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十叁講 業和果報的關系▪P3

  ..續本文上一頁或者舍俱,是無行或者有行,由于在這些心裏面都具有了無貪、無嗔和無癡這叁種美心所,我們稱爲善因,所以它稱爲叁因心,這叁種美因。

  那如果一個人在造作善業的時候,他生起的是智不相應的心,也就是說,他在造善業的時候是糊裏糊塗的造,他沒有思維業果法則而造,或者他不相信業果法則,他還仍然去造善業,這個時候他所造的是智不相應的善心,這種智不相應的善心稱爲二因心。

  由于二因心它只有兩種美心所,即兩種遍一切美心的心所:無貪和無嗔。因爲是智不相應的心,所以沒有無癡,沒有稱爲智的無癡。當一個人造下智不相應心的時候,他造下的是二因的善業。如果一個人在造智相應的心的時候,他造的是叁因的善業。

  我們再繼續再看看,什麼是殊勝的叁因善業呢?依照業果産生的能力,善業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殊勝的善業,一種是低劣的善業。殊勝的善業是由清淨無染的心所造作的,而且在造業之前、造業的時候和造業之後都有良好的動機。例如:在布施的時候是用如法得來的、正當所得來的財物去布施,而且布施的對象是有戒、有德行的人。在布施之前感到很歡喜,在布施的時候感到很歡喜,在布施之後感到很滿意,這些是屬于殊勝的善業。

  相對于殊勝來說,是低劣的善業。低劣的善業就是動機不純,例如:用不正當的財物來去布施,或者你布施的動機不純。例如:你去布施,你去送東西給人,你的目的是爲了要賄賂他,討好他,或者獲得某一樣更大的利益,雖然你的這種送禮的行爲是一種布施,但是你的動機不純,所以也是屬于一種低劣的善業。

  又或者你在布施的時候帶著傲慢的心,自贊自許,自我標榜,或者透過踩別人、誹謗別人、貶低他人來擡高自己,來做善行。比如:“我布施了那麼多,你才布施了這麼一點點,像你這樣我甯可不做才好,那麼丟人!”類似這樣的,這個就叫做損他人而擡高自己,即使你造的善業是很強,但是也會因你的自贊毀他而貶低了,這個也是屬于低劣的善業。

  或者有時候我們在造一些善業的時候,你布施了之後又感到很後悔:“哎呀,我怎麼會剛才給那麼多!”你感到後悔,這個時候變成說,本身你造的業是很好的,反而會由于你的後悔而使它大大的減輕了,或者說大大的打折扣了。因此,造善業也有殊勝的和低劣的。

  又比如:你所布施的對象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很有修行的人,你的這種布施即使你布施的物品是很低劣的、很低賤的,但是由于接受者很殊勝,你的這種善因可以帶來很殊勝的果報。而如果你布施的都是一些沒有戒德的人,例如:你布施的那些都是沒有持戒的,他是乞丐,他是騙人的,或者他只是一些連五戒都談不上的人,那你布施的再多,但是由于接受者的功德很少、沒有戒德,你的布施會大大地打折扣。

  就好像在天界裏面,在鬼故事裏面Petavatthu(《餓鬼事》)裏面講到的,有個叫做lndaka和A

  kura的故事一樣。當佛陀在叁十叁天講阿毗達摩的時候,當時有兩個天人,也去聽聞佛陀講法。他們由于先到就坐在佛陀面前,後來只要有其他高等的天人來,那麼其中的一位,應該是A

  kura,他就要往後退、往後退,結果不斷地有高等的天人來,那最後這個A

  kura天人就退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據說十二由旬那麼遠的地方。而lndaka他就坐在那裏不動。

  爲什麼他們之間的差別會那麼大呢?因爲在過去生的時候,很久很久以前,那個A

  kura,他是一個大慈善家,每天他都煮了很多的飯菜去供養那些窮人,據說那些窮人就排了很長的隊伍,他每天都這麼樣供養。但是,由于他供養的那些都是屬于沒有道德的人,沒有持戒的人,所以即使他這麼樣供養了很長的時間很久的時間,但是他的善業卻不能夠很殊勝。由于他所供養的、所布施的這種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投生爲天人,但是他投生爲比較低的天人。而那個叫lndaka的,他之所以能夠投生爲高等的天人,只是因爲他曾經布施了一勺飯給Mahàkaccàna尊者(迦旃延尊者),因爲他供養了這一勺飯,而投生到高等的天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這是因爲接受者的不同。因爲接受者Mahàkaccàna尊者(音譯:馬哈咖吒那),他是一個斷除了一切煩惱,已經圓滿了無學戒學、無學定學、無學慧學,擁有了解脫和解脫知見的漏盡聖者。所以他的布施的功德,遠遠比那個A

  kura每一天都布施排著長隊的那些沒有德的人那麼多。

  也就是說,即使你把一百車、一千輛車、一萬輛車的石頭都堆積起來,你都不如像一座大山那麼高,是不是?你不能夠說“我現在我已經運了一萬輛車的石頭堆在那裏”,但你運了一萬輛車的石頭,你也不如一座大山那麼高,那麼多的石頭,是不是?就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善業也分爲殊勝和低劣的。

