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終的目標,也就是他今生結生的目標;然後就生起了一個死心,這個死心屬于什麼心?屬于業還是屬于果報?屬于果報。這裏的死心取的目標是屬于臨終速行的目標,是不是?不是。一個人死心的目標和有分的目標,和他的結生的目標是一樣的。
因爲我們講到離心路過程只有叁種心,一種是結生,一種是死心。結生和死心只發生在一個人生命的第一個刹那和最後一個刹那,而其余的,只要我們的心處于不活躍的狀態,它都稱爲有分心。有分心、死心和結生心都是一種果報心,它們取的目標是同樣的目標,因爲它們都是屬于同一類的心。
例如:如果我們的結生心是悅俱智相應的無行果報心,那麼我們整一輩子,我們生起的有分心都是屬于這種心。而在我們的生命最後那一刹那,生起的死心還是屬于這種心。所以我們不能夠認爲:死心和臨死速行心靠的那麼近,所以死心它取的目標是臨死速行心的目標,不是的。因爲這些還是屬于生命當中最後一個心路過程,而死心是和這些有分有關系的,它們是屬于同一類的心。
當死心滅去之後,就宣告著這個人已經生命結束了。緊接著就立刻在天界結生了。天人不用入胎的,天人往往是化生的,所以一下子他就六根俱全了。他不用像人一樣必須得經過九月的懷胎,從一個kalala(一個受精卵)一直慢慢地長成一個小胚胎,然後再長成一個小胎兒,然後再長成一個小嬰兒。對于天人來說,由于是化生的,由于他的業果、他的果報很強,所以一旦結生生起,他的眼、耳、鼻、舌、身就都具足了。這個天人他的結生心的影像是什麼?他的所緣是什麼?還是他過去所造的這種業,也就是和臨死速行的影像是一樣的。當結生心滅去之後,有分心生起。那在天人的有分心,他的目標是什麼?仍然是這一個人他在禮佛許願的這種影像。
我們現在已經大概的知道了一個人死生之間的關系,我們再由業果關系來講。天人的結生心和有分心跟他過去生所造的業有沒有關系?有直接的關系。因爲過去所造的業,這種善的業是屬于欲界的善業,成熟了使他投生爲欲界的天人。所以欲界的天人是屬于果報,這種果報是由他所造的欲界善業帶來的。欲界的善業在什麼時候成熟,才能夠使他投生爲天人?必須得在臨終的時候成熟。所以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業叫什麼業?在作用上來說叫什麼業?叫令生業,是不是?令這一個人投生到天界的業,所以稱爲令生業。正是因爲這麼樣,有了業果的關系,我們在修習緣起的時候,或者一個人要修行宿住隨念智的時候才成爲可能。
在這裏我們想再簡單地講一講,一個禅修者在修到緣起的時候,如何去觀他的過去世、如何去辨識他的過去世。一位想要修行緣起的禅修者必須得先有基礎,他的基礎就是要擁有名色識別智。因爲在佛陀教導的七清淨當中,辨識緣起是屬于度疑清淨,或者在十六種觀智當中,它是屬于緣攝受智。緣攝受智就是把握好業果,把握好因果關系。由于他能夠辨識前一世的因,今世的果,能夠辨識今世的因,來世的果,能夠辨識叁世的因果關系,他已經對業果法則、對因果關系、對叁世輪回沒有懷疑了,所以這個稱爲度疑清淨。但是度疑清淨之前,必須得要有基礎,就是見清淨。
什麼是見清淨呢?在《Abhidhammatha-Sangaha攝阿毗達摩義論》裏面講到,他透過相、味、現起、足處去辨識名色法。由于他已經見到了究竟名色法,在這種基礎上由于他有能力見到了究竟名色法,這種觀智稱爲名色識別智,或者稱爲名色差別智。由于他見到了只是究竟名色法而已,他不會再執著于有人、有我、有衆生、有男人、有女人,他已經暫時的鎮伏了邪見,所以稱爲見清淨。惟有在見清淨的基礎上,才培育度疑清淨。或者說在名色識別智的基礎上才培養緣攝受智。
如果用另外一種說法來說,惟有他見到了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才開始去查找名色法的因。要修行緣起的禅修者,他在還沒有修習緣起之前,他先再透徹地觀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觀照內在、觀照外在。那個時候,他已經不再見到有人,有男人、有女人,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這個時候,他就應該嘗試去查找它們的因,因爲佛陀的教法是有因的。有因有緣,才有這個世間,才有生命的。佛陀的教法不是無因論,不是斷滅見。應當如何去了知生命之因呢?了知這一堆果報的因,這果報名色法的因呢?我們可以透過佛陀所教導的緣起法則來查找,來辨識。
對于一個已經修到了名色識別智的禅修者,當他已經透徹地去辨識了六門的色法和六門的名法之後,業處導師將會指示他:“你嘗試去造一種善業,你造一種善業的時候,你先去發願。”
