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見等等“取”。
所以一共有這四種“取”。
這四種取,它分別有兩種心所。對于欲取來說,欲取就是貪愛五欲這稱爲渴愛,強烈的欲愛稱爲欲取,也就是很強烈地貪著于漂亮的顔色、動聽悅耳的聲音、很好聞的香、很好吃的味道、很舒服的觸覺,這一種執著,對于目標的執著稱爲取,稱爲欲取。接著是見取,見取是執著于常見和斷見這兩種邪見的見,稱爲見取。戒禁取就是執著于牛戒、牛禁等等錯誤的方法,例如:執著于狗戒,就是學狗一樣爬,學狗一樣吃糞便等等;像學牛一樣行走,像學牛一樣去吃草等,這些錯誤的修行方法都稱爲戒禁取。而我語取是執取五蘊爲我等等的“有身見”或“我見”。
這四種取是屬于哪些心所呢?欲取屬于貪心所,見取、戒禁取和我語取屬于哪一種心所?對,屬于邪見心所。正因爲如此,所以取的表現爲強烈的貪愛與邪見。
因爲有了執取之後,然後就會去造業。那造業稱爲什麼?稱爲有。所以,“有”bhava 。
“有”有兩種。
“存在及令有故爲“有”。”
(bhavati bhàvayati cà”ti bhavo)
存在就是已經有生存的,或者可以導致生存的。
在這裏的“有”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業有,一種是生有。它的特相是業或者業果(業或者業帶來的果報);作用是令存在以及存在;表現爲善、不善以及無記,無記在這裏是特指果報的無記;近因是取、取著。
那什麼是有呢
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取緣有”呢?有兩種有:有業有,有生有。
其中,什麼是業有呢?福行、非福行、不動行。這稱爲業有。一切能帶來有(生命)的業爲業有。
其中,什麼是生有呢?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這稱爲生有。
如是,此業有與此生有,這稱爲“取緣有”。”
我們在這裏再講一講這種關系,我們先以“業有”來講這種“有”。
業有就是爲了獲得來世所造的業,稱爲業有。在這種情況下,業有相當于我們在之前講到的哪一個?講到的哪一個緣起支?行。不過它們在時間上稍微有點不同,過去造的業能夠帶來今生的果報的,我們稱爲行。而如果是現在所造的業能帶來來生的這種業,我們稱爲業有,稱爲有。但有時候它可以是指並用的。
一共有二十九種思,其中福行有多少種?八大善心之思和五種色界善心之思,一共有十叁種。對于非福行來說,它是十二種不善心之思,一共有十二種。對于不動行來說,是四種無色界善心之思。十叁加十二等于二十五,二十五再加上四就等于二十九種。這二十九種心裏面所造的思,它形成的業這稱爲業有。這就是剛才講到的:
“其中,什麼是業有呢?福行、非福行、不動行,這稱爲業有。一切能帶來有(生命)的業爲業有。”
對于生有來說,是指將在來世由該善或不善業引生的業生色與果報四名蘊。也就是說業生色(果報身)和果報名法(果報心裏面的那些名法),這些是由業所帶來的,那麼它是屬于生有。
業生色對于人來說,它包括了眼、耳、鼻、舌、身、心所依處、命根色、性根色等等,這些是屬于業生色。
而對于心來說,那麼在叁界裏面,世間的果報心是叁十二種,這叁十二種就稱爲生有。即:雙五識有多少種?有十種;領受兩種;推度叁種;大果報八種;色界的果報心有五種;無色界果報心有四種。在這裏就特指果報心和相應的名法,它的裏面的名蘊——受、想、行、識名蘊,稱爲生有,再加上業生色都稱爲生有。
這樣的話,取緣有就包括了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如果作爲業有來說,取緣有是指“以取爲緣,造作能引生來世的業有。”就是說因爲有了執著、執取,所以造作了業,而這種業能夠引生來世的投生,這種能夠帶來下一輩子、下一生能夠投生的業,稱爲業有。這樣的話,稱爲取緣有。
如果是把有解釋爲生有的話,取緣有就是“以取爲緣,衆生依所造的業而再生、而投生。”因爲有了取,所以衆生造作了業,因爲這種業再投生。所以這樣的話變成取緣生有,它是一種間接的關系。
因爲有了“有”,所以就會有什麼?就會有了“生”。那什麼是“生”呢?jàti:
“生故爲“生”。”
(jananaü jàti)
它的特點是于各處生命的最初生起;味(就是作用)就是歸還,歸還五蘊;就是如果一個衆生的五蘊已經離散了,身體(他的業生色)已經壞了,但是另外由于有了過去所造的業,然後在另外一個所謂的生命體裏面,它又重新有五蘊的重組。所以這個我們從世俗的意義上來說叫做歸還五蘊。表現爲從過去生出現于此或者直接表現爲種種的苦;近因是業有。
那什麼是有緣生呢?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有緣生”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這稱爲“有緣生””。
也就是說,無論任何的衆生有情,只要他還沒有斷除煩惱,他就會在他相應的有情部類中無論是一蘊有,無論是四蘊有或者無論是五蘊有;無論是欲有,無論是色有,無論是無色有;無論是想有,無論是無想有,無論是非想非非想有,在各種有情的部類,就是他們的趣,他們的那一種類當中,諸蘊的呈現,開始有了五蘊諸處,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些諸處的獲得,這稱爲有緣生。
