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七講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緣起支當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今天我們將繼續來講緣起的部分。我們講到了行緣識之後,接著是識緣名色。在這裏,名色裏面的名是以“朝向故爲“名”。”就是(傾向故爲“名”namat

  ti nàma,“傾向之相”爲“名”)。因爲所有的名法都有一個特相,就是面對所緣、朝向所緣,所以稱爲名。在這裏它是特指心所。名的特相是朝向;作用是與識相應,作爲心所它和心是相應的;表現爲無鑒別;近因是識。而色以“變壞故爲“色”。”ruppati就是變壞或者會毀壞的,所以稱爲rupa色。它的特點是毀壞;作用是散布,散布全身的散布;表現爲無記,因爲色法不會有善或者有惡;近因是識。要知道這裏講到的色,它是特指業生色。

  對于名色,在十二緣起支當中的名色,佛陀是這麼樣說的:

  “諸比庫,什麼是名色呢?諸比庫,受、想、思、觸、作意,這稱爲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這稱爲色。如是,此名與此色,諸比庫,這稱爲名色。”

  也就是說這裏講到的名法,本來名法包括了心與心所,但是由于這裏講到的心是屬于識,而這裏的名是特指心所。對于色法來說,本來色法包括了四種生起之因:即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但它在這邊是特指業生,就是由業産生的四大以及四大種。

  對于識緣名色裏面的識,《清淨道論》又這麼樣說:

  “作爲名色之因的識。可分爲果報與非果報識兩種。”

  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講到的識緣名色裏面的識,應當用兩種方法來講:一種是果報識,一種是非果報識。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裏講到的識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果報識,果報識就是我們所說的果報心;另外一種是非果報識,非果報識是屬于造業的心。果報識在識緣名色這裏,是特指今生的果報識;而非果報識,在這裏是指前生的業識,就是前生所造的業的識(造業的心),而且它是特指在前一世造業的心。

  我們爲了要講清楚識緣名色這種關系,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在今生當中果報心和果報心所,還有業生色之間的關系;另外就是作爲前世、前一生所造下的那些業、造業的心和帶來今生這些名法和色法之間的關系。

  爲了要厘清識緣名色的關系,我們先要分,因爲佛陀的教法裏面它是涵蓋叁界的。而且十二緣起支只是發生在生命界、輪回界,而作爲輪回,一個衆生投生的地方可以分爲叁類,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而叁界的結生可以分爲叁類,這叁類就是:

  有一類的有情屬于無想有情天。無想有情天是指有一類的有情投生在第四禅天裏面,這一種有情並沒有任何的心識,他們只有色法。所以,當一個衆生透過無想定投生到無想有情天的時候,由于沒有心,所以他只是屬于色結生。換而言之,這一種有情並沒有結生心,在他的生命一開始那一刹那,就只是一堆色法而已。由于在這一類的生命當中,整個生命五百大劫只有業生色,而且這種業生色是特指命根九法聚,所以這一類的衆生存在稱爲一蘊有。這裏的一蘊有是指哪一蘊呢?是指色蘊。

  還有無色界的梵天人,由于一個衆生投生到無色界,無色界有沒有色法?沒有色法,如果有色法那就不叫無色了。如果沒有色法的話,那他屬于什麼結生?他只是屬于名結生。在五蘊當中名是指哪些蘊呢?受、想、行、識。所以無色界的有情的生命是只有名法而沒有色法的,這稱爲四蘊有。有(bhava)的意思就是生命。一蘊有就是有一類的生命只有色法,但沒有心;有一類的生命只有心法,而沒有色法。

  除了無想有情天,欲界和色界的衆生,他們在結生的時候、他們的生命開始的時候是名法和色法一起生起的,這一類的衆生稱爲名色結生。由于有了名色,所以,這一類的衆生也稱爲五蘊有,就是擁有五蘊的,擁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生命。

  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存在有這叁種之後,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在這叁種有當中,識緣名色是什麼樣的關系的。

  一蘊有是指只有色法的衆生,在這個時候,識緣名色不一定能夠說得通。對于這一類的衆生來說只是識緣色,而且這裏的識是特指前生所造的業識。例如,他造作了入無想定的這種善業,由于這一種善業的成熟,使他投生到色界裏的無想有情天,而由于投生的時候只有色法並沒有名法,所以對于無想有情天來說,識緣名色是不適合的,只能夠說識緣色。

  對于四蘊有來說,也是識緣名色並不適合,只能夠說在無色界的有情裏面是識緣名。這個時候它可以有兩種關系:一種就是在那一生當中的心跟心所;而在前世來說,由于他前世曾經造了無色界定的這種善業,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能夠證得無色界定,在他的心中生起的心是屬于無色界的廣大心,這種心所造下的業是屬于能夠使他投生到無色界梵天裏的這種善業。這裏講到的識緣名,就是指過去所造的業而帶來了在那一期生命裏的果報的名法。

