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三十六讲 心路过程中心与所缘的关系▪P3

  ..续本文上一页果速行心。

  我们先讲禅那速行的心路过程是怎么样的。禅那速行心必定是属于什么心?意门心路过程心,它不可能发生在五门。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即使我们要取相,例如:我们用眼睛去看(取)一个地遍的遍相、或者取水遍的遍相、火遍的遍相、白遍的遍相,用眼门看,但最终还是要透过闭上眼睛用意门,意门形成的相才是似相。

  如果我们用眼睛去看的话,只是看到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然后当闭上眼睛,这种相呈现的时候,是属于意门所对的相,那个叫做取相;最后我们透过专注意门的相而变成似相;然后再把心投入似相而成就禅那。所以一切禅那心路过程必然是意门心路过程,而不可能是眼门心路过程,更不可能是耳门心路过程。我们不是透过看东西证得禅那、不是透过听声音证得禅那、不是透过嗅东西,必定是由意门而成就的。

  到底它们的运作法则是怎么样的呢?禅那的速行也可以叫做安止的速行,这是属于世间安止的速行。安止Appa

  à,意思是指高度提升了的寻心所。虽然在初禅以上没有寻心所,但由于它可以把心完全地安住在或者安止在,英文叫做absorption,就是吸入吸进去,完全把心已经融在似相当中、融在光当中,我们称为安止。

  对于安止速行的心路过程来说,它的所缘就没有所谓的清晰或者不清晰,因为必定是清晰的所缘才有可能去专注。当我们在专注的时候,如果所缘晃来晃去,就不可能入禅,因为所缘是不清晰。如果所缘很清晰,我们的心才能够投入进去。对于安止速行的意门心路过程,所缘都是清晰的所缘。

  在一个人证得禅那,由一个从来没有禅那体验的人第一次证得禅那的时候,他的心路过程是怎么样发生的呢?一般上来说,一个人要证得禅那,只要是属于世间的禅那,他必定是透过专注特定的所缘而达成的,透过专注特定的所缘,透过什么心来专注呢?透过欲界的心来专注,这种欲界的心是属于什么样的心呢?必须得是智相应的心。透过智相应的欲界心来专注特定的所缘,当他透过专注,这时在这些欲界智相应的善速行里的一境性被高度的提升,当一境性提升到一定的阶段,以致有一种很特殊的心路过程会发生,这种很特殊的心路过程介乎于欲界和色界之间,我们称为初次证得的安止速行心路过程。

  由于欲界的心路过程最多只有七个速行心,即使你的心很专注在对象上,只要还没有证得禅那,必定还只是七个速行然后落入有分,又一个意门转向、七个速行、又落入有分,都是这样重复、重复的。那个时候,我们的定力不可能维持得很强,因为毕竟欲界的心最多只有七个速行,然后必定落入有分。因为我们取的是概念所缘,所以也没有彼所缘生起,有的人把这种定也称为刹那定,因为它是很快就灭去,一生起,只是生起七个速行,很快又就灭去。当他重复地在欲界的意门心路过程里面,都取同样的一个所缘——似相。(我们不能够说概念法会有生灭)。由于我们的心持续地专注、专注,去作意这个是似相,无数的意门心路过程透过专注这个似相生灭之后,将会生起一个我们称为初次证得安止速行的这种心路过程。于是有一个意门转向心生起,这个意门转向心截断了有分流,同样的投入之前的心路过程所取的对象(似相);当这个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遍作心parikamma,意思是遍作或者预作,parikamma也可以说是准备工作的意思。由于这种心准备让心流证得禅那,所以我们称为预作或者遍作;当遍作心灭去之后,会生起一个近行upacàra(近行就是靠近的近、行就是行走的行),已经走近了禅那、靠近了禅那,所以称为近行,但是它还没有到达;这个近行心upacàra灭去之后,紧跟着生起一个随顺心anuloma,(既随顺之前的欲界心,又随顺之后的安止心或者禅那心);当随顺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gotrabh

  种姓心,种姓心就是更改它的种姓,因为之前这些心全部都是属于什么心?欲界的心。那在种姓心之后生起的就是色界心,所以这一心识刹那就正好改变了它的欲界的种姓,而登上了称为广大心种姓的禅那心,所以这一个心识刹那称为种姓心;当种姓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禅那心,这个是初禅的禅心。

  在一个禅修者第一次体验到禅那的时候,禅那心必定只生起一次,而不会生起很多次。当这个禅那心一生灭之后,心流又落入了有分,那之后禅修者可以透过重复的、再继续专注同样的似相而使他的禅那心越生越多、越生越多。

