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識,這裏的意識也是特指果報的意識,所以一共有多少種?有二十二種,即:領受心兩種,推度心叁種,這五種稱爲無因的意識;還有欲界的大果報心八種,色界的果報心五種,無色界的果報心四種,因此,這加起來一共是二十二種。
這就是佛陀所講到的行緣識的識。
那對于行緣識是如何來發生的呢?我們現在再講一講這些結生心。結生心裏面的識是屬于行緣識的識,而在生命期間由于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在生命期間仍然能夠成熟帶來果報,是不是?而這些果報也是被我們的心體驗的,而能夠體驗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這種果的心也是屬于果報心。
因此,行緣識的識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在結生的時候,由于過去造作的業帶來我們結生,這個時候是屬于行緣識的識。還有另外一種,就是由于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在今生帶來果報,我們體驗到果報的這種識。
我們在這裏先講在結生的時候的識。
結生一共有多少結生心呢?有十九種。哪十九種呢?這十九種果報心分別是:兩種推度心,這兩種推度心是無因心。不善果報的推度心使一個衆生投生到惡趣裏面去;而善果報的無因心使一個人投生到低等的人和天;而欲界的大果報心使一個衆生投生到欲界的人、天善趣;色界的果報心使有情投生到色界成爲梵天人;而無色界的果報心使一個人投生到無色界的梵天人。
因此,結生心有十九種。但是,這十九種它們所造的業是屬于哪一種業?是屬于不善業。所以,不善業在結生的時候一共有十九種。(此處應爲口誤,刪掉視頻)這十九種結生心都屬于什麼心?哪一類的心?屬于果報心。因此,這十九種果報心跟結生的關系就是:不善果報的舍俱推度心,可以使衆生投生到惡趣,所以這個屬于惡趣結生;善果報的舍俱推度心使一個有情投生到欲善趣的無因結生;八大果報心使一個有情投生到欲善趣,就是人天善趣,這是屬于欲善趣結生;五種色界的果報心使一個衆生投生到色界;四種無色界的果報心使一個衆生投生到無色界。
這一種識在結生的時候表現,我們就稱爲屬于果報心的識。
然後,還有另外一種識是在生命期間我們能夠體驗到的。在生命期間能夠體驗到的是哪些心呢?就是剛才所說到的叁十二種世間的果報心。哪叁十二種呢?即:雙五識有十個;兩個領受心和叁個推度心;這雙五識和領受心、推度心只會發生在哪裏?只會發生在五門心路過程。而五門心路過程就是表現爲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和觸到的。還有八大欲界的果報心,這個表現爲彼所緣和表現爲有分心。色界的果報心和無色界的果報心只能夠以什麼方式出現呢?離心路過程。一個梵天人不會直接在生命期間知道這個是生起什麼心,而是屬于一種離心路過程的心,這樣的方式出現的。
我們在這裏講了識之後,我們再看看什麼樣的行帶來什麼樣的識,什麼樣的業帶來什麼樣的果報,這個就是講行和識,就是造作了哪一樣的業會帶來哪一樣的果報,所以行緣識是這樣的意思。
如果一個人造作了欲界的福業,欲界的福業一共有多少種?八大善心裏面的思就是屬于福業。由于一個人在過去生造作了八大善心的任何一種,那在今生他將能夠體驗到善果報的五識,因爲這個是由過去善業帶來的果報。還有善果報的領受心一個,善果報的推度心兩個,還有欲界的大果報心一共有八個。這是一個有情在過去生造作了福業的時候他可以體驗到的。
如果一個人造作了色界的福行,那色界的福行所帶來的只是什麼?只是使一個衆生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而他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是屬于跟他所造作的福業(色界的善業)相應的心。所以這裏是指造的業帶來的果報。所以造的業如果是福業的話,是善心所造作的,而識就是體驗果報的心。
對于非福行來說,有哪一些非福行呢?一共有十二種非福行,即由十二種不善心所造作的業。它將能夠帶來不善果報的五識,一種不善果報的領受心,不善果報的推度心。一個人造作了十二種不善業,被體驗的只是七種無因的不善果報心而已,是不是?不善果報心只是無因的。無論你造的不善業、你造的惡業千差萬別,但是在體驗的時候只是這七種心體驗,即:不善果報的五識和領受心、推度心。而作爲推度心來說,它可以成爲一個衆生投生到惡趣的結生、有分和死心;在生命期間所體驗的不善果報是由這五種心(即不善果報的五識)來體驗的。
