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我们付出精进的必要性,我在这里读出雷迪西亚多所写的一本《觉支手册》,关于四正勤的部分,他里面就讲到了不要认为现在是二因结生者或者即使是二因结生者,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修行。在这本书里面的四正勤的一章里面这样讲到:“只有在尽其一生如佛陀所教导那般努力精进之后还不能证得禅那、圣道圣果,才能够说失败的原因是当今时期的本质,或者是二因者,或者过去世没有积累足够的巴拉密。在这世间,有些人所付出的精进力远远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尝试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对治他们漫无目的四处飘荡之心,但是却推说不能证悟道果是因为当今是不可能开悟的时期。也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没有足够使他们证悟道果的巴拉密,还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结生者。他们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今是所引导者的时期,而他们未能证悟道果是因为缺乏了正勤——精进。若具有专精地适当注进正勤(注进精进),一千人之中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若一百人如此实行,他们之中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在此“专精”是指决意尽其一生坚持努力精进,即使在努力的当下死去亦在所不辞。
索那长老所付出的精进是在雨安居的三个月期间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在那期间只采用坐以及走两种姿势。护眼尊者的精进与他相等。触天长老(Phussadeva Thera)必须在付出同等的精进力二十五年之后才证悟道果。而大西瓦长老(Mahàsiva Thera)则需如此精进了三十年。
今日极需要这一类正勤。可惜如今如此精进的人缺少教理基础,而有教理基础的人却涉及了比库义务的障碍,因为他们住在市镇或村子里,需要讨论佛法、讲经开示以及著作佛书。他们不能长期不中断地注入正勤。
有些人习惯地说在令他们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巴拉密与时机成熟时,他们将能很容易地获得解脱,因此他们在还未能确定精进是否能够带来解脱时,不能当下即精进努力。他们没有比较:是努力精进三十年比较苦,还是未获得解脱期间堕入地狱十万年比较苦?他们并不记得努力三十年之苦根本比不上只在地狱里三个小时之苦。他们可能会说:“若努力了三十年之后还是不能获得解脱,那情况还不是一样?”但是如果此人的巴拉密足够成熟以获得解脱,他将凭此精进获得解脱;若还不够成熟,他将在下一世获得解脱。即使他未能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他一再重复地致力于培育心的业力(禅修习惯业)也是具有极大力量之业,他能以此避免往生到恶道,不断地在善趣中轮回,直到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对于没有注进正勤之人,即使他们的巴拉密足够成熟至可以努力三十年就获得解脱,也将错失这个解脱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缺少精进而有所得,有的只是损失而已。因此,让我们都拥有慧眼,以及对此危险保持警惕!”这个就是雷迪西亚多在《觉支手册》里面所讲的一段话。
在这里就讲到,在一千个人中如果是非常精进努力的话,将会有三百、四百乃至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而如果在一百人当中,将会有三十、四十、五十人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的话,我们还是至少有百分之三十、四十或五十的人能够获得成就。而从在帕奥禅林的教学事实来说也是,当然缅甸人的比例会大一点。缅甸人一般在一百个人当中大概有三、四十人有禅那的体验。当然是在禅林里面而不是整个缅甸人,整个缅甸人当中就极少,只是说能够去禅修而且能够付出足够精进的这些人当中。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例如:华人比例就比缅甸人稍微低一点,但是也可以占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左右。
他们去到那里,还不包括他们长期,他们只是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他们能够获得这么样的成就。因此,如果他们能够付出很长时间的精进,例如: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可能这个比例会更高一点。因此,我们不要在还没有付出精进之前就自暴自弃,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错失很多的机会。
我们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心路过程和离心路过程。今天晚上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内容是缘起pa
icca-samuppàda。在之前讲到色法、心所法、心法和心路过程的时候,我们主要着重在讲生命的现象。而讲到业,讲到死生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已经涉入了生命的起因。今天我们再更加详细地进入什么是造成生命、造成名色之因的这个课题,这就是缘起pa
icca-samuppàda。
对于缘起,我们作为佛教徒每个人都知道、都会说缘起,但到底什么是缘起呢?
