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终的目标,也就是他今生结生的目标;然后就生起了一个死心,这个死心属于什么心?属于业还是属于果报?属于果报。这里的死心取的目标是属于临终速行的目标,是不是?不是。一个人死心的目标和有分的目标,和他的结生的目标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讲到离心路过程只有三种心,一种是结生,一种是死心。结生和死心只发生在一个人生命的第一个刹那和最后一个刹那,而其余的,只要我们的心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它都称为有分心。有分心、死心和结生心都是一种果报心,它们取的目标是同样的目标,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同一类的心。
例如:如果我们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的无行果报心,那么我们整一辈子,我们生起的有分心都是属于这种心。而在我们的生命最后那一刹那,生起的死心还是属于这种心。所以我们不能够认为:死心和临死速行心靠的那么近,所以死心它取的目标是临死速行心的目标,不是的。因为这些还是属于生命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而死心是和这些有分有关系的,它们是属于同一类的心。
当死心灭去之后,就宣告着这个人已经生命结束了。紧接着就立刻在天界结生了。天人不用入胎的,天人往往是化生的,所以一下子他就六根俱全了。他不用像人一样必须得经过九月的怀胎,从一个kalala(一个受精卵)一直慢慢地长成一个小胚胎,然后再长成一个小胎儿,然后再长成一个小婴儿。对于天人来说,由于是化生的,由于他的业果、他的果报很强,所以一旦结生生起,他的眼、耳、鼻、舌、身就都具足了。这个天人他的结生心的影像是什么?他的所缘是什么?还是他过去所造的这种业,也就是和临死速行的影像是一样的。当结生心灭去之后,有分心生起。那在天人的有分心,他的目标是什么?仍然是这一个人他在礼佛许愿的这种影像。
我们现在已经大概的知道了一个人死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再由业果关系来讲。天人的结生心和有分心跟他过去生所造的业有没有关系?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过去所造的业,这种善的业是属于欲界的善业,成熟了使他投生为欲界的天人。所以欲界的天人是属于果报,这种果报是由他所造的欲界善业带来的。欲界的善业在什么时候成熟,才能够使他投生为天人?必须得在临终的时候成熟。所以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叫什么业?在作用上来说叫什么业?叫令生业,是不是?令这一个人投生到天界的业,所以称为令生业。正是因为这么样,有了业果的关系,我们在修习缘起的时候,或者一个人要修行宿住随念智的时候才成为可能。
在这里我们想再简单地讲一讲,一个禅修者在修到缘起的时候,如何去观他的过去世、如何去辨识他的过去世。一位想要修行缘起的禅修者必须得先有基础,他的基础就是要拥有名色识别智。因为在佛陀教导的七清净当中,辨识缘起是属于度疑清净,或者在十六种观智当中,它是属于缘摄受智。缘摄受智就是把握好业果,把握好因果关系。由于他能够辨识前一世的因,今世的果,能够辨识今世的因,来世的果,能够辨识三世的因果关系,他已经对业果法则、对因果关系、对三世轮回没有怀疑了,所以这个称为度疑清净。但是度疑清净之前,必须得要有基础,就是见清净。
什么是见清净呢?在《Abhidhammatha-Sangaha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讲到,他透过相、味、现起、足处去辨识名色法。由于他已经见到了究竟名色法,在这种基础上由于他有能力见到了究竟名色法,这种观智称为名色识别智,或者称为名色差别智。由于他见到了只是究竟名色法而已,他不会再执着于有人、有我、有众生、有男人、有女人,他已经暂时的镇伏了邪见,所以称为见清净。惟有在见清净的基础上,才培育度疑清净。或者说在名色识别智的基础上才培养缘摄受智。
如果用另外一种说法来说,惟有他见到了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才开始去查找名色法的因。要修行缘起的禅修者,他在还没有修习缘起之前,他先再透彻地观照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观照内在、观照外在。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再见到有人,有男人、有女人,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这个时候,他就应该尝试去查找它们的因,因为佛陀的教法是有因的。有因有缘,才有这个世间,才有生命的。佛陀的教法不是无因论,不是断灭见。应当如何去了知生命之因呢?了知这一堆果报的因,这果报名色法的因呢?我们可以透过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法则来查找,来辨识。
对于一个已经修到了名色识别智的禅修者,当他已经透彻地去辨识了六门的色法和六门的名法之后,业处导师将会指示他:“你尝试去造一种善业,你造一种善业的时候,你先去发愿。”
