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是如理作意的話,緊跟著生起的七個速行心也必定是善心。當速行心滅去之後,會有兩個彼所緣生滅,然後又落入了有分流。
對于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由于如理作意,以下的速行可以生起,哪些速行呢?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舍俱智相應無行心、舍俱智相應有行心、舍俱智不相應無行心、舍俱智不相應有行心,這八種心都是屬于善心,而且是欲界的善心。因爲我們在這裏討論的是欲界的速行心,所以這些心能夠生起。一個人生起善心和所緣有沒有關系?沒有!沒有必然的關系。它反而和什麼有關系?和作意有關系。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例如佛陀是什麼所緣?是極可愛所緣。爲什麼佛陀是極可愛所緣呢?因爲雖然說佛陀的色身也會老、也會死掉、也會腐朽掉,但是畢竟佛陀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具足八十種隨形好。所以佛陀的色身、佛陀的身相莊嚴是一切其他的人都很難比的。除非是有一種人跟佛陀的相貌很相像,那是什麼人?轉輪聖王。爲什麼佛陀有這些相呢?因爲是由過去無量劫以來所積累的種種善業、善行巴拉密所形成的。那佛陀感得了大人相,有種種的相好莊嚴,那佛陀感得的這些是什麼?善果報。因爲是善果報,所以當我們去見到佛陀的時候,佛陀是屬于一種極可愛所緣。乃至到佛陀入滅之後,後來的弟子們爲了紀念佛陀,建立了佛塔或者豎立了佛像,雕塑、畫了佛像,佛像仍然也是屬于極可愛所緣,雖然佛像會因爲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時代而會用自己的想象去畫佛像,我們看到的佛像也許並不能夠代表佛陀真的是這麼樣,但是必定由于佛陀的功德,我們看到的佛像還是屬于極可喜所緣。
一般上來說,即使是一個不信佛的人,看到了佛像他都會感到什麼?感到內心很歡喜或者很平靜,是不是?但是對于那些斷滅見的人來說,看了他會覺得什麼?這個可能只是文物吧!或者他們只是些石頭的雕像,而對于一些異教徒,例如:一些比較極端的異教徒,他們看了之後,他們會怎麼樣?會生氣,說這個是偶像、偶像崇拜,是不是?如果是對于一些專門倒賣文物的人看到佛像會怎麼樣?看到這些古文物會怎麼樣?生起貪心。啊!這個可以賺一筆錢。而對于佛弟子看到佛像會怎麼樣?會生起恭敬心、禮敬的心。
又比如:一個美女、一個很漂亮的女人。這是什麼果報?一個漂亮的女人是什麼所緣
是什麼所緣?或者是極可愛所緣,如果她是很漂亮的話。我們再看看這一個女人,在不同的人看到她會生起什麼樣的心?他們的心都不完全一樣。如果一般的男人看到這個很漂亮的女人生起的是什麼心?生起的是貪欲心;如果是其他的女人看到這個漂亮的女人生起的是什麼心?妒忌心或者嗔心,即使她可能是一個很賢淑的人,都會說:“啊!狐狸精!”,是不是?而對于一個經常修行,守護正念、守護根門很好的人,他們生起的是什麼心?他們會生起舍俱的什麼心?智相應心。甚至他們會作意這是不淨的;而對于那些鹿、那些森林裏面的野兔等等,看到這個女的會生起什麼心?會怎麼樣?它們跑都跑不及,是不是?這是什麼心?害怕的心;同樣如果這個女人,在一些蚊子、或在一些老虎,它們看到的是什麼?美味佳肴,是不是?所以同樣的是一個所緣,但是不同的體驗者,由于他們作意生起的速行心可以完全不同,是不是?如果一個人生起了顛倒想,他可以把可愛的當成不可愛的,把不可愛的當成可愛的。例如:如果一個人身上長了瘡,長了瘡這個是善果報還是不善果報?不善果報。但是有些人抓瘡抓得很有快感,或者當他的身體發癢的時候,他經常抓,他感覺到很舒服,這個是由于顛倒想。或者有一些受虐狂,受虐待是一種變態的心理,他們就是喜歡人家去打他、虐待他,當他的身體遭受到痛苦的時候,他反而以這個痛苦而生起悅俱的貪根心,他喜歡人去打他。這種就是由于顛倒想,他把苦的當成是樂的。
又比如:一個不可愛所緣,屍體,一般人看到了屍體會怎麼樣?會厭惡。會生起什麼心?生起嗔心。但是卻偏偏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人專門喜歡去看屍體,例如:有些禅修者,他們去取不淨相。當他們看到了屍體之後,有可能他們生起的是悅俱的智相應心,去作意它是不淨,是不是?所以這裏講到的屍體也好、美女也好,或者其他的可愛的所緣也好,都是指一般普通人的感受,都是這樣的,這種所緣是這樣確定。
當然對于所緣來說,也依果報不同而不同,不同的時代,或者不同的趣、不同類的衆生也不盡相同。
例如:對于人間來說,極可愛的所緣或者可愛的所緣,對于天人來說可能還是變成不可愛所緣,是不是?例如:我們不要說動物,我們說在非洲,非洲那些黑人們,他們可能會對他們認爲的美女追得死去活來,是不是?但是在亞洲人或者在白人看上去那黑人有什麼好漂亮的,是不是?對于他們來說是極可愛所緣哦!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她們那麼醜陋,怎麼也愛得死去活來,是不是?所以因爲每個人不同的果報,所以體驗的所緣也不盡相同。不過基本上我們都可以歸結爲:如果善的果報成熟,我們可以體驗到可愛或者極可愛所緣;由于不善果報的成熟,我們可以體驗到不可愛的所緣,而當我們體驗到可愛或者極可愛所緣的時候,所體驗的這些果報心是善果報心。
