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速行心。
我們先講禅那速行的心路過程是怎麼樣的。禅那速行心必定是屬于什麼心?意門心路過程心,它不可能發生在五門。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即使我們要取相,例如:我們用眼睛去看(取)一個地遍的遍相、或者取水遍的遍相、火遍的遍相、白遍的遍相,用眼門看,但最終還是要透過閉上眼睛用意門,意門形成的相才是似相。
如果我們用眼睛去看的話,只是看到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然後當閉上眼睛,這種相呈現的時候,是屬于意門所對的相,那個叫做取相;最後我們透過專注意門的相而變成似相;然後再把心投入似相而成就禅那。所以一切禅那心路過程必然是意門心路過程,而不可能是眼門心路過程,更不可能是耳門心路過程。我們不是透過看東西證得禅那、不是透過聽聲音證得禅那、不是透過嗅東西,必定是由意門而成就的。
到底它們的運作法則是怎麼樣的呢?禅那的速行也可以叫做安止的速行,這是屬于世間安止的速行。安止Appa
à,意思是指高度提升了的尋心所。雖然在初禅以上沒有尋心所,但由于它可以把心完全地安住在或者安止在,英文叫做absorption,就是吸入吸進去,完全把心已經融在似相當中、融在光當中,我們稱爲安止。
對于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來說,它的所緣就沒有所謂的清晰或者不清晰,因爲必定是清晰的所緣才有可能去專注。當我們在專注的時候,如果所緣晃來晃去,就不可能入禅,因爲所緣是不清晰。如果所緣很清晰,我們的心才能夠投入進去。對于安止速行的意門心路過程,所緣都是清晰的所緣。
在一個人證得禅那,由一個從來沒有禅那體驗的人第一次證得禅那的時候,他的心路過程是怎麼樣發生的呢?一般上來說,一個人要證得禅那,只要是屬于世間的禅那,他必定是透過專注特定的所緣而達成的,透過專注特定的所緣,透過什麼心來專注呢?透過欲界的心來專注,這種欲界的心是屬于什麼樣的心呢?必須得是智相應的心。透過智相應的欲界心來專注特定的所緣,當他透過專注,這時在這些欲界智相應的善速行裏的一境性被高度的提升,當一境性提升到一定的階段,以致有一種很特殊的心路過程會發生,這種很特殊的心路過程介乎于欲界和色界之間,我們稱爲初次證得的安止速行心路過程。
由于欲界的心路過程最多只有七個速行心,即使你的心很專注在對象上,只要還沒有證得禅那,必定還只是七個速行然後落入有分,又一個意門轉向、七個速行、又落入有分,都是這樣重複、重複的。那個時候,我們的定力不可能維持得很強,因爲畢竟欲界的心最多只有七個速行,然後必定落入有分。因爲我們取的是概念所緣,所以也沒有彼所緣生起,有的人把這種定也稱爲刹那定,因爲它是很快就滅去,一生起,只是生起七個速行,很快又就滅去。當他重複地在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裏面,都取同樣的一個所緣——似相。(我們不能夠說概念法會有生滅)。由于我們的心持續地專注、專注,去作意這個是似相,無數的意門心路過程透過專注這個似相生滅之後,將會生起一個我們稱爲初次證得安止速行的這種心路過程。于是有一個意門轉向心生起,這個意門轉向心截斷了有分流,同樣的投入之前的心路過程所取的對象(似相);當這個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心parikamma,意思是遍作或者預作,parikamma也可以說是准備工作的意思。由于這種心准備讓心流證得禅那,所以我們稱爲預作或者遍作;當遍作心滅去之後,會生起一個近行upacàra(近行就是靠近的近、行就是行走的行),已經走近了禅那、靠近了禅那,所以稱爲近行,但是它還沒有到達;這個近行心upacàra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一個隨順心anuloma,(既隨順之前的欲界心,又隨順之後的安止心或者禅那心);當隨順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gotrabh
種姓心,種姓心就是更改它的種姓,因爲之前這些心全部都是屬于什麼心?欲界的心。那在種姓心之後生起的就是色界心,所以這一心識刹那就正好改變了它的欲界的種姓,而登上了稱爲廣大心種姓的禅那心,所以這一個心識刹那稱爲種姓心;當種姓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禅那心,這個是初禅的禅心。
在一個禅修者第一次體驗到禅那的時候,禅那心必定只生起一次,而不會生起很多次。當這個禅那心一生滅之後,心流又落入了有分,那之後禅修者可以透過重複的、再繼續專注同樣的似相而使他的禅那心越生越多、越生越多。
