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投生爲鬼類。
如果有時候看到一些動物的影像,或者看到一些田野等等,這有可能是使一個人投生爲畜生。而如果一個人看到了一些,例如:民間有傳說看到牛頭、馬臉,這些是哪裏的?是地獄的。有的人會看到地獄的火,或者看到好像河水在開、燒開了在滾,或者他又聽到了一些很淒厲的叫聲,看到一些很恐怖的影像,這個是哪裏?投生到哪裏的相?這是投生到地獄的相。
由于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他看到的影像很可能是他下一生准備投生的地方,他將要投生的趣處,他在今生臨終之前,它以某一種影像的方式出現,出現他以後投生的趣處,這稱爲趣相。
每個人在臨終的時候,都有可能體驗到這叁種相的其中一種、或者兩種、或者叁種都有可能。而且即使一個人在昏迷的狀態下,只要他是臨終的時候,他的意門還是可以體驗到,就好像我們看到一個人在熟睡、在沈睡,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他是在做夢,是不是?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反應,只是他還是會在做夢,做夢還是屬于意門心路過程。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是處于昏迷狀態,那個時候他有可能是處于有分,但也有可能還有很輕微的意識。只要他在臨終的時候,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仍然會取某一樣的影像,而這種影像就和他成熟的業,或者和他投生到下一生的趣處有關。
這些是有情在臨終的時候,他將能夠體驗到的相。而這些影像無論它是屬于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都可以被六門所認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門所認知。如果是以意門或者被眼門所認知的話,通常它都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正是因爲有了這些影像,就是在臨終的時候能夠呈現出這些影像,使我們在辨識、在觀照過去世成爲可能。至于如何依照這些影像來辨識過去世,我們等會在講到死生的過程的時候,我們再講一下。
我們現在再來看一看,當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他的心是怎麼樣發生的呢?當一個衆生在生命期間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個心路過程稱爲臨死速行的心路過程。有情在臨終之時,在心路過程的末端或者有分盡時,死亡心將會生起,代表這一個衆生的一生終結。例如:這個是有分(有分流),有分流不斷地生滅,不斷地生滅。有分流中斷了之後,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接著生起了五個速行。
爲什麼只有五個速行呢?由于一個衆生或者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那一刻,他的心已經很弱了,很微弱了,所以只有五個速行,不像平時一樣,一般都是七個速行,這個時候只有五個速行。當五個速行滅去之後,就有可能是落入有分。在有分之末端,一個死亡心生起,這個死亡心一生起就宣告著這個人已經死亡了,這個生命走到了盡頭了。在死心滅去之後,沒有間斷地生起了一個結生心,標志著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
所以在一個衆生,死和生之間是沒有間斷的。緊接著生起的結生心由于它把兩世(就是結生心是今生的第一個心,而前一世的死心是在前一世的最後一個心)能夠把它連接起來,所以稱爲結生pa
isandhi。pa
i就是反向、逆向,sandhi就是連接,由于這樣使生命之流不會中斷。
在這裏上座部佛教並不承認有中有,不承認有中陰身,中陰身的梵文叫做antaràbhava,antarà就是中間、間斷的,bhava是生命,所以稱爲中有。中有的意思就是“間隔了的生命”或者“中間的生命”。
在北傳佛教有一部叫做《異部宗輪論》,那部《異部宗輪論》裏面講到了,在佛滅叁百多年分出去的說一切有部,他們那個時候開始就相信有中陰身,就是有“中有”。于是,可以說中陰身的概念是由說一切有部這些北印度的一些部派佛教所傳來的。
而在部派佛教期間,還有很多其他的部派,例如:大衆部、說出世部、雞胤部這些,他們都不承認有中陰身。而且如果是從緣起的法則上來說,也很難成立有中陰身。因爲,生命流是不會有中斷的,不可能在死了之後,業還不會成熟,然後才會有中陰的出現。因此,在上座部佛教是不承認有中陰身的。也就是說依照緣起的法則,中陰、中有是不能夠成立的。而之所以有中陰身的起源,很可能是北印度的說一切有部,就是小乘的說一切有部部派他們那邊傳來的。
而即使是對于中陰身來說,說一切有部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例如:在《阿毗達摩·大毗婆沙》或者在《俱舍論》裏面也講到,當時的毗婆沙師他們對于中陰的看法也不同。有的認爲只有七天,有的認爲七七四十九天,有的認爲說不定,有的認爲一個刹那,有的認爲可以無限長。所以即使對于中陰來說,說一切有部也是很有爭議的。
對于臨死的速行心路過程,一個人只要死心還沒有生起,那麼就證明他的生命還沒有終結。但一旦一個人的死心生起了,就宣告著他的生命的終結,緊接著另外一個生命就開始了。