  對于一個人造下了殊勝的叁因善業,在他結生的時候,就能夠帶來叁因的結生心,使他能夠投生爲叁因結生的人或者天人。而在他的生命期間,將能夠體驗到八大果報的無因心以及八大果報心。這是一個人造下了殊勝的叁因善業。如果是在結生成熟的時候,可以使他以叁因結生心投生爲人、天。叁因結生心有多少個?四個。剛剛講到的悅俱和舍俱各四個,都是智相應的心,這些智相應的果報心使他投生爲人或天,都稱爲叁因結生心。

  那如果一個人造了低劣的叁因善業或者殊勝的二因善業的話,在他結生的時候,將能夠帶來二因的結生心。也就是說,哪怕你造的業是叁因的善業,但是由于你造的是很低劣的,例如:你自贊毀他,或者你在造了之後又後悔,那這樣的話,變成你的這種善業會打折扣。由于它的力量沒那麼強,在結生的時候只能夠帶來二因的結生。而在生命期間,它能夠帶來八種善果報的無因心和四種二因的果報心,它連四種叁因的果報心都不能夠體驗,這個是低劣的叁因善業和殊勝的二因善業,在結生和生命期間所帶來的相應的果報心。

  如果一個人在造善業的時候,假如他只是造作很低劣的二因善業,那在結生的時候只能夠帶來無因的結生心。而在生命期間,只能夠體驗到八善果報的無因心。

  這也就是爲什麼沒有無因的善業,有沒有無因的善業?沒有。確實由于有一些善果報,它是無因心,比如:有一些人,他結生的時候是屬于善果報心,但是卻是無因心,而這種無因心,在過去所造的善業就是屬于二因的善業。但是二因的善業由于是屬于低劣的,所以只能夠帶來無因的結生心,它並不能夠帶來二因的結生心。因爲本身造的是二因的善業,由于它又是很低劣,它的力量很弱,並不能夠帶來二因的結生。在生命期間,它們連二因的大果報心都不能夠體驗,而只能夠體驗到八種善果報的無因心:即善果報的眼、耳、鼻、舌、身識,還有一個領受心和兩個推度心。

  這些都是屬于欲界的結生,我們再看一看色界的善業和色界的果報心之間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造作了初禅的善心,在結生的時候,它將能夠帶來初禅的果報心,也就是他能夠投生到初禅的梵天界。因爲初禅的善心帶來的果報,只能夠以離心路過程的方式而表現爲果報心。初禅的善心在梵天界帶來果報的時候,只是相應的而並不會表現爲眼、耳、鼻、舌、身這些果報,因爲眼、耳、鼻、舌、身這些還是屬于什麼心?屬于欲界的心。所以初禅的善心如果在結生的時候,能夠帶來初禅的果報心。在生命期間,初禅的善心會不會帶來什麼果報心呢?會不會?會嗎?不會。只有在結生的時候,它不會在生命期間帶來其它的果報。

  那第二禅和第叁禅的善心呢?能夠帶來第二禅的果報心,使一個人投生到第二禅的梵天界。一個人培養了第四禅的善心,那將可以使他投生到第叁禅的梵天界。那麼投生到第叁禅梵天界的心是第叁禅的果報心,也就是說一個第叁禅的梵天人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屬于第叁禅果報心。而如果在一個梵天人的生命期間,在他的心路過程裏面所體驗到的果報心,都還是屬于欲界的果報心。

  例如:梵天人也能夠看,能夠看是什麼識?眼識,眼識是果報心嗎?是。那眼識作爲果報心是屬于欲界的還是色界的?欲界的。所以即使是色界的梵天人,他還是可以生起欲界的心。例如:他能夠看、能夠聽,這些都是由欲界心來執行的,而不是色界心來執行的。

  但對于第四禅天的投生法則就有點不同。如果是一個凡夫和有學聖者,當他培育了第四禅,在進入第四禅的時候生起的是第四禅的善心。如果在結生的時候這種善心成熟,將可以使他投生到廣果天。而對有些修無想定的外道,他們由于這種定,在死了之後,將會投生到無想有情天。

