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十四講 離心路過程(欲界善趣的結生及死生的過程)

  離心路過程(欲界善趣的結生及死生的過程):在之前我們學了心和心所,同時也學了心路過程,也就是說心是如何的運作的,我們是透過怎麼樣的方式來認知這一個世間。之後又再講了業,業是如何的運作的,業又和果報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另外一個內容。這個內容是離心路過程vith

  muttà。作爲有情、作爲生命體,心可以表現爲兩種方式,心的運作處于兩種狀態:一種是活躍的狀態,當心處于活躍的狀態的時候,我們稱爲心路過程。而當心處于不活躍的狀態,我們稱爲離心路過程心。活躍的心是指我們和這個外界産生互動的這種心的狀態。例如:我們看、聽、嗅、嘗、觸、想、思維等等,這些都是屬于心路過程心。它們表現爲眼門心路過程,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和意門心路過程心,分別執行著識知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和種種法所緣的過程。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心的狀態是不活躍的。不活躍的狀態,例如:我們在熟睡沒有夢的狀態,這個時候屬于離心路過程。離心路過程,巴利vith

  就是心路過程,或者稱爲路。再加muttà,muttà就是解脫或者沒有。離開了心路過程的這一種心理狀態稱爲離心路過程。

  在我們的生命期間,離心路過程只表現爲一種心,即有分心。有分心不斷的生滅、生滅,猶如河流一般,我們稱爲有分流。有分心是一種果報心,這種果報心在一個衆生、一個有情最初那一刹那,這種有分心稱爲結生心。結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類心,都是屬于果報心。只不過在生命的第一個刹那,它執行著結生的作用,也就是投生。

  講到投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是如何開端的。對于佛教來說,生命的開端並不只是說它是最早的開端。在我們這一期生命的開端之前,是前一世的死亡。就猶如一天一樣,現在的破曉是昨天黑夜的結束帶來了白天。同樣的,前一世的死亡即現在今生生命的開始。這樣的話,在佛教裏,死和生它們之間是緊緊連接在一起的,它們的連接是用因果關系來連接的。

  對于死和生這個過程,在各種宗教都有種種的猜測。對于世俗來說,對于我們一般的心理來說,索性就不談。因爲一般人都忌諱死,或者對死懷著恐懼,懷著種種的禁忌,于是索性就不談死,因爲每個人都希望生。而對于宗教來說,絕大部分的宗教都不可避免的談死亡,很多宗教對死亡的猜測或者他們的一些說法有種種的不同。到底死和生之間是怎麼運作的呢?

  我們現在就依照“阿毗達摩”來學習,一個衆生、一個人在死和生之間,它們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又有什麼樣的過程會發生。我們現在再來討論死生的過程 cutipa

  isandhikkama。

  我們先來談一談死。

  一般上來說,死是指在一期生命當中命根的斷絕。對于死,可以說只要有生命就必然會面對。有一句俗話叫做:“在這個世界上最確定的就是每個人都會死,然而最不確定的就是每個人將會在什麼時候死,將會在哪裏死,和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死。”

  在醫學上對于死亡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有的醫學權威是以心髒的停止跳動爲死亡,有些是以腦死亡爲醫學上的死亡。但是在佛教裏面有一個很明確的標准,就是死心一生起就宣告著一個生命的結束。或者說在死心一生起,他的命根也同時斷絕。因爲如果從色法和心法的關系來說,死心一滅去正好作爲業生色的命根也斷絕。因此,作爲業生色法和名法在一期生命裏面是同時滅盡的。

  對于死亡來說,佛教可以分爲四種死亡。

  第一種是壽盡死àyukkhaya。在壽命已經定的生存界是指在那一地當中,一個衆生的壽命已經終盡了而死。例如:在叁十叁天界,叁十叁天界的天壽是一千歲。當一個天人在叁十叁天享盡了他的天壽之後,在天界死亡,這個稱爲壽盡。而在人間,這是指一個人到了老年自然的死亡。

  第二是業盡kammakkhaya。如果一個人的壽命已經盡了而死,但是如果他的業力還沒有耗盡,那這種業力還能夠導致這個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者更高的生存界。例如:這種情況在天界就經常發生。而對于業盡,是指一個人的令生業已經耗盡了,耗盡了就宣告著他死亡了,雖然正常的壽元還沒有盡,或者其他能夠延長生命的條件還具足。如果是這麼樣的話,這種人他稱爲兩者皆盡ubhayakkhaya。或者我們把壽盡,在民間有句話叫做“壽終正寢”,就是這一種。而對于兩者皆盡,就有一句話叫做“福壽全歸”,就類似這一種。

  一個人的壽命和一個人的業力兩個同時都耗盡,這稱爲兩者皆盡ubhayakkhaya。因爲有些人,他的令生業只能夠使他活到六十歲,即使現在的人壽能夠活到七十多,八十歲也好,但是如果他的令生業只有六十歲,這個時候他也會在六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例如:現在一般我們人壽假如是七十五、八十歲的話,但是如果他造的令生業是長壽的業,可以使他活到一百多歲,他也有可能活到一百多歲才去世、才死,這稱爲業盡。而如果一個人業和壽命都終盡,這稱爲兩者皆盡。