而對于不動行,不動行是指哪些業呢?一個人證得了無色界定,那他所造作的就是稱爲àne¤jabhisa
khàra不動行。不動行是指四種無色界善心,它能夠帶來的果報是無色界的果報心,也就是投生到相應的那一界。對于一個衆生、一個有情來說,它只是屬于無色界的一種心,它跟色界的果報心一樣,而且它只能夠表現爲結生、有分和死心。
我們再重新複習一下。當一個人由于所造的善業(福行)成熟的時候,帶來的結生,它們是怎麼樣的關系呢?例如:一個人今生是人,他的無明、愛、取就是他希望來生能夠投生爲天人。由于他希望能夠投生爲天人,所以,他錯知有天人的存在這是無明;他希望投生爲天人這是屬于貪愛;他執取天人的生命這是取;之後他造了業,他造的業就是屬于福行,禮佛並做布施這是屬于欲界的福行,而造的業也是屬于善業——就是禮佛並做布施。他造了這種業之後,如果下一生他投生爲人的話,這個時候,這種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成爲他臨死速行的對象(所緣),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看到的也是禮佛,這是屬于業,業相、趣相的業,下一生他就投生爲天人。下一生天人的結生心是屬于什麼心?屬于悅俱智相應的善心還是果報心?果報心。
我們在這裏,就以一個人造了欲界的福業帶來投生爲天人的結生心的例子來講一講。這是有分流,有分流滅去之後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這個時候這一個人的體驗爲他即將要死了,在死之前他看到了自己即將要成熟的禮佛和布施的業,那個時候看到他猶如正在造作一般,他的速行心將生起五次,這是他的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個速行心路過程。
等速行心滅去之後落入了有分,然後生起一個死心宣告他去世了。之後就在死心一滅去,緊接著生起了一個結生心,于是他在天界出現了。這個結生心屬于什麼心?屬于果報心。這裏的結生心是由什麼業帶來的?是由他禮佛並做布施的業帶來的,是不是?他禮佛和布施的業是屬于欲界的什麼行?屬于福行。由于有了欲界的福行,所以帶來天界的結生這種果報。所以,在他臨死速行的時候,這些臨死速行心是屬于哪一類的心?是屬于善心還是屬于果報心?屬于善心。對。哪一類的善心?如果他投生的結生心是悅俱智相應果報心的話,那麼這裏的心是什麼心?也是悅俱智相應的善心。其實在他臨終的時候,並不是臨終的時候造這種業,而由于這種臨終速行心只是使這種業成爲下一生投生的管道而已。所以真正在造業的時候,也許是他還年輕的時候,曾經在佛前許下願,他想要投生爲天人,然後他去做布施。所以,當時他在做布施的時候造的這種業,也是屬于悅俱智相應的善心。這種悅俱智相應的善心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所以這種福行帶來結生,是這裏講到的行緣識。
我們再以非福行帶來結生爲例子。
今生是個人,他(她)今生殺生,造了非福行殺生的業。這一個人造作了非福行之後,如果在臨終的時候,這種殺生的業成熟而成爲他(她)臨死速行的所緣,那麼在他(她)臨死的時候,就體驗到他(她)仍然好像在殺生一樣,那下一生投生爲魚,或者投生爲任何的動物,或者投生到地獄。
那魚的結生是屬于哪一類的結生心呢?魚的結生是屬于不善果報的推度心。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麼樣呢?例如:一個曾經造作了殺生業的這個人,在臨死的時候這種業成熟,于是在他(她)臨死速行的時候,他(她)體驗到猶如重新在造作一般。那麼這個時候,在臨死速行的這五個速行心屬于哪一類心?屬于不善心。而不善心是屬于哪一類的不善心?屬于瞋的不善心,因爲殺必定是屬于瞋。即使一個人爲了貪而殺,例如:他(她)想吃東西,但是在殺那一刹那,由于心很快,仍然還是屬于瞋心。
當有分心滅去之後,生起一個死心表示這一個殺生的人死去了。然後緊接著生起了結生心,他(她)已經投生到惡趣裏面去了。投生到惡趣裏面去的心,是屬于哪一類的心?不善果報推度心。所有的惡趣衆生都是以這一類的果報心爲結生的。無論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是哪一樣的不善業成熟,他(她)在臨死的時候,如果是這種不善業成熟帶來的結生心必定只有一種,即:不善果報的推度心。