我們就舉這個人爲例子來說明。于是,這個禅修者他就到佛像面前,由于他的業處導師教他:“你先去發個願,然後你再造善業。”于是他心中就發了個願:“願我來生能夠投生爲天人。”業處導師同時再教導他:“你在發願的時候,同時你再觀你發願的時候的名色法。”他去辨識他的身體的六門的色法,然後再觀他的名法。他發願的時候,他生起的名法是屬于哪一種名法呢?當他發願的時候,如果他執著于還是有天人,這個是屬于貪的,悅俱的貪。由于他喜歡天人的生命,而他貪著于天人的生命,這個時候他生起的是悅俱的貪的心路過程。而這個時候往往他沒有邪見相應,所以他只是屬于悅俱的邪見不相應的有行心,有可能就是由于他的業處導師叫他去發願,這個時候他生起的可能是這種心。但又因爲他已經鎮伏了邪見,所以在那個階段一般邪見不會生起,他看到的只有19個名法。
例如:他看到的是有悅俱的,還有貪的,因爲他貪著天人的生命。之後,當他發了願之後,他再去做布施,例如:他拿袈裟去供僧團。然後,由于之前業處導師又再教他:“這個時候,你去觀你的名法,看你在做布施,做供養袈裟的時候,你生起的是什麼心?”于是他辨識到他在供袈裟的時候,生起的是悅俱智相應的心。
由于悅俱智相應的心這是屬于一種很殊勝的叁因善心,他看到的是34個名法。于是他知道當時他在做布施的時候,生起的是什麼心。他發願的時候生起的是什麼心,他布施的時候生起的是什麼心,由于之前他已經能夠辨識名色法,這個時候他很清楚。
當他做完了布施之後,他也感到很高興。然後,他就離開了布施的地方,慢慢地走到他禅坐的地方。當他在走到禅坐的地方的時候,他也是一直的在辨識他的身體的色法、名法,色法、名法,不斷的辨識色法、名法。然後等他去到了他禅坐的地方,他坐下去,他還不斷地再繼續在修行名色法。
等他坐下去之後,他就先入定。例如:他如果是取白遍的話,他先取白色的遍相,依次的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從第四禅出定的時候,由于他白遍的禅那心是很明亮、很晃耀、很潔白而不動的,這個時候,他再取這種很明亮的禅那之光,他再辨識一遍到兩遍內在、外在的色法和名法。
之後,他決意讓他的心往之前推。于是他再借助這種禅那之光,去看他剛剛坐下去的時候那一堆的名色法。當他可以成功的辨識到他剛剛坐下去准備禅坐的時候那一堆名色法之後,這證明他已經有能力把他的心往前推了。然後再逆觀,不斷地逆觀,觀到他在前往去禅堂禅坐的路上,那一堆名色法,他用逆觀的方式,不斷的辨識名法、色法、名法、色法。
然後,再去辨識到他在做布施的時候,那一堆名色法。由于那個時候他也見到了在做布施的時候,他生起的是屬于悅俱智相應的心。然後他再觀名法、色法。
再觀他之前在發願的時候,生起的是屬于悅俱的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他能夠這樣。然後再不斷的往前推,推到他在那天上午他吃飯的,然後再辨識到他起床,然後再一直往前追,追到昨天他要睡覺,然後昨天下午禅修,昨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昨天上午禅修的時候,昨天起床的時候。然後慢慢地,就是用名法、色法,名法、色法,名法、色法的這種關系往前推,一天,兩天,叁天,四天;然後一個月前,兩個月前,叁個月前,四個月前;一年前,兩年前,叁年前,四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叁十年前。他就用這種逆推的方法,不斷地去辨識名法、色法,名法、色法。這個時候他見到的只是名色法而已,見到的是究竟名色法。
然後一直到他見到他在小的時候,再把他的觀智導向他進入母胎的時候,一直到他今生最初的那一個刹那。那一個刹那、今生最初的刹那,在名法上叫做結生心。在色法上叫做kalala 咖羅蘭,kalala,這個是一個人生命最初的那一個刹那。
他再辨識他今生在投生的那一刹那,他的色法kalala,有30種色法,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和心所依處十法聚。他再辨識裏面的究竟色法,而不只是看到色聚而已。他看到今生在結生的時候,由于他還沒能力找到前世是什麼樣的業使他今生投生爲人,所以,他那個時候他還沒能力看他的有分心和結生心。當他可以找到今生第一個心識刹那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就准備把他的智往前世沖。
有些禅修者在這個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那就是由于他定力的關系,他有時候沒辦法觀到過去世。但如果一個人他的定力很強的話,他將能夠輕而易舉,甚至在一坐當中就能夠見到前世。而有些禅修者,例如:在緬甸有位長老,他觀了一年多,就是他修到了名色識別智,但是他就是沒辦法沖破過去世,他一看到東西就看不清楚,沒辦法過去。當時我經常問他說:“ Bhante,您現在看到了過去世麼?”他說:“不行。”“爲什麼?”“我的定力不夠。”由于他的定力不夠,他沒辦法沖破前世。
但是,往往很多的禅修者可以在一坐當中就看到過去世。當他看到過去世的時候,不同的禅修者看到的影像也不同。有些禅修者可能看到前世是一個老人躺在那裏。那個時候,可能他看到的是他前世在臨終的時候的影像。往往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影像,看到的是前世的影像。爲什麼有這些影像呢?爲什麼?因爲他看到的就是他前世臨死速行的影像。
