呢?
作爲眼依處這是屬于一種色法,眼依處是屬于什麼?屬于眼處,所以眼所依處就是以眼淨色爲主的五十四種色法,特指眼淨色。作爲顔色所緣,它是屬于什麼處?屬于色處。作爲眼識呢?它是屬于什麼處?它是屬于意處。然後在眼識這一個名法裏面,除了眼識之外還有多少個心所?還有七個心所。那七個心所如果除了觸心所還有多少個心所?還有六個心所。這些六個心所就稱爲什麼處?稱爲法處,也就是受、想、思、一境性、命根和作意。由于這些六處其中的眼處、色處、意處和法處,因爲緣于這些,才會有我們稱爲的什麼觸?稱爲的眼觸。
所以六處緣觸就是這麼樣。這是以眼觸來說的,對于耳觸來說,那麼就替換一下,這裏是指耳處,這裏是指聲處,意處和法處還是一樣,而有耳觸。
我們再看一下意觸manosamphasso。
意觸的生起是在意門心路過程裏面。意門心路過程裏面所生起、包括五門心路過程裏面,除了相應的根識之外的其它心,都是依什麼生起的?都是依心所依處色生起的。那心所依處色屬于什麼處?心所依處色屬于哪一種處?剛才剛剛講到的,屬于法處。顔色所緣呢?屬于色處。我們在這裏就舉意門心路過程裏面,取顔色所緣爲目標而生起的意觸。作爲果報的意識,這個是意處,也就是我們以眼識或者以果報心來說。而相應的心所是屬于什麼處?是屬于法處。這裏講到的六處,它就包括了依處、色處、意處和法處,由于這些的緣,才會有稱爲意觸的生起。
同時,我們還必須得要知道,在這裏講到的處,還是特指果報心來說的。如果是在五門心路過程裏面,它可以是指領受心和推度心還有彼所緣;在意門心路過程裏面它可以是指彼所緣。
我們舉領受心來說吧,領受心裏面的意處包括了,因爲領受心是依什麼依處生起的?它是依心所依處。而領受心在眼門心路過程裏面,它所取的所緣是什麼?是顔色所緣。而領受心是屬于什麼心?是屬于果報心。領受心這一個名法裏面,除了一個心之外還有多少個心所?還有十個心所。十個心所在這裏的相應心所有多少?有九個,即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還有精進,所以一共有這九個是屬于和領受心一起生起的相應心所。
我們再看,在領受心或者如果是作爲推度心來說,在意門心路過程裏面它也可以是推度心,那麼它包括了如果是舍俱的話,那麼它還是這裏有九個心所,如果是悅俱的話,這裏就會有十個心所,就是再加上一個喜。這個是六處緣觸的關系。我們今天晚上就先講到這裏,如果要再講的話,下面就是觸之後,觸緣什麼?觸緣受phassapaccayà vedanà。如果講觸緣受,它還是會有一點長。但是,我們今天晚上講的這個,已經把緣起的最複雜的部分已經講完了。觸緣受這個還是屬于果報,受緣愛開始就涉及到造業了,這些多數都是以過去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和現在果報名色法之間的關系。然後,由于有了果報之後,如何去造業,這個我們在明天晚上一起繼續來學習了。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七講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