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五講 衆生投生的法則▪P3

  ..續本文上一頁而根據有一些西亞多,例如:雷迪西亞多,他們說:“如果是人類的話,大概有百分之二十的是叁因結生的。”當然這個只是概率,至于他爲什麼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並不太清楚,其實按照概率來說應該還沒有百分之二十。

  不過,我們知道了能夠遇到法,特別是我們大家還是遇到正法,因爲上座部佛教相信現在還是正法時期。因爲現在是正法時期,那證明正法還存在。如果我們有機會遇到正法的話,那麼我們根本沒必要去過度地自暴自棄,我們更需要的就是很好地把握。

  還有另外一點,如果我們今生真的是很倒黴、很不幸是二因結生的話,那這個也只是果報。我們更需要的是什麼?是造叁因的,而且是殊勝的叁因的善業,這個是更重要。因爲即使我們今生沒機會證得禅那,我們今生沒機會證得聖道聖果,但是我們今生持續地禅修,將會使我們的下一生投生爲叁因結生者。

  最怕就是你現在都還不確定自己是叁因或者二因結生,你就放棄,你就放逸。當你放逸的時候,你造的善心多還是不善心多?不善心多還是善心多?如果你經常造的是不善心,它有可能是你的慣行業,有可能是你的已作業——因爲你如果沒有極重業的話,也有可能它會是你的近死業。那你下一生墮落到哪裏多?墮落到哪裏去?哪個趣多?你希不希望墮落到惡趣裏面去?

  如果今生你經常地禅修、經常地持戒、經常地布施,那你所造的這些善業養成了習慣,例如:你有禅修的習慣,那這種善業將會是你的慣行業。如果你所造的這些已經很習慣的話,那麼到了你臨終的時候,你很自然而然閉上眼睛,你就會專注你的業處,是不是?例如:你今生,你經常修慈愛、培養慈愛的話,你在練習、在睡眠的時候你也散播慈愛,禅坐的時候也在散播慈愛,乃至到你在一切時只要你正念提起,你就散播慈愛。那麼在臨終的時候,你的心怎麼樣?很自然而然地也會在散播慈愛。即使你沒有達到禅那,但是散播慈愛的心就是殊勝的叁因心。

  就好像我們的菩薩在從都西答天((Tusita,古音譯兜率天)投生到人間的時候,他投生到人間是他的最後一生。我們的菩薩在從都西答天投生到人間進入Mahàmàyà(摩耶夫人)的母胎的時候,他是以什麼心進入的?他在臨死的時候,他是用什麼心的呢?知道嗎?我們可以很肯定他是欲界的叁因善心,要不然他不可能成佛。他也不可能是色界的心,因爲(如果)是色界的心,他將會投生到色界天。當時我們的菩薩在前一世臨終的時候,他對一切衆生散播慈愛,他就是以慈愛的心,但是還沒有達到禅那,以慈愛的近行定的心投生到母胎裏面去的。所以,如果我們習慣散播慈愛的話,那麼很自然而然我們下一生的結生心將會是什麼心?將會是叁因的果報心。

  而如果我們習慣于專注呼吸、專注于我們的業處,那在你生命的最後一刻自然而然你閉上眼睛,你也可以很快就專注呼吸,你可以在你專注呼吸當中安詳地去世。這個時候由于你在臨終的時候,造的是叁因的善業,或者你所造的這些叁因的善業成爲你的慣行業、或者你的近死業、或者你的已作業。那下一生你的結生心是什麼心?是叁因的善心。而且是什麼樣的心?是修行的心,是禅修的心。因爲你的有分心,就是你的下一輩子整一輩子你的果報心,都是屬于一種傾向于修行的心,那下一輩子你修行或者你證得禅那,那是小菜一碟。所以我們更需要的是現在要多點去造叁因的善心,而不要去懷疑、去追究。我現在發現有些禅修者,在聽了《阿毗達摩》之後,就開始懷疑自己了:“到底我是不是二因的?爲什麼我修行那麼難?爲什麼修行那麼多障礙?”不一定。有些人他們修了一輩子都還沒有證得禅那,但是並不是說他們沒有機會。

