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投生为鬼类。
如果有时候看到一些动物的影像,或者看到一些田野等等,这有可能是使一个人投生为畜生。而如果一个人看到了一些,例如:民间有传说看到牛头、马脸,这些是哪里的?是地狱的。有的人会看到地狱的火,或者看到好像河水在开、烧开了在滚,或者他又听到了一些很凄厉的叫声,看到一些很恐怖的影像,这个是哪里?投生到哪里的相?这是投生到地狱的相。
由于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他看到的影像很可能是他下一生准备投生的地方,他将要投生的趣处,他在今生临终之前,它以某一种影像的方式出现,出现他以后投生的趣处,这称为趣相。
每个人在临终的时候,都有可能体验到这三种相的其中一种、或者两种、或者三种都有可能。而且即使一个人在昏迷的状态下,只要他是临终的时候,他的意门还是可以体验到,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在熟睡、在沉睡,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在做梦,是不是?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应,只是他还是会在做梦,做梦还是属于意门心路过程。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是处于昏迷状态,那个时候他有可能是处于有分,但也有可能还有很轻微的意识。只要他在临终的时候,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仍然会取某一样的影像,而这种影像就和他成熟的业,或者和他投生到下一生的趣处有关。
这些是有情在临终的时候,他将能够体验到的相。而这些影像无论它是属于业,或者业相、或者趣相,都可以被六门所认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所认知。如果是以意门或者被眼门所认知的话,通常它都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像,就是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呈现出这些影像,使我们在辨识、在观照过去世成为可能。至于如何依照这些影像来辨识过去世,我们等会在讲到死生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再讲一下。
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当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他的心是怎么样发生的呢?当一个众生在生命期间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个心路过程称为临死速行的心路过程。有情在临终之时,在心路过程的末端或者有分尽时,死亡心将会生起,代表这一个众生的一生终结。例如:这个是有分(有分流),有分流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有分流中断了之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接着生起了五个速行。
为什么只有五个速行呢?由于一个众生或者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那一刻,他的心已经很弱了,很微弱了,所以只有五个速行,不像平时一样,一般都是七个速行,这个时候只有五个速行。当五个速行灭去之后,就有可能是落入有分。在有分之末端,一个死亡心生起,这个死亡心一生起就宣告着这个人已经死亡了,这个生命走到了尽头了。在死心灭去之后,没有间断地生起了一个结生心,标志着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
所以在一个众生,死和生之间是没有间断的。紧接着生起的结生心由于它把两世(就是结生心是今生的第一个心,而前一世的死心是在前一世的最后一个心)能够把它连接起来,所以称为结生pa
isandhi。pa
i就是反向、逆向,sandhi就是连接,由于这样使生命之流不会中断。
在这里上座部佛教并不承认有中有,不承认有中阴身,中阴身的梵文叫做antaràbhava,antarà就是中间、间断的,bhava是生命,所以称为中有。中有的意思就是“间隔了的生命”或者“中间的生命”。
在北传佛教有一部叫做《异部宗轮论》,那部《异部宗轮论》里面讲到了,在佛灭三百多年分出去的说一切有部,他们那个时候开始就相信有中阴身,就是有“中有”。于是,可以说中阴身的概念是由说一切有部这些北印度的一些部派佛教所传来的。
而在部派佛教期间,还有很多其他的部派,例如:大众部、说出世部、鸡胤部这些,他们都不承认有中阴身。而且如果是从缘起的法则上来说,也很难成立有中阴身。因为,生命流是不会有中断的,不可能在死了之后,业还不会成熟,然后才会有中阴的出现。因此,在上座部佛教是不承认有中阴身的。也就是说依照缘起的法则,中阴、中有是不能够成立的。而之所以有中阴身的起源,很可能是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就是小乘的说一切有部部派他们那边传来的。
而即使是对于中阴身来说,说一切有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例如:在《阿毗达摩·大毗婆沙》或者在《俱舍论》里面也讲到,当时的毗婆沙师他们对于中阴的看法也不同。有的认为只有七天,有的认为七七四十九天,有的认为说不定,有的认为一个刹那,有的认为可以无限长。所以即使对于中阴来说,说一切有部也是很有争议的。
对于临死的速行心路过程,一个人只要死心还没有生起,那么就证明他的生命还没有终结。但一旦一个人的死心生起了,就宣告着他的生命的终结,紧接着另外一个生命就开始了。