对于缘起,在《清净道论》里面是这样说的:
“因为了解它能导致利益、快乐,所以值得智者们了解为“缘”(paticca);生起时是一起、正的(完全的),而非单独及无因所以为“起”(samuppada)。如此,缘与起为缘起。”
或者又可以这样解释:
“一起生为“起”,众缘的和合而非没有缘,如此为缘起。此因的组合作为果的缘,故此为彼缘。”
也就是因的组合能够成为果产生的种种的缘,所以这个是那一个的缘。由于缘而生起,一起地生起,众缘的和合这称为缘起。
又或者:“因的组合面向(果)故说为缘。”
也就是由于种种因的组合能够带来果,所以这些称为缘。
而:“一起生起故说为起。”
缘起的原则就是:
Imasmiü sati idaü hoti,
imassuppàdà idaü uppajjati.
Imasmiü asati idaü na hoti,
Imassa nirodhà idaü nirujjhati.
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偈颂词: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和“彼”就是因为有了因,所以才会有果的存在。因为有因的生起,才带来了果的生起。而当因如果没有了、不存在了,自然就没有果的存在,而当因灭去之后,自然果就也消失了。
对于缘起来说,佛陀讲缘起并不只是讲这世俗上物质方面的因果关系,佛陀揭示缘起更主要的是讲生命的起因。因此,在《相应部·因缘相应》里面佛陀这样来定义缘起:
Katamo ca, bhikkhave, pa
iccasamuppàdo
Avijjàpaccayà, bhikkhave, sa
khàrà; sa
khàrapaccayà vi¤¤à
aü; vi¤¤à
apaccayànàmar
paü; nàmar
papaccayà sa
àyatanaü; sa
àyatanapaccayà phasso; phassapaccayà vedanà; vedanàpaccayà ta
hà; ta
hàpaccayà upàdànaü; upàdànapaccayà bhavo; bhavapaccayà jàti; jàtipaccayà jaràmara
aü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à sàsambhavanti. Evametassa k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hoti. Ayaü vuccati, bhikkhave, pa
iccasamuppàdo.
这是佛陀在《因缘相应》里面说的一段话,意思就是:
“诸比库,什么是缘起呢?
诸比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诸比库,这称为缘起。”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存在,会有生命的生起呢?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了解佛法、没有修行的话,往往他们会这么思维,到底是什么导致生命的存在、会有这样的生命呢?而佛陀是透过缘起的法则来解释生命的生起和存在的。
在佛陀解释缘起的时候,有一种是顺的,一种是逆的。顺的就是说由于无明带来了行、由于行带来了识、识带来了名色等等,如是这整个苦蕴(这一堆的名色法)、这堆称为苦的名色法、这个生命生起。
而还有一种逆的观法叫做Pa
iloma,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生命?因为有了生命,自然会有老、死、愁、悲、苦、忧、恼。为什么会有这些?因为有了诞生,有了出生就会有。为什么会有出生呢?因为有了业有;为什么有业有?然后有执取等等,这个是逆推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就按照佛陀所教导的顺观法anuloma,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起因。
第一是无明avijjà。在《清净道论》中是这样解释无明的:以不适当的身恶行等名为不应有(称为不应有、不应得的意思)。由这些不应当有的称为无明。
vijjà解释成存在,因为有了身恶行等等的存在,而不应该有这些存在的却拥有了,所以这个称为无明,这是从辞源学来解释的。
而相反地,以身善行等名为应当有的(应当存在的),没有彼应有(没有这些应该有的),所以称为无明。
这也是从辞源学来解释的。所以在这里vijjà用有、用存在来解释。
还有vijjà是知道、支持、了解。再加a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什么?
不知蕴、处、界、根、谛故为无明。
也就是对于五蕴、对于十二处、对于十八界、对于二十二根、对于四圣谛不知道、不了解,称为无明。
或者又以:
不知以逼迫为苦等四种义故为无明。
也就是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灭、不知道道等等。
还有:
令有情驱驰于无始轮回的一切胎、趣、有、识住、有情居,故为无明。
…
《阿毗达摩 第四十六讲 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