臨死速行的所緣是什麼?要麼是業,要麼是業相,要麼是趣相。所以一個禅修者在把他的心導向過去世的時候,往往他看到的影像,就是他在前一世即將成熟的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
例如:這一個人在辨識到過去世的時候,他于是看到了一個人在拿花去供佛這樣的像,或者他看到的只是一朵蓮花。如果他只是持續的看到這蓮花,這蓮花只是一個影像,他並不能夠由這朵蓮花看到什麼東西。這個時候,由于他已經能夠辨識究竟名法和色法,因此,他應該再把他的觀智,往這堆影像的、那一個所謂的人的有分裏面去看,把它投進去看。
投進去看然後他再查,當這一個蓮花的影像呈現的時候,他當時臨死速行的心路過程生起的是哪一種心。如果還是不行的話,那麼他可以再根據這堆影像再去追查。由于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必定是他過去曾經造作的一種業,是不是?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業和他在造作的時候的業,是有聯系的。
因爲如果一個人,在他以前過去造業的時候,例如:他是以蓮花來去供佛,他生起的心是悅俱智相應的心,他取的影像看到的是蓮花、供佛。如果是這種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的話,他的臨死速行心也必定是悅俱智相應的心。而他所看到的影像也是以蓮花供佛的影像。正是因爲在臨死速行的時候,即將成熟的業和他造業的時候的心是有聯系的,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這種關系,而去追查到他在前世造了什麼樣的業。
例如:他是以供佛或者以供僧的業,然後當時他的那一堆名色法是什麼樣的名色法。他可以透過去辨識名法,去知道他在造業的時候生起的是什麼心。他可以透過辨識色法而知道他過去是男人還是女人。一旦他看到過去世,有時候並不能夠看到他過去世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因爲他看到的只是一堆色法。但是他可以透過在他的前世那一堆名色法裏面,如果能夠找到男性根,那證明這一堆名色法前世是什麼?是男人。如果找不到男性根,只找到女性根證明她是一個女人。
而如果他發現到在前一世當中,他幾乎生起都是很快樂很殊勝的心,很明亮的。他一看到當時的色法是很明亮,這個有可能是什麼人?是天人。如果看到的又有苦又有樂又有憂,而他的那一堆色法又不是很殊勝,這個是什麼?這很可能是人。因爲一旦他把他的心放在過去的時候,他在查他過去的名法,如果是天人的話,幾乎是很快樂的,很少有那種憂、恐懼。而對于人來說,你會發現到有時候是憂,而且憂的多,苦的多,偶爾會有一些快樂。
如果有時候一個人如果把他的觀智投向過去世,看到的色法都是很低劣,而且能夠發現到都是痛苦、憂愁會居多,這可能是惡趣的衆生。有時候他會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或者一些很沈重的、很低劣的色法,這個很可能就是屬于惡趣的衆生了。
他可以透過這麼樣,透過他見到了過去的究竟色法來分析他過去到底是屬于哪一趣的衆生。而在以後再去分析,他到底過去造了什麼樣的業使他今生投生爲人。當他在見到過去所造了業的時候,他應該去分析造業的心。因爲能夠使他投生爲人,所以過去必然是屬于善心。那是哪一類的善心呢?是悅俱的心還是舍俱的心,是智相應的心還是智不相應的心,在那個時候他可以辨識。
最後,他再辨識能夠使他投生爲人,很可能是他過去曾經造了某一些和他的願有關的。于是他再去查,是不是他在過去生曾經貪著于人的生命,例如:他很喜歡人的生活,很喜歡人的這種生活狀態,或者這種生命狀態。或者如果他投生爲天人的話,他再去查找是不是他的心傾向于過天人的生活等等。
如果他是動物的話,他會發現到之所以投生爲動物,必定是不善業。而不善業往往都是夾雜著貪嗔癡的,這些貪嗔癡圍繞著他,使他造了不善業。他的不善業成熟而使他墮落到惡趣。
所以,有時有些投生爲惡趣的說:“我並不會貪著我變成一頭豬,爲什麼我會變成一頭豬?”因爲你在造不善業的時候,你生起的就是貪嗔癡的心,所以自然而然,這些煩惱促使你造業,然後你投生爲惡趣。
他透過這樣的關系,透過今生的果報再去查找因,而查找因就是透過業果的關系。這個我們在之後講緣起的時候還會再講。在緣起當中,在《無礙解道》中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這就是我們如何去追查前一世所造的煩惱和業而導致今生帶來果報。它是我們的修行的原則。
《阿毗達摩 第四十四講 離心路過程(欲界善趣的結生及死生的過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