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投生的法則:昨天晚上,我們開始轉入了講離心路過程的內容,是以一個衆生死和生的這種過程來講。一個衆生在臨死的時候,他往往會體驗到一些征兆。這種征兆可分爲叁類:一類是業,一類是業相,一類是趣相。這些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的出現,往往和這個有情過去所造的某種業在臨終的時候即將成熟有關。昨天我們講到了當一個人在他所造作的欲界的善業成熟的時候,帶給他欲善趣的結生爲例子。下面,我們再繼續來講一講,如果一個人造作了不善業,這種不善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投生到惡趣的過程。
我們舉這個例子,就是今生他是一個人。而在今生他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所緣是蓮花,蓮花是屬于業相。這裏我們也是假設,因爲我們在講死生的這種過程,我們還是圍繞著兩樣來講:就是第一個是心,第二個是所緣來講。我們可以透過所緣去分析、去了解它到底是屬于哪一種業。因爲如果是蓮花的話,那麼很可能是他過去生造了善業。他以蓮花供佛,或者他以蓮花來觀想、觀無常等等。由于這種業成熟使他投生爲人。
在這個人臨死的時候,他(她)速行的所緣是殺生。殺生也就是說這個人曾經在還是健康的時候殺生。這個時候他(她)看到他(她)自己猶如正在殺生,這個是業。例如:他(她)下生要投生爲魚,這個例子來說明。
這一個人下世投生爲魚的時候,他(她)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對象,他(她)的所緣是他(她)殺魚、殺生的這種業。
我們再看一看,在心路過程上是怎麼樣發生的呢?例如:這個人在臨死的時候有分流不斷地生滅,之後等一個意門轉向心生起的時候,這個時候被他(她)體驗到的就是他(她)在殺生。然後,五個速行依次的生滅,也繼續取殺生的這種業。換而言之,爲什麼這一個臨終的人會看到這個景象呢?是由于他(她)過去所殺生的業即將要成熟了,而將會使他(她)下一生投生到惡趣。
在臨終的時候他(她)所見到的景象就是殺生的業,那個時候他(她)的心的體驗就猶如正在造作一般。因此,在這五個速行裏面,她的心是屬于哪種心?殺生是屬于哪種心?嗔根心。所以他(她)感覺到猶如他(她)正在殺一樣,所以他(她)生起的心和當時在殺生的心是同一類的心。雖然說業早已經造下了、早已經滅去了,但是由于它的性質和他(她)臨終的時候所生起的臨終速行心,是屬于同一類的心。
當這五個速行滅去之後,心流又落入了有分,有分還是繼續取蓮花爲所緣。等有分滅去之後,生起了死心,宣告著這個曾經殺生的人已經死了。死心的目標還是和這一個人結生的目標、和有分的目標一樣。也就是說,這一個殺生的人在前一世臨死的時候,他(她)臨死速行心的目標是什麼?是什麼?前一世臨死心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蓮花。等這一個人死了之後,死心滅去,緊接著就在魚卵裏面結生了。它的結生心就發生在魚卵正好受精那一刻。這一條魚的結生的目標是什麼?它的所緣是什麼?是什麼?是殺生的這種業被它作爲目標。當結生心滅去之後,生起的有分心仍然是取殺生這種業爲對象、爲目標。
在臨終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的業會産生呢?一般由于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因爲他的心所依處色是屬于業生色,這個時候他的業生色已經很衰弱了,所以那個時候被他體驗到的就是他會看到很多的影像。爲什麼有很多的影像?因爲很多的業爭著成熟。正因爲如此,所以很多那些臨死的人,有時候在臨死之前的一兩天甚至七天,他會看到很多的影像。
例如:特別是在一些醫院裏面,有些病危的病房裏面,有些臨終的人如果神智很清楚的話,有時候他會看到:“怎麼,你叫那幾個人走。”但是可能他的家屬就說:“哪裏有什麼人呐?除了我之外還有什麼人?”他就說:“不是!不是!你看他!”就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就是一個臨終的人有時候他會看到一些影像。例如:看到有個陌生人准備帶他走,這個是什麼相?啊!什麼相?趣相。也就是說他可能會墮落到鬼道。而很多的臨終的人,在臨終之前會看到已經去世了很久的親戚,這是什麼相?這也很可能是趣相。
而往往這些相,它很可能會改變。正如在瀕死經驗學裏面就講到,根據很多那些臨床上死後複活的例子來看,這些有瀕死經驗,就是複活的人,他們的描述幾乎就是在他們被醫院宣判爲死了之後,其實按照“阿毗達摩”來說,他們還沒有死,因爲一旦死心生起之後,他們就不可能再會複活的,只是說可能醫學上叫假死。這個時候他會看到很多景象,有時候他們會體驗到就是他們一生所做的一些事情,猶如放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重現,這是什麼呢?這是業。
有時候他又會看到一些景象,例如:看到一個黑洞,他掉進了一個黑洞,或者他突然見到了光明等等。這些是什麼?這些很可能是趣相。因爲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有些業會不斷地搶著成熟,或者它們在等著因緣成熟。所以給這些臨床上的病人體驗就是他會看到很多樣的東西,有時候會變。爲什麼呢?因爲那個時候他的業生色、這堆果報的業生色已經很衰弱了,于是他的心會很容易取不同的業。