就猶如在人類一樣。人類,這張畫裏面哪一個階段是屬于結生啊?哪一個階段是屬于結生?應該是這個,正好是受精卵,應該就是在這個刹那,這個刹那是屬于結生的刹那。然後,慢慢的在母胎裏面一個嬰兒,開始由細胞分裂,然後著床,然後最後生起一個小胚胎。然後在胚胎裏面逐漸地成型。那麼這個階段叫kalala,kalala就是羯羅藍,就是生命最初的呈現。當然了它裏面有很多的、無數的色聚,已經有無數的色聚了。只不過它們的色聚,作爲業生色來說有叁種: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和心所依處十法聚。
因爲有了生,所以就會有老、衰老,和有死。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生緣老死”呢?有老、有死。其中,什麼是老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發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這稱爲老。”
也就是說,一個生命體的衰老稱爲老。有沒有人喜歡老啊?
接著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殁、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斷絕,這稱爲死。如是,此老與此死,這稱爲“生緣老死”。”
在這裏講到爲什麼會有死亡呢?間接的原因就是因爲有了生命,那他必然會走向盡頭,這稱爲死。也就是說,只要你有生存、你有結生、你有存在,那必然就會死。不可能說有了生,你可以長生不老,你可以永恒的存在,在這個世間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事情。這稱爲生緣老死。
由于有了老、有了死,那麼在生命期間就能夠體驗到種種的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說愁soka,什麼是愁呢?
“其中,什麼是愁呢?由于遭受親戚的不幸、遭受財産的損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遭受邪見的不幸。由于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心的燃燒、憂慮、愁箭,這稱爲愁。”
那什麼是悲呢?parideva(悲):
“其中,什麼是悲呢?由于遭受親戚的不幸、遭受財産的損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遭受邪見的不幸。由于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歎、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訴說、哭訴、悲喚、涕泣、號叫,這稱爲悲。”
那什麼是苦呢?dukkha(苦):
“其中,什麼是苦呢?身體的不適、身體的苦,由身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覺,由身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受,這稱爲苦。”
那什麼是憂呢?domanassa(憂):
“其中,什麼是憂呢?心的不適、心的苦,由心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覺,由心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受。這稱爲憂。”
什麼是惱呢?upàyàsa(惱):
“其中,什麼是惱呢?由于遭受親戚的不幸、遭受財産的損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或遭受邪見的不幸。由于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受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郁惱、憂惱、憔悴、絕望,這稱爲惱。”
““如此,這整個苦蘊集起”:如此,這整個苦蘊組合、組成、集合、出現。”
也就是說,我們爲什麼有生命?有種種生命的不如意的事情呢?我們會遭受在生命、在生活當中的各種的愁、悲、苦、憂、惱,就是因爲我們有了這個生命,有了這個軀體、有了這個軀殼、有了這副身心。爲什麼有這副身心呢?因爲我們過去曾經造了某一種業。爲什麼會造業呢?因爲我們有執著。爲什麼執著呢?因爲我們有追求、有喜好。爲什麼有喜好呢?因爲我們認爲有些東西是快樂的,我們會去追求快樂的東西。爲什麼我們認爲那些是快樂的?因爲我們有接觸,就是有根門和外境、和心之間的接觸。爲什麼會有接觸呢?因爲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處。爲什麼會有六處呢?因爲名色。爲什麼會有名色呢?因爲有識,有果報識,或有結生識。爲什麼又會有今生的投生呢?因爲我們在過去曾經造了業。爲什麼有造業呢?因爲我們有無明。
所以,以無明爲根,以愛爲根,衆生流轉于生死。也正是因爲有了無明,所以才會去造種種的善或不善的業。因爲造了業,它就會帶來結生的識,會投生。有了投生爲結生,就會有這一副身心,即名色法。有了這個身心,自然就會有眼、耳、鼻、舌、身、意。有眼、耳、鼻、舌、身、意,自然他會對外境,有色、聲、香、味、觸、法這種碰觸。因爲有了碰觸,我們對于好的我們體驗到快樂的,不好的體驗到苦的,而對于那…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八講 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