我们就举这个人为例子来说明。于是,这个禅修者他就到佛像面前,由于他的业处导师教他:“你先去发个愿,然后你再造善业。”于是他心中就发了个愿:“愿我来生能够投生为天人。”业处导师同时再教导他:“你在发愿的时候,同时你再观你发愿的时候的名色法。”他去辨识他的身体的六门的色法,然后再观他的名法。他发愿的时候,他生起的名法是属于哪一种名法呢?当他发愿的时候,如果他执著于还是有天人,这个是属于贪的,悦俱的贪。由于他喜欢天人的生命,而他贪著于天人的生命,这个时候他生起的是悦俱的贪的心路过程。而这个时候往往他没有邪见相应,所以他只是属于悦俱的邪见不相应的有行心,有可能就是由于他的业处导师叫他去发愿,这个时候他生起的可能是这种心。但又因为他已经镇伏了邪见,所以在那个阶段一般邪见不会生起,他看到的只有19个名法。
例如:他看到的是有悦俱的,还有贪的,因为他贪著天人的生命。之后,当他发了愿之后,他再去做布施,例如:他拿袈裟去供僧团。然后,由于之前业处导师又再教他:“这个时候,你去观你的名法,看你在做布施,做供养袈裟的时候,你生起的是什么心?”于是他辨识到他在供袈裟的时候,生起的是悦俱智相应的心。
由于悦俱智相应的心这是属于一种很殊胜的三因善心,他看到的是34个名法。于是他知道当时他在做布施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他发愿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他布施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由于之前他已经能够辨识名色法,这个时候他很清楚。
当他做完了布施之后,他也感到很高兴。然后,他就离开了布施的地方,慢慢地走到他禅坐的地方。当他在走到禅坐的地方的时候,他也是一直的在辨识他的身体的色法、名法,色法、名法,不断的辨识色法、名法。然后等他去到了他禅坐的地方,他坐下去,他还不断地再继续在修行名色法。
等他坐下去之后,他就先入定。例如:他如果是取白遍的话,他先取白色的遍相,依次的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的时候,由于他白遍的禅那心是很明亮、很晃耀、很洁白而不动的,这个时候,他再取这种很明亮的禅那之光,他再辨识一遍到两遍内在、外在的色法和名法。
之后,他决意让他的心往之前推。于是他再借助这种禅那之光,去看他刚刚坐下去的时候那一堆的名色法。当他可以成功的辨识到他刚刚坐下去准备禅坐的时候那一堆名色法之后,这证明他已经有能力把他的心往前推了。然后再逆观,不断地逆观,观到他在前往去禅堂禅坐的路上,那一堆名色法,他用逆观的方式,不断的辨识名法、色法、名法、色法。
然后,再去辨识到他在做布施的时候,那一堆名色法。由于那个时候他也见到了在做布施的时候,他生起的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心。然后他再观名法、色法。
再观他之前在发愿的时候,生起的是属于悦俱的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他能够这样。然后再不断的往前推,推到他在那天上午他吃饭的,然后再辨识到他起床,然后再一直往前追,追到昨天他要睡觉,然后昨天下午禅修,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昨天上午禅修的时候,昨天起床的时候。然后慢慢地,就是用名法、色法,名法、色法,名法、色法的这种关系往前推,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然后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四个月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四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他就用这种逆推的方法,不断地去辨识名法、色法,名法、色法。这个时候他见到的只是名色法而已,见到的是究竟名色法。
然后一直到他见到他在小的时候,再把他的观智导向他进入母胎的时候,一直到他今生最初的那一个刹那。那一个刹那、今生最初的刹那,在名法上叫做结生心。在色法上叫做kalala 咖罗兰,kalala,这个是一个人生命最初的那一个刹那。
他再辨识他今生在投生的那一刹那,他的色法kalala,有30种色法,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和心所依处十法聚。他再辨识里面的究竟色法,而不只是看到色聚而已。他看到今生在结生的时候,由于他还没能力找到前世是什么样的业使他今生投生为人,所以,他那个时候他还没能力看他的有分心和结生心。当他可以找到今生第一个心识刹那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准备把他的智往前世冲。
有些禅修者在这个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那就是由于他定力的关系,他有时候没办法观到过去世。但如果一个人他的定力很强的话,他将能够轻而易举,甚至在一坐当中就能够见到前世。而有些禅修者,例如:在缅甸有位长老,他观了一年多,就是他修到了名色识别智,但是他就是没办法冲破过去世,他一看到东西就看不清楚,没办法过去。当时我经常问他说:“ Bhante,您现在看到了过去世么?”他说:“不行。”“为什么?”“我的定力不够。”由于他的定力不够,他没办法冲破前世。