  而對于五蘊有來說,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人類、或者動物、或者鬼類、或者欲界的天,還有色界,就是除了一蘊有的其它的色界梵天,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是識緣名色。因爲,這一類的衆生擁有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說他們都有名色法,所以識緣名色是這麼樣來的。

  在這裏我們並不討論一蘊有跟討論四蘊有,我們在這裏只是討論五蘊有的世間。當然,如果有一些禅修者在觀照他們的過去世的時候,如果發現他們在過去的輪回裏面曾經投生到無想有情天,也就是他們的過去生曾經經驗過一蘊有,或者曾經投生到無色界梵天,也就是他的過去生命曾經是四蘊有,那麼,在他辨識他的過去世的緣起關系的時候,還是要辨識識緣色或者識緣名。但是,一般情況來說,大多數的衆生、有情,他們輪回都是在欲界、在色界,這個時候,如果這一位禅修者在辨識他的過去世的時候,他就要用識緣名色的這種關系來辨識。

  在這裏,我們用兩種方法來解釋識緣名色:第一種用業識的方法,業識的方法就是在《清淨道論》裏說到的非果報識。另外一種我們用果報識的方法來解釋識緣名色。

  這裏先講用業識,這裏講的業識是前一世造業的心稱爲業識。如果一個人在過去生造了業,這種業在他結生的時候成熟,那過去所造業的這種心帶來今生結生的果報名色法,對于名法來說就是果報心與心所,而對于色法來說是業生色。

  假如這一堆名色法是一個人的話,就是說如果一個衆生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善業,這種善業在過去生造的時候稱爲前生的業識。前生的業識,例如:它是屬于八大善心的其中一種,我們在這裏就舉一個人在過去造了殊勝的叁因善業爲例子。

  如果一個人在過去造了殊勝的叁因善業,一般是指悅俱的智相應心或者舍俱的智相應心。過去造的這種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帶來結生,在結生的那一刹那,他的果報心是屬于什麼心?屬于結生心,而且是屬于智相應的果報心。如果是智相應的悅俱的心,那麼一個心(這裏的果報心)再加上心所(心所一共有叁十叁個心所),也就是說這一個人的結生名法是叁十四個名法。

  對于如果是一個舍俱的智相應心的話,那麼這裏的心是屬于舍俱智相應一心,然後心所有多少個?心所有叁十二個,因爲少了一個什麼心所?少了一個喜心所,舍俱的就沒有喜心所,如果悅俱的,也就是受是屬于樂受的,那麼它就會有喜心所。

  對于色法來說,一個衆生投生爲人,在一結生的那一刹那有多少種色法?有多少種?有叁十種,即:身十法聚、性十法聚和心處十法聚。在一結生那一刹那,這一個人,只是我們叫做受精卵,剛剛受精那一刹那結生已經形成了。結生那一刹那,這一個人的那一個受精卵的裏面,就會有身十法聚,身十法聚就是指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和身淨色。

  還有性根十法聚,也就是說在一投生那一刹那,一個人的性別已經決定了,是男是女已經決定了。如果是個女性的話,那麼性根十法聚是指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和女性根色;如果是男的話,那它是男性根色。還有心處十法聚,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和心所依處色。爲什麼必須得要有心所依處色呢?因爲它也是結生心的依處。

  所以,在結生那一刹那,識緣名色的關系是由于過去造了業,造業是由什麼來負責的?是由這種造業的心,這種造業的心我們稱爲識。在他投生的那一刹那帶來了結生心(結生名法)和那一個果報的身體,這稱爲識緣名色。

  在生命期間,識還是指前生的業識。在一個人的生命期間,對于名法來說他可以有多少種名法?果報的心可以在一個人的生命裏面有多少種可以生起?多少種?雙五識可不可以生起?即是眼、耳、鼻、舌、身的善果報和不善果報,還有兩個領受心,叁個推度心和八個大果報心,這些可以在生命期間生起。

  對于色法來說,即是業生色,也就是一個人在過去生造了業,這裏的業就和我們剛才講到的結生的業不盡相同了,也就是這裏的識。對于一個人來說,令他結生的前生業識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善業,是不是?是還是不是?如果是不善業的話,那麼他不可能投生爲人。所以,對于一個人在結生的時候,必定識是善業。

  而生命期間,這裏的前生業識可不可以是不善業?可以嗎?可以。如果只是善業的話,那麼雙五識只剩下五個了,它只剩下善果報了。所以,在生命期間,這裏講到的業識可以是所造的不善業或善業。就是一個人在過去生造了不善業,今生他是不善果報心來體驗的。如果前生造的是善業,當這種善業在這一生的生命當中成熟,他可以體驗爲善的果報心、善的果報心可以體驗。而作爲前一世所造的業,在今生只要他這個身體還存在、他還有生命,那他過去所造的業不斷地會成熟,而帶來這個業生身,這個業生身我們稱爲業生色法,就是說這個身體,在這種情況是屬于識緣名色。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七講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