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爲了讓大家更明白我們付出精進的必要性,我在這裏讀出雷迪西亞多所寫的一本《覺支手冊》,關于四正勤的部分,他裏面就講到了不要認爲現在是二因結生者或者即使是二因結生者,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的修行。在這本書裏面的四正勤的一章裏面這樣講到:“只有在盡其一生如佛陀所教導那般努力精進之後還不能證得禅那、聖道聖果,才能夠說失敗的原因是當今時期的本質,或者是二因者,或者過去世沒有積累足夠的巴拉密。在這世間,有些人所付出的精進力遠遠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沒有嘗試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對治他們漫無目的四處飄蕩之心,但是卻推說不能證悟道果是因爲當今是不可能開悟的時期。也有些人說今日的男女沒有足夠使他們證悟道果的巴拉密,還有些人說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結生者。他們如此說是因爲他們不知道當今是所引導者的時期,而他們未能證悟道果是因爲缺乏了正勤——精進。若具有專精地適當注進正勤(注進精進),一千人之中有叁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獲得至上的成就。若一百人如此實行,他們之中有叁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獲得至上的成就。在此“專精”是指決意盡其一生堅持努力精進,即使在努力的當下死去亦在所不辭。
索那長老所付出的精進是在雨安居的叁個月期間持續不斷地保持正念,在那期間只采用坐以及走兩種姿勢。護眼尊者的精進與他相等。觸天長老(Phussadeva Thera)必須在付出同等的精進力二十五年之後才證悟道果。而大西瓦長老(Mahàsiva Thera)則需如此精進了叁十年。
今日極需要這一類正勤。可惜如今如此精進的人缺少教理基礎,而有教理基礎的人卻涉及了比庫義務的障礙,因爲他們住在市鎮或村子裏,需要討論佛法、講經開示以及著作佛書。他們不能長期不中斷地注入正勤。
有些人習慣地說在令他們獲得解脫世間之苦的巴拉密與時機成熟時,他們將能很容易地獲得解脫,因此他們在還未能確定精進是否能夠帶來解脫時,不能當下即精進努力。他們沒有比較:是努力精進叁十年比較苦,還是未獲得解脫期間墮入地獄十萬年比較苦?他們並不記得努力叁十年之苦根本比不上只在地獄裏叁個小時之苦。他們可能會說:“若努力了叁十年之後還是不能獲得解脫,那情況還不是一樣?”但是如果此人的巴拉密足夠成熟以獲得解脫,他將憑此精進獲得解脫;若還不夠成熟,他將在下一世獲得解脫。即使他未能在現今的佛法教化期裏獲得解脫,他一再重複地致力于培育心的業力(禅修習慣業)也是具有極大力量之業,他能以此避免往生到惡道,不斷地在善趣中輪回,直到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對于沒有注進正勤之人,即使他們的巴拉密足夠成熟至可以努力叁十年就獲得解脫,也將錯失這個解脫的機會。他們不會因爲缺少精進而有所得,有的只是損失而已。因此,讓我們都擁有慧眼,以及對此危險保持警惕!”這個就是雷迪西亞多在《覺支手冊》裏面所講的一段話。
在這裏就講到,在一千個人中如果是非常精進努力的話,將會有叁百、四百乃至五百人可以獲得至上的成就。而如果在一百人當中,將會有叁十、四十、五十人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就。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付出足夠的努力的話,我們還是至少有百分之叁十、四十或五十的人能夠獲得成就。而從在帕奧禅林的教學事實來說也是,當然緬甸人的比例會大一點。緬甸人一般在一百個人當中大概有叁、四十人有禅那的體驗。當然是在禅林裏面而不是整個緬甸人,整個緬甸人當中就極少,只是說能夠去禅修而且能夠付出足夠精進的這些人當中。而對于外國人來說,例如:華人比例就比緬甸人稍微低一點,但是也可以占百分之二十幾、叁十左右。
他們去到那裏,還不包括他們長期,他們只是透過一段時間的精進,他們能夠獲得這麼樣的成就。因此,如果他們能夠付出很長時間的精進,例如:十年、二十年、叁十年,可能這個比例會更高一點。因此,我們不要在還沒有付出精進之前就自暴自棄,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錯失很多的機會。
我們在之前已經學習了心路過程和離心路過程。今天晚上我們將進入一個新的內容是緣起pa
icca-samuppàda。在之前講到色法、心所法、心法和心路過程的時候,我們主要著重在講生命的現象。而講到業,講到死生的過程的時候,我們已經涉入了生命的起因。今天我們再更加詳細地進入什麼是造成生命、造成名色之因的這個課題,這就是緣起pa
icca-samuppàda。
對于緣起,我們作爲佛教徒每個人都知道、都會說緣起,但到底什麼是緣起呢?