而且,在一個人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力會影響他的意門心的所緣,就是我們在講到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的時候,在臨終的時候,業力就會爭著成熟,使一個人感覺到好像見到這樣,又見到了那樣。而如果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提醒他,例如:提醒他曾經造過的一些善業,或者教他修一些善法,教他修一些禅修業處,或者我們幫他做善事,然後叫他隨喜,這個時候就可以使他所見到的景象轉變。如果他憶起過去的善業的話,他將能夠投生到善趣。如果他想著他的一些善業的話,或者他對他的親戚、朋友爲他所做的善業感到歡喜的話,他也將能夠投生到善趣。爲什麼呢?因爲在臨終的時候一個人的心是很脆弱的,而且漂浮不定的。如果一個人有很好的引導的話,我們將能夠使他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天的善界。
如果一個禅修者在臨終的時候,他所造的禅那的善業成熟使他投生到梵天界又是怎麼樣的呢?今生這一個人,我們假設他是屬于已經證得了禅那的修行人。他的有分的所緣,我們假設爲蓮花,蓮花是屬于業相。而臨死速行的所緣,是他的似相。似相是屬于什麼?似相一定是業相,而且必定是概念法。如果他是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的話,在臨死的時候的所緣都是屬于似相,也就是概念法。它是屬于業相,即不是屬于業,也不屬于趣相,而是屬于業相。下一生他就投生爲梵天人。梵天人的結生、有分的所緣是什麼?就是禅相,禅相也是屬于業相。
我們再看看這一個禅修者在臨死的時候,他的禅那善業是如何成熟,如何使他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的。現在這個人在有分流的時候,仍然是取蓮花爲目標。之後等他臨終的時候,由于這個人到他臨終那一刻,他的禅那都沒有退失,這個時候即使他是處于病危的狀態,他的心力很弱,然而由于他所造的禅那的業是屬于善業,而且是屬于哪一類善業?是屬于極重的善業。因此,只要他的禅那沒退失,在他臨終的時候,禅那的似相自然會呈現在他的意門。于是,也同樣地生起了他的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個速行,這些速行其實也猶如他重新在入定一般。
之後生起了幾個有分,然後死心生起,死心生起就宣告著這個禅修者已經安詳地去世了。等有分一滅去,緊接著、無間地在他所證得的禅那相應的梵天界,一個梵天人的生命就誕生了。這個梵天人在結生的時候,他的所緣是什麼?他的目標是什麼?他的目標就是禅相,就是似相,而他的有分也是似相。這個是作爲梵天界的投生的法則。
如果是對于無色界的衆生來說,就是當一個禅修者成就了無色界定,如果在他臨終的時候,臨死速行的所緣,如果他在臨終的時候證得的是空無邊處或者是無所有處,這個時候他的所緣是屬于概念法。如果他證得的是識無邊處定或者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時候他所取到的是屬于廣大心,就是取到的是空無邊處的禅心和無所有處的禅心、取這個爲目標,然後使他投生到相應的梵天界——無色界的梵天界。對于這些,它還是屬于業相,而不是屬于趣相。
現在在有佛陀教法的時期,我們是依照佛陀的教導而修習定的,而培養定力的。而確實有一些證得了禅那的禅修者,他並不想投生到梵天界,他可不可以不投生到梵天界呢?可不可以?是可以的。他就可以透過發願:願他在來生仍然投生爲人,或者仍然投生爲天人。這樣來發願,而不一定要投生到梵天界。他可以根據佛陀教導的緣起的法則,他知道先發願,然後再造了業、再造了很強的欲界的善業;然後他透過這種行爲,使他來生投生爲人或者天人,而且他甚至還可以投生爲“下世我仍然繼續能夠證得禅那,繼續能夠遇到正法而修行”,這個還是可以的。
我們順便再講一下,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有時候一些古代的人往往會有一種不正確的觀念,認爲人死了會怎樣?人死了會變鬼。如果是我們堅信,假如:我們的父母或者有一些其他的人,他堅信人死了會變鬼,那很可能他下一生真的會投生爲鬼。因爲他們認爲“我死了之後很可能就會變鬼”,這樣的話,他可能會對鬼的生命等等,他會有一種無明和愛取。當他臨死的時候,由于這種意願或者這種邪見而使他投生爲鬼。因此,我們學了佛陀的教法,我們學了業和學了果報之後,我們不應該相信人死了一定變鬼,我們應該相信我們是隨著業而投生的。
對于色界的結生,如果是一個人投生到色界梵天界裏面去,在色界裏面他的投生法則是,例如:在《增支部》第叁集的第114經裏面和123經裏面,佛陀說到:色界的梵天人,如果他是凡夫的話,他在過完了梵天的天壽之後,命終還是會往生到地獄、畜生或者鬼。同時也提到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和無所有處的凡夫在過完天壽之後,命終還是會往生到地獄、畜生或鬼。也就是說,雖然在梵天界他的…
《阿毗達摩 第四十五講 衆生投生的法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