对于临死速行心路过程来说,通常是意门心路过程,但也有可能是五门心路过程。
对于意门心路过程来说,它们可以取任何的所缘。它可以取的是过去的所缘,也可以取现在的所缘,也可以取未来的所缘。对于过去的所缘,例如: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他想起了他过去所造的业,这个是属于过去的所缘。如果他正在看自己所布施的花,或者他看到了是趣相,这个是现在所缘。
对于五门心路过程来说,一般也是以现在所缘而呈现的。
对于在死亡心之前,死亡心之前通常是有分心,但是也有可能是速行心或者彼所缘。
当一个心路过程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五个临死速行。这五个临死速行所取的目标,就是业,或者业相、或者是趣相。当临死速行灭去的时候,有可能生起的是两个彼所缘。也有可能速行灭去之后直接生起死心。但也有可能是有分心,然后就生起了死心,宣告着这个人的生命终结了。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结生心,宣告着一个人新的生命又开始了,又开始了新的一个生死的历程了。
对于死心和结生心的生起,它往往也是以离心路过程的方式来表现的。当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体验到一些景象,和他下一生投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在这里再研究一下。
这里我们以一个人造作了欲界的善业而使他投生到天界,成为欲界的天人为例子来说一下,临死速行心路过程是怎么样运作的。
如果一个人、一个男人,他造了礼敬佛陀、又供佛,或者说他布施的善业,由于这种善业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天界,成为欲界天人。这种因果关系我们来讲一讲。他造的业是属于欲界的善业,而使他投生带来的果报是属于欲善趣的果报。
例如:这一个众生今生他是人,又假如在今生他的有分的所缘是莲花,莲花是什么相?莲花是业相。也就是说这一个众生今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是由于他过去生曾经造了善业成熟的关系。他过去所造的善业成熟使他投生为人,那么这种善业很可能他造的,例如:是布施的善业。假如:他在过去生曾经拿莲花去供佛像,由于这种拿莲花供佛像的善业成熟使他投生为人,所以他今生是人。
由于他在前世临死的时候,看到的景象是莲花,所以今生他的有分的所缘(有分的目标)是莲花。而如果这一个人他希望来生投生为天人,当他执著于有天人,这个是无明,而他希望能够投生为天人,于是他执著于天人的生命,这是爱、这是渴爱ta
hà,他取著于、他执著于天人的生命,或者执著于天界的生活,这个是取upàdàna,就是执著、执取。
由于他希望来生能够投生为天人,于是他在发了“想要投生为天人”的愿之后,他去造了善业。他在造善业的这种行为,例如:他去礼佛并且做了布施,这种行为称为行sa
khàrà,这是属于一种福行。而他造的善业是布施的善业,礼佛的善业,这是属于他的业。于是有了烦恼,有了无明、爱、取,又有了业,这种业一旦造下了,在他临终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成熟。
如果他所造的这种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他在临终的时候就能够体验到犹如他重新在造作这种业一般,他看到的是他自己又重新在礼佛而且做布施,这个是什么?这个是业。因为这个人在生前他曾经礼佛并且做布施,而这种业正好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所以他的临死速行取的就是这种业。也就是说这种业已经成熟了,呈现在他的意门里面,就表现为他犹如看到自己重新在造业一般。
等他的临终速行结束之后,死心一生起就宣告着他生命已经结束,下一生他就投生为天人。由于这一位天人他的临死速行的目标,是什么?是什么?临死速行取的所缘是什么?是业。所以在这个天人的结生心还有有分心的所缘是什么?也是礼佛,是不是?也是业。
所以,这就是一个人如果他希望能够投生到天界,他的烦恼、他的业和他之后所投生的果报有关系。而我们知道了这种关系之后,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在他的临死速行和他的死生之间的连接,它的运作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人已经到了垂危了,到了他的寿命已经将要终尽了,在他的临死速行心路过程还没有生起之前,还是有分、有分流。有分流取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莲花,就是他前一世临终的时候所看到的、所体验到的目标。之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这个意门转向,转向于即将成熟的业,这种业被他体验为就犹如重新在造作一样、犹如他重新跪在佛像的面前许愿,然后再去布施一样。
等这一个意门转向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五个速行。在他的生命期间,一般速行心是负责造业的。但是在临终的时候,这速行心由于它是生命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所以它造业的力量很弱,它只是成为即将要成熟的业带来下一生的管道而已。所以这五个速行所看到的、所体验到的目标,仍然是这个人在造业。所以这个时候,被这一个临终的人体验,就是他感觉自己仍然在礼佛和在做布施。
当速行心灭去之后,有分继续生起。这个时候有分仍然是他前一世临…
《阿毗达摩 第四十四讲 离心路过程(欲界善趣的结生及死生的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