對于緣起,在《清淨道論》裏面是這樣說的:
“因爲了解它能導致利益、快樂,所以值得智者們了解爲“緣”(paticca);生起時是一起、正的(完全的),而非單獨及無因所以爲“起”(samuppada)。如此,緣與起爲緣起。”
或者又可以這樣解釋:
“一起生爲“起”,衆緣的和合而非沒有緣,如此爲緣起。此因的組合作爲果的緣,故此爲彼緣。”
也就是因的組合能夠成爲果産生的種種的緣,所以這個是那一個的緣。由于緣而生起,一起地生起,衆緣的和合這稱爲緣起。
又或者:“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爲緣。”
也就是由于種種因的組合能夠帶來果,所以這些稱爲緣。
而:“一起生起故說爲起。”
緣起的原則就是:
Imasmiü sati idaü hoti,
imassuppàdà idaü uppajjati.
Imasmiü asati idaü na hoti,
Imassa nirodhà idaü nirujjhati.
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很有名的偈頌詞: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此”和“彼”就是因爲有了因,所以才會有果的存在。因爲有因的生起,才帶來了果的生起。而當因如果沒有了、不存在了,自然就沒有果的存在,而當因滅去之後,自然果就也消失了。
對于緣起來說,佛陀講緣起並不只是講這世俗上物質方面的因果關系,佛陀揭示緣起更主要的是講生命的起因。因此,在《相應部·因緣相應》裏面佛陀這樣來定義緣起:
Katamo ca, bhikkhave, pa
iccasamuppàdo
Avijjàpaccayà, bhikkhave, sa
khàrà; sa
khàrapaccayà vi¤¤à
aü; vi¤¤à
apaccayànàmar
paü; nàmar
papaccayà sa
àyatanaü; sa
àyatanapaccayà phasso; phassapaccayà vedanà; vedanàpaccayà ta
hà; ta
hàpaccayà upàdànaü; upàdànapaccayà bhavo; bhavapaccayà jàti; jàtipaccayà jaràmara
aü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à sàsambhavanti. Evametassa k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hoti. Ayaü vuccati, bhikkhave, pa
iccasamuppàdo.
這是佛陀在《因緣相應》裏面說的一段話,意思就是:
“諸比庫,什麼是緣起呢?
諸比庫,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此,這整個苦蘊生起。諸比庫,這稱爲緣起。”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爲什麼會有生命的存在,會有生命的生起呢?如果一個人在沒有接觸佛法、沒有了解佛法、沒有修行的話,往往他們會這麼思維,到底是什麼導致生命的存在、會有這樣的生命呢?而佛陀是透過緣起的法則來解釋生命的生起和存在的。
在佛陀解釋緣起的時候,有一種是順的,一種是逆的。順的就是說由于無明帶來了行、由于行帶來了識、識帶來了名色等等,如是這整個苦蘊(這一堆的名色法)、這堆稱爲苦的名色法、這個生命生起。
而還有一種逆的觀法叫做Pa
iloma,就是爲什麼會有這個生命?因爲有了生命,自然會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爲什麼會有這些?因爲有了誕生,有了出生就會有。爲什麼會有出生呢?因爲有了業有;爲什麼有業有?然後有執取等等,這個是逆推的方法。
在這裏,我們就按照佛陀所教導的順觀法anuloma,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方法來解釋生命的起因。
第一是無明avijjà。在《清淨道論》中是這樣解釋無明的:以不適當的身惡行等名爲不應有(稱爲不應有、不應得的意思)。由這些不應當有的稱爲無明。
vijjà解釋成存在,因爲有了身惡行等等的存在,而不應該有這些存在的卻擁有了,所以這個稱爲無明,這是從辭源學來解釋的。
而相反地,以身善行等名爲應當有的(應當存在的),沒有彼應有(沒有這些應該有的),所以稱爲無明。
這也是從辭源學來解釋的。所以在這裏vijjà用有、用存在來解釋。
還有vijjà是知道、支持、了解。再加a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什麼?
不知蘊、處、界、根、谛故爲無明。
也就是對于五蘊、對于十二處、對于十八界、對于二十二根、對于四聖谛不知道、不了解,稱爲無明。
或者又以:
不知以逼迫爲苦等四種義故爲無明。
也就是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滅、不知道道等等。
還有:
令有情驅馳于無始輪回的一切胎、趣、有、識住、有情居,故爲無明。
…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六講 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