又假如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如果他想起他的親人,例如:他的孩子,這個時候他貪著他的孩子。由于他貪著他的孩子,這個時候生起的是什麼心?可能是貪心,也是屬于不善心。這種貪心在他臨死的時候成熟,他造的這種貪的不善業,在下一生他的結生心是屬于哪一類的結生心?是屬于貪的不善心?不是,還是屬于不善果報的推度心成爲他下一生的結生心。結生心和有分心都是屬于不善果報的推度心。
這是一個人造做了非福行帶來的結生,也就是說不善業在十二支緣起裏面,它稱爲非福行apu¤¤abhisa
khàra。而所帶來的結生稱爲識,所以是屬于果報心一類。這裏講到的行緣識,還是業和果報的關系。
我們再看一個人造做的色界的福行和果報識的關系。
今生是一個人,他所造作的色界的福業,就是他有能力證得第四禅。這裏的第四禅就是指第五禅的善心。然後,在臨死速行的時候,所緣是什麼?是禅相,也就是禅相是屬于業相。那下一生他就投生爲廣果天的梵天人。梵天人的結生心是屬于哪一類心?是屬于第五禅的果報心。
在這裏,我們再以心路過程的方式來看一下。
一個人的有分流滅去之後,生起他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于是,那個時候,他所生起的速行心取禅相爲目標。那個時候,他的心猶如在入定一般。之後,他的死心生起宣告著他的壽命已經終結了。然後,緊接著在死心一滅去之後,在梵天界結生了,他以化生的方式出現在梵天界。
梵天人的這個心,如果他是屬于凡夫的話,他將會投生到廣果天。廣果天的結生心是屬于哪一類心?第五禅的果報心。這第五禅的果報心和他之前入定有沒有關系?有。如果一個人一生當中從來沒有禅那的經驗,不能夠證得禅那,他有可能投生到梵天嗎?那是不可能的。
而正因爲他在那一生當中,他曾經造作了色界的福行,也就是他擁有禅那,由于這種禅那的善業成熟使他投生到梵天界,梵天界的結生心、結生識就是跟他所證得的禅那相應的。他證得的禅那的心是屬于善心、色界的廣大心,而在行緣識裏面稱爲色界的福行。他投生到色界梵天是屬于結生心、結生識,這個是果報心。所以,業和果報的關系就是這樣。在梵天人裏面,他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屬于果報心。
這個是行緣識。
一個衆生由于無明,他會去造作種種的業,無論是善業或者不善業。由于造作了不善業,那麼只要還有無明,這種業必定遇到因緣會成熟。因緣的成熟有兩種方式:一種它可以帶來新的生命,只要一個人的果報享盡了,那麼他的生命必然會表現爲終結。或者一個人的毀壞業使他的生命不得不中斷,只要他還有煩惱、還有無明,這一個身體不能夠再支持他的果報之後,另外的業成熟又會帶來新的生命。這種由于死了之後緊接著的生,他不斷地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個稱爲輪回sa§sàra。
只要一個人有了業,這種業一旦得到了煩惱的支助,它就能夠帶來生命。這種帶來生命是由于業帶來的,而表現爲生命,它就是一種果報。因此,有了煩惱他就會造業,這種業依照不同的性質分爲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它所帶來的生命是結生心體驗的。而對于在生命期間,由于他所造的福行、非福行和不動行,仍然可以在他生命期間出現,那就表現爲:如果一個人造了不善心的話,在他的生命期間就會體驗到,他可能看到、聽到、嗅到、嘗到和觸到不好的那些不善果報。而有時候,如果它是以有分心的時候出現的,那麼它只是表現在離心路過程裏面。當然,作爲人來說,他的離心路過程心還是屬于善的。那麼,多數的不善果報心體驗是以五門的方式呈現的,對于人類來說、對于天人來說是這麼樣的。也就是說意門心路過程心的不善果報生起的機率很小,只有偶爾會生起,是在彼所緣裏面。但多數我們是透過眼、耳、鼻、舌、身,來承受我們過去所造的不善果報的。
而如果我們所造的是善的業,今生帶來善的果報,那麼多數也是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來體驗的,偶爾會以彼所緣來體驗。而在離心路過程裏面,就是由于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業,它帶來我們的有分心都是屬于善的果報心。而如果一個人在過去造的是屬于禅那的善業,那麼表現爲令他投生到跟他禅那相應的梵天界,無論是屬于色界的梵天或者無色界的梵天。這就是行緣識的關系,也就是我們之前講到的業和果報的關系。對于識緣名色,將是屬于在緣起法則當中幾乎是最複雜的,那麼我們明天晚上再一起來學習了。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六講 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