但是,往往很多的禅修者可以在一坐当中就看到过去世。当他看到过去世的时候,不同的禅修者看到的影像也不同。有些禅修者可能看到前世是一个老人躺在那里。那个时候,可能他看到的是他前世在临终的时候的影像。往往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影像,看到的是前世的影像。为什么有这些影像呢?为什么?因为他看到的就是他前世临死速行的影像。
临死速行的所缘是什么?要么是业,要么是业相,要么是趣相。所以一个禅修者在把他的心导向过去世的时候,往往他看到的影像,就是他在前一世即将成熟的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
例如:这一个人在辨识到过去世的时候,他于是看到了一个人在拿花去供佛这样的像,或者他看到的只是一朵莲花。如果他只是持续的看到这莲花,这莲花只是一个影像,他并不能够由这朵莲花看到什么东西。这个时候,由于他已经能够辨识究竟名法和色法,因此,他应该再把他的观智,往这堆影像的、那一个所谓的人的有分里面去看,把它投进去看。
投进去看然后他再查,当这一个莲花的影像呈现的时候,他当时临死速行的心路过程生起的是哪一种心。如果还是不行的话,那么他可以再根据这堆影像再去追查。由于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必定是他过去曾经造作的一种业,是不是?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业和他在造作的时候的业,是有联系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在他以前过去造业的时候,例如:他是以莲花来去供佛,他生起的心是悦俱智相应的心,他取的影像看到的是莲花、供佛。如果是这种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他的临死速行心也必定是悦俱智相应的心。而他所看到的影像也是以莲花供佛的影像。正是因为在临死速行的时候,即将成熟的业和他造业的时候的心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关系,而去追查到他在前世造了什么样的业。
例如:他是以供佛或者以供僧的业,然后当时他的那一堆名色法是什么样的名色法。他可以透过去辨识名法,去知道他在造业的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他可以透过辨识色法而知道他过去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他看到过去世,有时候并不能够看到他过去世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一堆色法。但是他可以透过在他的前世那一堆名色法里面,如果能够找到男性根,那证明这一堆名色法前世是什么?是男人。如果找不到男性根,只找到女性根证明她是一个女人。
而如果他发现到在前一世当中,他几乎生起都是很快乐很殊胜的心,很明亮的。他一看到当时的色法是很明亮,这个有可能是什么人?是天人。如果看到的又有苦又有乐又有忧,而他的那一堆色法又不是很殊胜,这个是什么?这很可能是人。因为一旦他把他的心放在过去的时候,他在查他过去的名法,如果是天人的话,几乎是很快乐的,很少有那种忧、恐惧。而对于人来说,你会发现到有时候是忧,而且忧的多,苦的多,偶尔会有一些快乐。
如果有时候一个人如果把他的观智投向过去世,看到的色法都是很低劣,而且能够发现到都是痛苦、忧愁会居多,这可能是恶趣的众生。有时候他会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或者一些很沉重的、很低劣的色法,这个很可能就是属于恶趣的众生了。
他可以透过这么样,透过他见到了过去的究竟色法来分析他过去到底是属于哪一趣的众生。而在以后再去分析,他到底过去造了什么样的业使他今生投生为人。当他在见到过去所造了业的时候,他应该去分析造业的心。因为能够使他投生为人,所以过去必然是属于善心。那是哪一类的善心呢?是悦俱的心还是舍俱的心,是智相应的心还是智不相应的心,在那个时候他可以辨识。
最后,他再辨识能够使他投生为人,很可能是他过去曾经造了某一些和他的愿有关的。于是他再去查,是不是他在过去生曾经贪著于人的生命,例如:他很喜欢人的生活,很喜欢人的这种生活状态,或者这种生命状态。或者如果他投生为天人的话,他再去查找是不是他的心倾向于过天人的生活等等。
如果他是动物的话,他会发现到之所以投生为动物,必定是不善业。而不善业往往都是夹杂着贪嗔痴的,这些贪嗔痴围绕着他,使他造了不善业。他的不善业成熟而使他堕落到恶趣。
所以,有时有些投生为恶趣的说:“我并不会贪著我变成一头猪,为什么我会变成一头猪?”因为你在造不善业的时候,你生起的就是贪嗔痴的心,所以自然而然,这些烦恼促使你造业,然后你投生为恶趣。
他透过这样的关系,透过今生的果报再去查找因,而查找因就是透过业果的关系。这个我们在之后讲缘起的时候还会再讲。在缘起当中,在《无碍解道》中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这就是我们如何去追查前一世所造的烦恼和业而导致今生带来果报。它是我们的修行的原则。
《阿毗达摩 第四十四讲 离心路过程(欲界善趣的结生及死生的过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