對于臨死速行心路過程來說,通常是意門心路過程,但也有可能是五門心路過程。
對于意門心路過程來說,它們可以取任何的所緣。它可以取的是過去的所緣,也可以取現在的所緣,也可以取未來的所緣。對于過去的所緣,例如:有些人在臨終的時候,他想起了他過去所造的業,這個是屬于過去的所緣。如果他正在看自己所布施的花,或者他看到了是趣相,這個是現在所緣。
對于五門心路過程來說,一般也是以現在所緣而呈現的。
對于在死亡心之前,死亡心之前通常是有分心,但是也有可能是速行心或者彼所緣。
當一個心路過程滅去之後,就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五個臨死速行。這五個臨死速行所取的目標,就是業,或者業相、或者是趣相。當臨死速行滅去的時候,有可能生起的是兩個彼所緣。也有可能速行滅去之後直接生起死心。但也有可能是有分心,然後就生起了死心,宣告著這個人的生命終結了。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結生心,宣告著一個人新的生命又開始了,又開始了新的一個生死的曆程了。
對于死心和結生心的生起,它往往也是以離心路過程的方式來表現的。當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體驗到一些景象,和他下一生投生有什麼關系呢?我們現在在這裏再研究一下。
這裏我們以一個人造作了欲界的善業而使他投生到天界,成爲欲界的天人爲例子來說一下,臨死速行心路過程是怎麼樣運作的。
如果一個人、一個男人,他造了禮敬佛陀、又供佛,或者說他布施的善業,由于這種善業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天界,成爲欲界天人。這種因果關系我們來講一講。他造的業是屬于欲界的善業,而使他投生帶來的果報是屬于欲善趣的果報。
例如:這一個衆生今生他是人,又假如在今生他的有分的所緣是蓮花,蓮花是什麼相?蓮花是業相。也就是說這一個衆生今生之所以能夠成爲人,是由于他過去生曾經造了善業成熟的關系。他過去所造的善業成熟使他投生爲人,那麼這種善業很可能他造的,例如:是布施的善業。假如:他在過去生曾經拿蓮花去供佛像,由于這種拿蓮花供佛像的善業成熟使他投生爲人,所以他今生是人。
由于他在前世臨死的時候,看到的景象是蓮花,所以今生他的有分的所緣(有分的目標)是蓮花。而如果這一個人他希望來生投生爲天人,當他執著于有天人,這個是無明,而他希望能夠投生爲天人,于是他執著于天人的生命,這是愛、這是渴愛ta
hà,他取著于、他執著于天人的生命,或者執著于天界的生活,這個是取upàdàna,就是執著、執取。
由于他希望來生能夠投生爲天人,于是他在發了“想要投生爲天人”的願之後,他去造了善業。他在造善業的這種行爲,例如:他去禮佛並且做了布施,這種行爲稱爲行sa
khàrà,這是屬于一種福行。而他造的善業是布施的善業,禮佛的善業,這是屬于他的業。于是有了煩惱,有了無明、愛、取,又有了業,這種業一旦造下了,在他臨終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成熟。
如果他所造的這種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他在臨終的時候就能夠體驗到猶如他重新在造作這種業一般,他看到的是他自己又重新在禮佛而且做布施,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業。因爲這個人在生前他曾經禮佛並且做布施,而這種業正好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所以他的臨死速行取的就是這種業。也就是說這種業已經成熟了,呈現在他的意門裏面,就表現爲他猶如看到自己重新在造業一般。
等他的臨終速行結束之後,死心一生起就宣告著他生命已經結束,下一生他就投生爲天人。由于這一位天人他的臨死速行的目標,是什麼?是什麼?臨死速行取的所緣是什麼?是業。所以在這個天人的結生心還有有分心的所緣是什麼?也是禮佛,是不是?也是業。
所以,這就是一個人如果他希望能夠投生到天界,他的煩惱、他的業和他之後所投生的果報有關系。而我們知道了這種關系之後,我們現在再來看一看,在他的臨死速行和他的死生之間的連接,它的運作是怎麼樣的呢?
這個人已經到了垂危了,到了他的壽命已經將要終盡了,在他的臨死速行心路過程還沒有生起之前,還是有分、有分流。有分流取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是蓮花,就是他前一世臨終的時候所看到的、所體驗到的目標。之後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這個意門轉向,轉向于即將成熟的業,這種業被他體驗爲就猶如重新在造作一樣、猶如他重新跪在佛像的面前許願,然後再去布施一樣。
等這一個意門轉向滅去之後,就生起了五個速行。在他的生命期間,一般速行心是負責造業的。但是在臨終的時候,這速行心由于它是生命當中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所以它造業的力量很弱,它只是成爲即將要成熟的業帶來下一生的管道而已。所以這五個速行所看到的、所體驗到的目標,仍然是這個人在造業。所以這個時候,被這一個臨終的人體驗,就是他感覺自己仍然在禮佛和在做布施。
當速行心滅去之後,有分繼續生起。這個時候有分仍然是他前一世臨…
《阿毗達摩 第四十四講 離心路過程(欲界善趣的結生及死生的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