  例如: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一位比庫,他修了大半輩子都沒有任何的成就,但是他就是叁因者,知道是誰嗎?他就是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他並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但是卻在佛陀去世之後,入般涅槃之後才證得的。誰?不是(阿難)。阿難是在他出家之後的第一個vassa,第一個雨安居就證得初果。還有另外一位,誰知道嗎?佛陀在臨終的時候特別叮囑說,要對他進行brahmada

  óa(默擯)、梵罰的,是誰?就是Channa闡陀。因爲他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是個調皮搗蛋的人。惡口,他的嘴巴特別臭,經常喜歡罵人、喜歡指責、喜歡批評。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他一直都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但是他也修行。直到最後僧團對他完全隔絕之後,進行梵罰的時候,他才警醒自己,然後他才禅修。結果他在不久之後就證得了聖道、聖果,斷盡了一切煩惱。

  這也是一個例子,即使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有一些人修行,但是他沒有任何的成果。但是並不等于說他修行了很多年沒有任何成果,就可以說他自己是二因的,是不是?我們也是。如果我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例如:我們用了叁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付出了精進,我們仍然沒有成效,才可以說我們自己是二因結生的。如果不是的話,你怎麼可以輕易下結論呢?

  例如:在帕奧禅林有位長老,他已經奮鬥了十幾年了,最後他才證得了禅那。如果他很早自暴自棄的話,那麼連這個機會他都會失去。他锲而不舍,對于禅修有很強的信心。這樣的話慢慢的他過去所造的那些善業、他的巴拉密,也許就要通過他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夠證得。

  我們的菩薩在過去世,據說有一世,因爲我沒有直接看到聖典,我只是聽一位緬甸的尊者這樣說過。他說他前世是一個梵天人,他投生爲一個人,但是他還是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他才證得了禅那。他修行了十二年,他才證得禅那。

  所以即使一個梵天人投生爲人,如果他沒有精進,他是放逸的話,那麼仍然不可能證得禅那。更何況我們,我們前一世的來處還不清楚,有可能有些人是人、有些人是動物、有些人是豬、有些人是狗,是不是?我們都不清楚。可能有些人是鬼。但是,我們很肯定的是今生我們能夠投生爲人,那我們必然不是叁因就是二因,不是二因就是叁因。但至于如何去確定呢?惟有我們在修到緣起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確定。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可以給大家鼓舞的就是,對于二因結生者,即使他不能證得禅那,但是他可以證得欲界的近行定。即使他今生不能夠修觀直到證得聖道聖果,但是他仍然有能力修到很高的觀智,甚至極個別還有可能修到行舍智。所以對于這些二因結生者,他仍然有機會去修四界,見到究竟色法、見到究竟名法,他也有能力去修到緣起。是不是?所以不應該輕言放棄,更不應該自暴自棄。

  這個是對于欲界二因和無因結生者的投生法則。

  我們再看對于聖者的投生法則。如果一個禅修者已經證得了初果,初果就是入流聖者。那麼,他將最多只有七次投生到人、天善趣。因爲一個禅修者,如果他在禅修的時候已經證得了初果,在他證得了初道(入流道sotàpatti-magga)的時候,已經斷除了邪見、斷除了戒禁取見和斷除了疑。這叁種最粗的、最低劣的煩惱已經被斷除了,因此,他的未來的輪回不會有很強的動力。特別是他已經把有身見(sakkàya-di

  hi薩迦耶見),或者說邪見已經斷除了,所以這種可以使一個衆生、一個有情墮落到惡趣裏的元凶,它的根本已經給斷除了。因此,一個初果聖者即使在他沒證得初果之前,哪怕他造了很強的惡業,比如說他曾經殺過人,他仍然不會墮落到惡趣裏面去。除非他之前曾經造了五逆罪,造了五逆罪他就不可能證得入流,不可能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