  而對于叁果不來聖者,如果他們擁有了第四禅的定力,死了之後,將能夠往生到五種淨居天。往生到五種淨居天是根據這些不來聖者所培育的五根而略有不同的,如果是信根最強的不來聖者,他將能夠投生到無煩天;精進根最強的不來聖者將能夠投生到無熱天;念根最強的不來聖者可以投生到善現天;定根最強的不來聖者可以投生到善見天;慧根最強的不來聖者可以投生到色究竟天。

  只有叁果不來聖者才能夠投生到淨居天,當然了不來聖者也不一定必然投生到淨居天。例如:現在的大梵天人Sahampati,他在過去佛的時代已經證得了第叁果,但由于他是特別精通于初禅,所以他在死了之後就投生到初禅的梵天,現在就是初禅的大梵天。

  無論如何所有的叁果不來聖者,他們必然不會再投生到欲界,他們只會投生在色界,或者也可以投生到無色界。

  而對于無色界天的投生法則,當一個人如果培育了空無邊處的善心,在結生的時候,將能夠使他投生到空無邊處天,投生到空無邊處天的心是什麼心?是空無邊處的果報心。空無邊處的果報心只會發生在哪一種心上?只會發生于結生、有分和死心,會不會發生在六門心路過程呢?不會。

  對于一個證得了識無邊處定的人來說,他所生起的是識無邊處善心,當這種善心在成熟的時候,可以使他投生到識無邊處天。投生到識無邊處天的這種結生心,就是由識無邊處的果報心執行的。

  對于無所有處善心也是這麼樣,無所有處善心在成熟的時候,可以使一個人帶來投生到無所有處梵天的果報,那個時候他的結生心就是無所有處的果報心。

  對非想非非想處善心來說也是,當這種善心在成熟的時候,可以使一個人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執行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結生的就是非想非非想處的果報心。

  因此,四種空無邊處善心,它們所帶來的果報就是投生到相應的天界。

  而對于色界的果報心和無色界的果報心,它們只會生起于離心路過程,而不會表現在心路過程。一個色界的梵天人,他在生命期間,只要他在有意識的狀態下,並不能夠直接體驗到他的果報心。例如:一個初禅的梵天人,他在有意識的狀態,並不能夠體驗到他的初禅的果報心,除非他是修緣起,在取他前一世在臨死之前所生起的心,然後他才知道他今生的這種結生心和有分心是屬于哪一類的心。而不能夠直接的體驗到“哦,這個是我的什麼心”。

  因爲色界和無色界的果報心都是表現在離心路過程,在他的生命期間,只是以有分心的情況出現,有分心不能夠給我們直接體驗,因爲它是不活躍的。

  我們能夠執行看、聽、嘗、嗅、想,那只是屬于心路過程心,特別是意門心路過程心。而所有的六門心路過程,其中前面的五門都是欲界,而在意門心路過程裏面的有限速行,包括我們說到的想東西、思維、思考,這些都是屬于欲界的心路過程。

  一個色界的梵天人,當他在入禅的時候,他生起的還是色界的善心,並不是果報心。一個初禅的梵天人他可以進入初禅,他也可以進入第二禅、可以進入第叁禅。當他在入禅的時候,他生起的還是初禅善心、第二禅善心、第叁禅善心或者第四禅善心,而不是果報心。初禅的梵天人在他結生的時候,只是屬于果報心,而不是善心,因爲結生只是屬于一種果報。

  對于無色界梵天人也是,無色界的梵天人並沒有五門心路過程,但是他們還是會有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就是偶爾他們會思維一下,但是很快的他們基本上都是處于和他們相應的禅那、相應的定心、善心當中。例如:一個空無邊處天的梵天人,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于進入空無邊處定的狀態,他生起的就是空無邊處的善心。而一個空無邊處的梵天人,他不能夠生起色界的禅那心,不能夠證得,他只能夠證得更高的,但是不能夠證得更低的。例如:一個無所有處的梵天人,他只能夠生起非想非非想處的善心,而不能夠生起空無邊處的善心和識無邊處的善心,也就是他們不能夠證得比他那一界更低的定。這是心生起的法則。

  那好我們講業和果報的關系就講到這裏,明天晚上開始,接著來學習一個比較新的內容,就是死生的法則。死生的法則就是我們的生命是怎麼樣來的呢?死的時候又是如何發生的呢?在死與生之間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們在明天晚上一起來學習了。

  

  

《阿毗達摩 第四十叁講 業和果報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