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昨天晚上我們已經講了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我們今天晚上將把剩下的幾個緣起支講完。當我們講過了六處緣觸之後,接著我們講觸緣受phassapaccayà vedanà。這裏的受是感受。感受,它的特點是領納、領受;作用是受用對象之味,也就是體驗到對象的表現;現起爲或者苦、或者樂這樣的感受;近因是觸。在經典裏面佛陀這樣說“受”,佛陀說:“諸比庫,什麼是受呢?諸比庫,此六受身: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諸比庫,這稱爲受。”因此,受一共有六種受,即:眼觸生受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耳觸生受sotasamp hassajà vedanà,鼻觸生受ghànasamphassajà vedanà,舌觸生受jivhàsamphassajà vedanà,身觸生受kàyasamphassajà vedanà,意觸生受manosamphassajà vedanà。
即:眼、耳、鼻、舌、身、意由這六種觸所生的受,所俱生(一起生)的受稱爲這些受。
而且這裏的受,它是特指與叁十二種果報心相應的受。即:眼觸生受是在作爲果報心的眼識裏面所俱生(一起生起)的兩種受,不善果報心裏面的受是屬于眼觸生受,善果報心裏面的受也是屬于眼觸生受,一共有兩種;耳觸生受也是依善和不善的果報生受;鼻觸、舌觸、身觸也是這樣。
在眼、耳、鼻、舌的這八種受當中,它們的受是什麼受?是舍受。而身觸生受這兩種受是什麼受?一個是苦受,一個是樂受。如果是不善果報的身識俱生的身觸生受是苦受,如果是善果報的話,俱生的身觸生受是樂受。
還有意觸生受,意觸生受一共有二十二種。哪二十二種呢?即領受心有兩個,這兩個受是什麼受?這兩種受是舍受。推度心有叁個,這叁個呢?有兩個是舍受,一個是悅受。大果報心呢?大果報心有八個,它們的受是什麼?有四個悅受有四個舍受。色界果報心呢?色界果報心有四個是悅受,有一個是舍受,即是第五禅的果報心是舍受。無色界果報心有多少個?有四個,它們意觸生受是什麼受?是舍受。
所以這裏講到的受,是伴隨著心生起的。由于受必須得在依處、所緣、心與心所的接觸、集合,然後它一起生起的受,所以稱爲六觸生受。
爲什麼說觸緣受phassapaccayà vedanà呢?觸是識與所緣的接觸,當它們接觸時必定有緣于觸生起的某一種感受,無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稱爲觸緣受。
如果再以二十四緣來講,那麼一個是緣法,一個是緣生法。由于有了眼觸,眼觸即是眼淨色、顔色所緣、眼識,再加除了眼觸之外的其他的六個心所,它們的集合稱爲觸。然後,由于有了這種眼觸之後,它所伴隨著生起的受稱爲眼觸生受。在這裏眼觸是緣法,眼觸生受是緣生法。它們的緣是什麼緣?它們的緣是俱生緣,一起生起,而且它們也可以說是相應緣,也可以是果報緣。
對于耳觸和耳觸生受、鼻觸和鼻觸生受、舌觸和舌觸生受、身觸和身觸生受、意觸和意觸生受,也是這麼樣。所以,我們要知道這裏講到的觸特指果報心裏面講到的,而受也是指果報心裏面講到的受。
對于六處也好,對于觸、對于受也好,這裏更傾向于講的是果報。果報就是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結果,這個是我們今生承受的、經驗到的。
對于觸下面的環節,它就是一個轉折點。所以,我們說到的觸之後是什麼? vedanapaccayà ta
hà受緣愛。因爲受是屬于果報,但是這裏的愛還是不是果報?愛已經屬于造業了ta
hà。那什麼是愛呢?