  我们再看看之后再继续透过重复地专注同样的似相,而再次证得禅那的心路过程。由于又落入了有分流,当一个人要重新再专注的时候,同样的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之后生起了一个遍作;然后近行心;随顺心;然后种姓心;当种姓心灭去之后,就可以生起许许多多的禅那速行心,而所有这些心都取同样的一个所缘,是什么所缘?是似相。那时禅修者的体验是心完全地投入到似相当中,这种投入就是寻;持续地维持、保持在似相上,这个是伺;而体验到似相的欢喜,这是喜;他体验到似相的快乐,是属于乐;心很专注在似相上,是一境性。所以在初禅当中五禅支具足了,是这样的。

  由于一个人在第一次证得禅那的时候,禅那速行心只生起一次。所以他的禅那刚开始的时候是很弱的,但由于他经常修习,就好像佛陀说到的应该要重复的修习、数数多作bahul

  kata,经常去做,那么一个人的禅那心将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即使一个人能够证得禅那,但是刚开始证得禅那都是很弱的,我们必须得经过不断、无数次的修习,十次、百次、千次、万次、十万次的修习,那才可以使一个人的禅那心很强。为什么呢?当一个人能够第一次证得禅那的时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刚刚开始站起来,一站起来很快他就会倒下去,是不是?但是由于他的父母经常牵着他、让他站起来,鼓励他,慢慢地越站越久,然后就开始行走,开始行走,到最后他走整天都可以,是不是?同样的培养禅那的心也是这样。不要认为我现在能够入禅了,好像就很了不起,没有什么好了不起的,还必须得通过以后的数数修习、经常修习。无论修什么都好,只要是善法,我们都要养成习惯。我们再看一看广大速行,到底是属于什么心呢?广大速行心,不同的人所进入又不同:

  对于凡夫以及有学圣者来说,他所生起的速行心可以是五种色界的善心,也可以是四种无色界的善心。

  广大速行,这速行心是根据他所证得的禅那来决定的。如果证得的是初禅,那么生起的是初禅的善心,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善心;如果是证得第二禅,就属于第二禅或者在论教法里的第三禅的心。

  如果证入的是无色界的定,例如:空无边处定,生起的是空无边处的善心。这是有分流,当有分流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然后这个意门转向心使心流拉到似相里去或者拉到所专注的所缘,如果是空无边处的话,那么他专注的是无边的虚空。当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遍作;然后近行;然后随顺;然后生起了一个种姓心;当种姓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了禅那心。

  对于凡夫、有学圣者来说,这些禅那心都是属于广大的善心。广大的善心一共有多少种?一共有九种,也就是色界的五种禅那和无色界的四种定。

  对于阿拉汉圣者来说,他入的心是什么心

  是唯作心。五种色界的唯作心和四种无色界的唯作心,是一位阿拉汉圣者可以体验到的,这些都是属于世间的广大速行。同样的,一个意门转向心生起之后,把心流拉到似相当中或者拉到所专注的所缘,然后生起了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当种姓心灭去之后,将会生起的是禅那心,这些禅那心都是属于广大的唯作心。

  在《相应部-入出息相应》里面,佛陀讲到:有一次,佛陀想独处三个月。佛陀吩咐除了送食的比库之外,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来见我。当佛陀在三个月出来之后,他就和其他的比库说:如果有一些外道、那些出家人,他们问:“贤友们啊!你们的沙门苟达马、你们的世尊,在这三个月当中,他是多依什么而住?”你们跟他说:“我们的世尊,他是多依入出息念定而住。”

  当佛陀进入入出息念的定的时候,这种定是世间定还是出世间定?世间定。因为如果是出世间定的话,佛陀入的是什么定?是果定。果定只是取什么为目标?只是取涅槃为目标。如果他取呼吸的似相的话,似相是什么法?是概念法。那么不可能入的是出世间定,他还是入的是世间定。

  阿拉汉圣者和一切的圣者既有能力入世间定,又有能力入出世间定。如果一个圣者不能够入世间定的话,那么他不能证得更高的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当他要修观的时候,例如:他要透过观照色界的禅那来证得更高的果位的话,他必须先进入色界的禅那,是不是?然后当他出定之后,他再观照色界的这些禅那心的无常、或苦、或无我而证得更高的果定。一个圣者不是只入出世间定,他还是可以入世间定,要看他的所缘取的是什么,如果取的是概念法,那么他入的是属于世间定。

  在两种无色界定当中,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所取的是究竟法,而其他所有的定包括所有的色界定和其他的两种无色界定,取的所缘(对象)必定是概念法,这样才能够证得色界的善心和无色界的善心。我们今天讲心路过程、所缘和心路过程心的关系,明天再来讲证得圣道、圣果的心是如何发生的,之后我们再讲一讲心和众生之间到底有什么样关系。

  

  

《阿毗达摩 第三十六讲 心路过程中心与所缘的关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