  還有另外一種死亡是由于毀壞業upacchedakakamma,這是指在四種依作用而分的毀壞業,在一個衆生的生命期間産生了效果,于是使這一個衆生或者使這個人不得不導致死亡。

  在前面這叁種死亡當中,稱爲適時死karamara

  à,也就是說他是屬于正常的死亡。

  由于毀壞業而導致一個衆生死亡,稱爲非時死akaramara

  à。非時死有時候我們叫做橫死,就是一個人遭到了意外或者遭到了災難,飛來橫禍,就很容易導致非時死。特別是現在,現代的社會越發達,那麼非時死的機率就越來越多了。例如:現在車禍,或者由于工作工傷等等而會提升非時死的機率,有時候戰爭也會造成非時死。

  對這四種死亡,壽盡比喻成一盞燈,如果它的燈芯已經燒盡了、耗盡了,火就熄滅,稱爲壽盡;

  而業盡就猶如一盞燈的燈油已經耗盡了;

  如果是兩者皆盡,就比喻成一盞燈,它的燈油和燈芯同時都燒盡了,這是兩者皆盡;

  而由于毀壞業而使一個人非時死,就猶如突然吹來一陣風,而使燈火滅盡了。一般的死亡就可以分爲這四類的死亡。

  當一個衆生、一個有情在面臨死亡的時候,那麼他通常能夠見到一些征兆,這些死亡的征兆,我們稱爲死亡之相。

  對臨終的人來說,在他臨終的時候,將會有叁種情況的一種會呈現在他的六門之一。第一是業kamma,第二是業相kamma-nimitta,第叁是趣相gati-nimitta。

  這叁種死亡的征兆往往在一個人臨終之前,他能夠體驗到。有時候死亡之相可以提前到大概一個星期,甚至十來天都有可能,一個人會遇到死亡的征兆。所以有些人他會在臨終之前自知時至,這其實就是有時候他看到一些景象,有些死亡之相,然後他知道自己的壽命將要終盡了。而更普遍的就是在臨死之前,一個人可以看到一些死亡的征象。

  那到底什麼是業呢?業就是過去所造的善或不善的業。

  由于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他過去所造作的業將會成熟。因爲我們剛剛講完了業,只要是在生命期間,那麼我們不斷地在造業,不斷地在造善或不善的業。而同時,只要我們在生命期間,業也不斷地成熟,不斷地使我們帶來果報。業的成熟是不會中斷的,除非我們已經斷盡了煩惱入般涅槃。那個時候,業才會終斷。要不然的話,業一直都在成熟而帶來它的果報。對于一個臨終的人,他過去所造的善或者不善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而使他在臨終的時候看到這種業,那麼這個就稱爲業。

  業被一個臨終的人體驗就是猶如重新在造作一般。如果一個人他造作的是善業,例如:一個人經常樂善好施,在他臨終的時候,猶如自己又重新在做布施一樣,他將會看到這樣的影像。或者如果一個人在經常做一些善事,幫寺院做服務等等,這樣的話,他也有可能在臨終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影像。這種影像是以他當時正在造作那一種善行或者造作不善行的影像出現,所以這稱爲業。對于不善業來說,他如果是一個漁夫或者是一個獵人,那麼他將會看到他猶如重新在捕魚或者在打獵一樣。

  這些是業,業被一個臨終的人體驗,就是他看到的影像猶如他在造作一樣。

  第二種是業相kamma-nimitta。業相是與過去所造作的善業或者惡業有關的影像,或者看到造業的工具。

  這是以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世投生到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者影像,或者是這種業的工具。例如:如果是一個虔誠的信徒、一個佛教徒,他有可能看到的是寺院或者佛塔的影像。或者他曾經以花去供佛,然後他看到的是花,花的影像。或者如果一個貪財的人,他有可能在臨終的時候看到的是金幣。如果是一個屠夫,他有可能在臨終的時候,看到了被宰殺的牛或者豬的哀叫,或者有時候會看到屠刀等等。這些由于他看到的是當時造業的某一種影像或者工具,或者某一個局部的片段,這個稱爲業相。

  有些人在臨終的時候將會看到的是趣相。這裏的“趣”就是即將投生的地方,這種相,就是它的影像或者征兆。

  如果一個人在造了善業,他的善業在臨終即將成熟的時候,他將可以看到天界的影像,他可能會看見天人去迎接他。就例如我們講到那個Dhammika居士,他經常造善業而見到天人去邀請他,去接引他一樣。或者他有時候可以看到天界的宮殿。或者他可能會聽到一些天界的音樂,天界的聲音或者是飄來天界的香味等等,這些有可能被他的六門所認知。

  對于如果是要投生爲人的,他往往會看到的是什麼?是母胎,是紅紅的子宮。如果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景象,知道將要投生到哪裏嗎?哪裏?如果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看到曠野,他可能會投生爲鬼。當然有些人在臨終的時候,如果看到了一些他已經去世了很久的親戚變爲人等等,這個也有可能…

《阿毗達摩 第四十四講 離心路過程(欲界善趣的結生及死生的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