“渴望故爲“愛”。”
(paritassat
”ti ta
hà)
它的特相是因;味是喜歡;表現爲不滿足;近因是受。
那什麼是愛呢?佛陀這麼樣說:
“諸比庫,什麼是愛呢?諸比庫,此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諸比庫,這稱爲愛。”
因此,這裏講到的愛就依它所渴愛的、它所執取的所緣(目標、對象)而分爲六種,即:
對于顔色的愛著稱爲色愛r
pata
hà;對于聲音、執取聲音的愛稱爲聲愛saddata
hà;對于香、對氣味的愛gandhata
hà;對于味道,喜歡吃、貪著味道的這種味的愛著稱爲味愛rasata
hà;觸愛就是喜歡柔軟,例如:喜歡撫摩,喜歡一些舒適的、皮肉的這種愛著稱爲觸愛pho
habbata
hà;和法愛dhammata
hà,法愛就是包括對于心所、對于種種的概念、觀念等等的愛著稱爲法愛。這是依所緣來分的。
如果愛又依性質來分,又可以分爲叁種愛:
第一種是欲愛kàmata
hà。欲愛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就是:
“即色愛轉起爲欲樂之味而享受來現于眼睛視野的顔色所緣,這稱爲欲愛。”
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爲,它純粹只是追求貪愛與欲樂的目標。欲樂的目標特指五欲。哪五欲呢?色、聲、香、味、觸。什麼是色的愛呢?喜歡看漂亮的東西,喜歡看好的東西。好象男的喜歡看漂亮的女孩,女的喜歡看英俊的,這屬于色愛,舉這樣的例子。
而聲愛呢?例如:貪著于音樂,陶醉于歌曲等等這些是屬于聲愛,喜歡聽美妙的聲音這是屬于聲愛。而香愛呢?例如:擦一些香水,爲了吸引人,或者喜歡那些香味,這是屬于香愛。味愛呢?說直接點就是貪吃,貪于美味。觸愛呢?例如:坐要坐的舒服的,睡要睡的舒服的,而且貪著于皮肉之愛,皮肉的這些欲樂,這些是屬于觸愛。而這五種欲,由于它能夠引生貪染、引生愛,所以也稱爲五欲功德,就是它有這樣的一種作用可以引生貪愛的功德,所以稱爲五欲。
還有另外一種愛,是有愛bhavata
hà。
“當它與認爲所緣是“永恒、長久”的常見一起轉起時,名爲有愛。與常見俱行之貪爲有愛。”
也就是說對于生命,認爲生命是永恒或者認爲對象是永恒,這樣的話都稱爲有愛。
第叁種是無有愛vibhavata
hà。
“當它與認爲所緣是“滅絕、消失”等斷見一起轉起時,名爲無有愛。與斷見俱行之貪爲無有愛。”
那麼,有愛和無有愛就特指一個是夾雜著常見的貪愛,一個是夾雜著斷見的貪愛,稱爲無有愛。
雖然,愛可以依目標而分爲六種,即:色、香、聲、味、觸、法。但事實上愛是依靠接觸目標而生起的受,因爲有了受,例如:一個人體驗到樂受,他就會享受這種樂受。而他追求這個所緣(目標)的目地,純粹只是爲了從這種所緣當中能夠激發、能夠生起、産生樂受,這個時候就會有了貪愛。所以,愛是基于受,就是他爲了想要追求快樂——快樂是一種受,爲了追求快樂,粘著于認爲對象有樂味,可以使一個人感到快樂,這種追求稱爲愛。
如果對于苦受來說,當一個人體驗到苦受的時候,他渴望擺脫苦,以及渴望會有某一種樂受去取代這種苦,這也是一種愛。
對不苦不樂受來說,不苦不樂受的本質是甯靜的,但是它也可以成爲渴愛的目標。
所以,我們說緣于受而有愛的生起。
因爲有了快樂的感受,人們會去追求它。感受本身是一種中性的,它是無記的。因爲一個人的善業成熟,他可以體驗到舒適的、可意的果報,但是因爲有了這種可意的果報被人體驗,所以人們會去追求這種感受、這種感覺。于是這種追求本身就是愛,如果只是停留在感受的本身,而不會有後面的那種追求,那麼這個是聖者的領域,特別是漏盡者的領域。
所以,正因爲如此,佛陀會說:
“聖者只會被一支箭射中,而不會被兩支箭射中。”
就是因爲一個漏盡者會被一支箭射中,就是當他的身體有了不善的果報的時候,他會生起苦受。對于凡夫來說,身體生起的苦受,他會有憂受的生起。然後,心的憂受和身體的苦受加起來,會使他苦上加苦,就稱爲被兩支箭射中。而對于樂受來說也是,如果是對于漏盡者來說,他體驗到善果報成熟,他體驗到悅受或者樂受的時候,在他的速行裏面也可能生起悅受,但是他的悅受是屬于悅俱的唯作或舍記的唯作,而他不會有樂受的貪愛生起。
所以對于一個漏盡者(佛陀和阿拉漢)來說,前面的那些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還會生起,但是受緣愛這個在一個漏盡者那裏已經中斷了。也就是說一位漏盡者沒有任何的愛,包括欲愛、有愛、無有愛。
如果把愛再進一步細分的話,一共有一百零八種愛,即: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再乘以每一樣都有欲愛、有愛、無有愛那一共有十八種。這十八種又包括對內色的愛、對外色的愛(對內生的愛、外生的愛)等等一共十八種,這是叁十六種。然後,又執著于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各叁十六種,一共是一百零八種。所以愛細分可以分爲一百零八愛。
因爲有了愛,愛的進一步加深是什麼?是執著。所以,執著又叫做取upàdàna。爲什麼稱爲取呢?
“執取故爲“取”。”
(upàdiyat
”ti upàdànaü)
它的特點是執持、執著;作用是不放開,對于對象不肯放開、不肯放下;表現爲強烈的愛與見(邪見);近因是愛。
佛陀是這樣定義“取”的,佛陀說:
“諸比庫,什麼是取呢?諸比庫,有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諸比庫,這稱爲取。”
因此,“取”可以分爲四種:
1、欲取(kàmupàdànaü),就是對欲樂目標的執著;
2、見取(di
hupàdànaü),是對于觀點、對于邪見的執著;
3、戒禁取(s
labbatupàdànaü),就是對于一些錯誤的修行方法的取著;
4、我語取(attavàdupàdànaü),執著于有我,或者種種名言可以表達我等等。這也即是指有…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八講 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