  在《寶經Ratana Suttaü》裏面,佛陀曾經這樣說過:作爲一個入流的聖者,他絕對不會再受第八次有(他不會有第八次的生命),他只會有第七次。而且,在這第七次當中,他只會在人、天善趣裏面。這裏的天界也包括梵天界,如果他證得了色界禅那的話,他也有可能投生到色界的梵天。如果他證得了無色界的禅那的話,他也有可能投生到無色界的梵天界。

  當然,如果是一個凡夫投生到無色界梵天的,那他不可能在無色界梵天裏面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知道爲什麼嗎?因爲無色界梵天人,他們沒有眼、沒有耳,所以他們不能夠聽聞佛法,他們不能夠親近善友,不能夠聽聞佛法,所以他們不能夠在無色界梵天界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

  而假如一個初果聖者,已經擁有了聖道、聖果,他已經是初果聖者了,他投生到無色界梵天,他有沒有可能證得更高的果位?有可能。換而言之,一個初果聖者即使沒有導師,他都有可能證得更高的果位。因爲所觀照的東西還是那些名色法而已,因爲一個入流聖者已經“見道”了,已經見到了出離之道了。

  而對于二果(一來聖者sakadàgàmin),他只會來此世間一次。而且他也只會投生到人、天善趣。這裏說到的只來一次,就是他有可能再投生到人間,或者他有可能再投生到欲界天裏面去。當然如果他成就了色界的定的話,他也有可能投生到色界天。如果他成就無色界的定力的話,他也有可能投生到無色界的梵天。這裏所說到的只來此世間一次是最多。例如:一個初果聖者,他最多只是七次,這是指最多的。但是,如果一個禅修者證得了初果的話,普遍上都是他只有二次或者叁次的再生,然後他會在他的未來第叁世或者第四世,他將能夠斷盡一切的煩惱而證入般涅槃。

  對于叁果的聖者來說,叁果是不來聖者。爲什麼稱爲不來呢?因爲他們不會再投生到欲界的天裏面或者投生到欲界的人界。一個叁果聖者死了之後,他必然會投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的梵天。因爲一位叁果聖者已經完全地斷除了對欲的貪愛(我們稱爲欲欲或者稱爲欲貪)以及嗔恚,也就是說使一個衆生投生到欲界的所有的煩惱已經被斷除了,這種使一個衆生投生到欲界的業稱爲下分結。下分就是欲界的,結就是捆綁的意思,這裏是比喻煩惱有五種,即:有身見、戒禁取見、疑、欲貪和嗔恚,對于不來聖者已經斷除了,所以他們不會再投生到欲界,而只會根據他們的定力或者他們的這種投生的法則,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的梵天。

  多數的不來聖者將會投生到淨居天,而且淨居天只是叁果聖者投生的地方。在淨居天裏面只有哪些聖者呢?只有叁果聖者和阿拉漢聖者。爲什麼還有阿拉漢聖者呢?難道他會投生嗎?他們是在那裏證得的。因此,不來聖者在證悟涅槃的時候有五種方式:

  一種稱爲中般,就是antaràparinibbàna。中般就是這一類的叁果聖者在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梵天的時候,在他的生命不到中壽的時候就已經證悟般涅槃,這個稱爲中般涅槃。

  還有第二種是生般。就是這一類的叁果聖者在他過了中壽之後,他才證悟般涅槃,這稱爲生般。

  第叁種是有行般。有行般就是有一類的叁果聖者,他在投生到梵天界成爲梵天人的時候,他還必須得再精進努力,他才能夠證悟般涅槃,這個稱爲有行般。

  而有一類的叁果聖者在投生到梵天界之後,他們不用再努力都可能證悟般涅槃了,這個稱爲無行般。

  還有第五種叁果聖者,當他投生到梵天界的時候,例如:他們投生到無煩天,在無煩天過完了天壽之後,他們再投生無熱天,然後再投生到善現天、善見天,然後再投生到色究竟天,這就稱爲上流般涅槃。就是從低等的色界天一直往上流、流、流,流到最上的色界天界。