我們再看看之後再繼續透過重複地專注同樣的似相,而再次證得禅那的心路過程。由于又落入了有分流,當一個人要重新再專注的時候,同樣的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然後近行心;隨順心;然後種姓心;當種姓心滅去之後,就可以生起許許多多的禅那速行心,而所有這些心都取同樣的一個所緣,是什麼所緣?是似相。那時禅修者的體驗是心完全地投入到似相當中,這種投入就是尋;持續地維持、保持在似相上,這個是伺;而體驗到似相的歡喜,這是喜;他體驗到似相的快樂,是屬于樂;心很專注在似相上,是一境性。所以在初禅當中五禅支具足了,是這樣的。
由于一個人在第一次證得禅那的時候,禅那速行心只生起一次。所以他的禅那剛開始的時候是很弱的,但由于他經常修習,就好像佛陀說到的應該要重複的修習、數數多作bahul
kata,經常去做,那麼一個人的禅那心將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即使一個人能夠證得禅那,但是剛開始證得禅那都是很弱的,我們必須得經過不斷、無數次的修習,十次、百次、千次、萬次、十萬次的修習,那才可以使一個人的禅那心很強。爲什麼呢?當一個人能夠第一次證得禅那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剛剛開始站起來,一站起來很快他就會倒下去,是不是?但是由于他的父母經常牽著他、讓他站起來,鼓勵他,慢慢地越站越久,然後就開始行走,開始行走,到最後他走整天都可以,是不是?同樣的培養禅那的心也是這樣。不要認爲我現在能夠入禅了,好像就很了不起,沒有什麼好了不起的,還必須得通過以後的數數修習、經常修習。無論修什麼都好,只要是善法,我們都要養成習慣。我們再看一看廣大速行,到底是屬于什麼心呢?廣大速行心,不同的人所進入又不同:
對于凡夫以及有學聖者來說,他所生起的速行心可以是五種色界的善心,也可以是四種無色界的善心。
廣大速行,這速行心是根據他所證得的禅那來決定的。如果證得的是初禅,那麼生起的是初禅的善心,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善心;如果是證得第二禅,就屬于第二禅或者在論教法裏的第叁禅的心。
如果證入的是無色界的定,例如:空無邊處定,生起的是空無邊處的善心。這是有分流,當有分流滅去之後,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然後這個意門轉向心使心流拉到似相裏去或者拉到所專注的所緣,如果是空無邊處的話,那麼他專注的是無邊的虛空。當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然後近行;然後隨順;然後生起了一個種姓心;當種姓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了禅那心。
對于凡夫、有學聖者來說,這些禅那心都是屬于廣大的善心。廣大的善心一共有多少種?一共有九種,也就是色界的五種禅那和無色界的四種定。
對于阿拉漢聖者來說,他入的心是什麼心
是唯作心。五種色界的唯作心和四種無色界的唯作心,是一位阿拉漢聖者可以體驗到的,這些都是屬于世間的廣大速行。同樣的,一個意門轉向心生起之後,把心流拉到似相當中或者拉到所專注的所緣,然後生起了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當種姓心滅去之後,將會生起的是禅那心,這些禅那心都是屬于廣大的唯作心。
在《相應部-入出息相應》裏面,佛陀講到:有一次,佛陀想獨處叁個月。佛陀吩咐除了送食的比庫之外,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來見我。當佛陀在叁個月出來之後,他就和其他的比庫說:如果有一些外道、那些出家人,他們問:“賢友們啊!你們的沙門苟達馬、你們的世尊,在這叁個月當中,他是多依什麼而住?”你們跟他說:“我們的世尊,他是多依入出息念定而住。”
當佛陀進入入出息念的定的時候,這種定是世間定還是出世間定?世間定。因爲如果是出世間定的話,佛陀入的是什麼定?是果定。果定只是取什麼爲目標?只是取涅槃爲目標。如果他取呼吸的似相的話,似相是什麼法?是概念法。那麼不可能入的是出世間定,他還是入的是世間定。
阿拉漢聖者和一切的聖者既有能力入世間定,又有能力入出世間定。如果一個聖者不能夠入世間定的話,那麼他不能證得更高的果位,爲什麼呢?因爲當他要修觀的時候,例如:他要透過觀照色界的禅那來證得更高的果位的話,他必須先進入色界的禅那,是不是?然後當他出定之後,他再觀照色界的這些禅那心的無常、或苦、或無我而證得更高的果定。一個聖者不是只入出世間定,他還是可以入世間定,要看他的所緣取的是什麼,如果取的是概念法,那麼他入的是屬于世間定。
在兩種無色界定當中,識無邊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所取的是究竟法,而其他所有的定包括所有的色界定和其他的兩種無色界定,取的所緣(對象)必定是概念法,這樣才能夠證得色界的善心和無色界的善心。我們今天講心路過程、所緣和心路過程心的關系,明天再來講證得聖道、聖果的心是如何發生的,之後我們再講一講心和衆生之間到底有什麼樣關系。
《阿毗達摩 第叁十六講 心路過程中心與所緣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