但是速行心卻不一定。如果我們體驗到不可愛的所緣,體驗的心裏面的果報心是不善果報心。但是速行心不一定是不善,有可能也是善的。那至于速行到底是善、不善並不決定在所緣,而決定在我們的作意。
大家明白了心跟所緣有必然的聯系,我們生起的是善還是不善,誰做主?是由神、由佛、菩薩做主,還是由所緣做主?你不要認爲:我的業來了,自己控製不了。如果一個人業控製不了,惟有在臨死的時候、結生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沒辦法控製的。平時只要你是個正常的人,你可以控製自己的心嗎?還是可以的,只要你的神智很清晰、神智很清醒,就可以控製心生起的是善還是不善的。
當我們體驗到這些所緣的時候,跟我們過去的業有關系,有些業是直接的、有些業是間接的。我們不能夠說:“啊!有些是我們過去的業,所以我們不用去改變”。例如:你把你的手用刀子一割,你會感覺到痛,這個是由于我過去的業,可以這樣說嗎?不能!但從大的方面來說,只要我們有這五蘊、這個果報身,我們必定要承受過去所造的業,這是必然的。所以體驗到不善的果報,例如:身體的痛苦,看到不好的東西,這和業有關。有些業是直接、有些業是間接。由于體驗到無論任何的對象、任何的所緣,還是可以轉換我們的心的,我們造善業、造不善業決定在我們自己,所以不要過多地去怨外在的東西、怨所緣。
在實修當中,這些在名業處當中,必須得要觀照、要觀察的。因爲在心路過程裏面,每一起種心都伴隨著一定的心所産生。例如:我們可以看《表第十二》的“眼門心路過程示意圖”。所有這些,我們都必須得在修名業處的時候,要觀照而且要如實的知見、如實觀照。可以肯定地說,如果脫離了實際、脫離了修行,那不是上座部佛教傳承的“阿毗達摩”,或者說不是佛陀教導的“阿毗達摩”。我們現在學的這些東西,其實可以用在兩個方面。
第一、我們可以用在生活方面。例如:我們如何去培養如理作意,培養善心?不一定實際要看到這些心路過程,我們都會培養、都可以培育。
還有另外一個,就涉及到實修方面。實修方面,我們必須要見到心路過程裏面的究竟名法,惟有這麼樣,我們才可以修行名業處。我們觀照名業處是透過名色識別智去觀照,名色識別智所見的對象就是究竟名法。
在五門心路過程,這些心當中,五門轉向心一共有十一個名法,可以對照《表第十一》;然後眼識有八個名法;領受有十一個名法;推度根據情況,如果是舍受的話,有十一個名法,如果是悅俱的話,有十二個名法(加了一個喜心所);確定心也有十二個名法。這些是我們在修行當中要觀照的。當確定心是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心。
在意門心路過程裏面,我們再看《表第十六》。意門心路過程裏面,由于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下面那個《欲界善、不善速行名法表》,就是根據實際的情況去觀照的。如果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是叁十四個名法;如果悅俱智不相應心和舍俱智相應心是叁十叁個名法。但它們的組合不一樣,如果是悅俱智相應的話,它既有喜、又有智;如果是智不相應的話,它有喜,但是沒有智;如果是舍俱智相應的話,那麼沒有喜心所,但是會有智(會有無癡心所);如果是舍俱智不相應心的話,那麼既沒有喜心所、也沒有無癡(就是慧根心所),所以只有叁十二個名法;具體要在修名業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表十叁》取顔色所緣的眼門善速行心路過程這個名法來觀照。當然這個已經涉及到實修,沒有辦法詳細地講。如果你要聽的話,可以聽在帕奧禅林講的那一集的阿毗達摩,裏面就會有比較詳細地分析,這一切都必須得要我們實際去體驗。
如果你只是學,不應用在生活上,更不應用在修行上,那麼只是屬于你的聞思功夫,聞思功夫是我們講到的意門所緣的哪一種?它只是你的觀念而已。並不是你的隨覺智,不是你的智慧,更不是你的證悟、你自己親證的證量,只是你的一些概念而已、所掌握的知識而已。真正的,我們惟有把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上,成爲你的經驗;用在修行上,它成爲你修所成的智慧,而不只是聞思的功夫,不只是通過思維、通過推理得來的功夫。如果你已經親見了這些、已經親證了四聖谛,這些是屬于苦聖谛的範圍,那時你的智慧是透過出世間智去了知這些的。
我們講欲界的心、欲界的心路過程就先講到這裏。
下面我們再講一講安止速行的心,安止速行心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禅那速行心;一類是道…
《阿毗達摩 第叁十六講 心路過程中心與所緣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