  就有如在緬甸有一種說法叫做崩行桑(相似讀音),例如:有一類的聖者,好像帝釋天王(Sakka天帝)一樣,據說他就是屬于一種很喜歡生命的人,很執著生命的人。這一類的聖者,現在他們是初果聖者,他們在欲界的天界;等他們在欲界天界壽命終了之後,他們會投生到更高的天界;然後,他們會投生到色界天;等他證得了叁果之後投生到淨居天。然後,他們在淨居天裏面一個天、一個天不斷地投生、投生、投生。投生到最後他的色究竟天的天壽已經全部過完了,就在他的色究竟天的天壽完結的同時,他進入般涅槃。這種稱爲什麼?稱爲等首的阿拉漢。就是他的生命的終結,他的死心的生起和他證得般涅槃是同時生起的,這種稱爲等首的阿拉漢。有一類的叁果聖者是這樣,但是無論如何他們不會再投生到欲界裏面去。

  對于最後一種阿拉漢聖者,他會投生到哪裏?如果他會投生,那麼佛陀會說妄語了或者阿拉漢也會說妄語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會再繼續遭受象現在這樣的未來的生命。”所以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時候,他也說了這樣一句話。那些阿拉漢聖者在證得阿拉漢果的時候,他也會發現到他的生存因素已經剿滅了,他們的煩惱已經斷盡了,所以他們不會再有任何方式、任何形式的投生。

  這樣的話,有些人,例如: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些人,有些比庫就怕了,他說:“哎呀!那如果我現在修行,我奮鬥,等我證得了漏盡,證得了阿拉漢果之後,我將會成爲沒有,將會完全地剿滅了我。那個時候我將會變成走向毀滅。”他們會生起這樣的惡見。

  但是一個聖者證悟般涅槃,他並不是等于完全走向毀滅。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就會像有些印度教,他們在詛咒佛陀一樣,他們說:佛陀是他們的叫作Krishna(克裏希那,意譯黑天)的化身。因爲Krishna看到了在有一個時期,很多的惡人他們否定吠陀經典,否定婆羅門的權威。于是Krishna就化身爲佛陀,教導那些惡人走向毀滅。他們就會認爲這麼樣。所以,這個其實是一種誤解。

  一個證悟了涅槃的人,他會知道其實涅槃不能夠說是一種生命、一種存在,但是我們也不能夠說沒有。如果涅槃可以用語言形容的話,那麼佛陀就不會有十四種無記裏面的:如來死後是有嗎?如來死後是非有(沒有)嗎?如來死後是既有又沒有嗎?如來死後是既非有又非沒有嗎?這四種方式佛陀不予回答。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你說如來(這裏如來是指聖者,一個漏盡的聖者)死了之後他到底是存在呢?還是不存在呢?這是兩種邊見。是即存在又不存在呢?這還是一種見,或者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呢?這還是墮于邊見。因爲涅槃不是一般的凡夫或者沒有體證者可以想象出來的,因此,佛陀都不予回答。

  然而正是因爲佛陀不予回答,所以留給後來的那些弟子很多的猜測,很多的想象。是不是?所以,後來那些部派佛教發展出很多,他們對涅槃都充滿了想象。

  其實,真正的涅槃的境界連佛陀都不去說。只能夠說涅槃沒有貪嗔癡,涅槃沒有任何的名色法,涅槃不能夠說是生,因爲沒有生,所以自然也沒有滅。因此阿拉漢聖者,他就不會再有作爲一種苦的這種生命、這種名色法。但至于你說不是名色法,那是什麼?連佛陀都不回答。因爲法惟有尋覓者才能夠證悟。我們今天講到投生的法則,就講到這裏。我們明天晚上將一起來學習緣起。

  

  

《阿毗達摩 第四十五講 衆生投生的法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