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安止速行当中的禅那安止速行,讲到了禅那安止速行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来讨论安止速行。安止速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禅那安止速行,一类是道果安止速行。禅那安止速行是属于世间的安止、世间定,也就是证入世间定的心路过程;道果安止速行也就是我们说到的证得出世间定,或者说证得圣道、圣果,证悟涅槃的心路过程。道果安止速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钝根的人来说的,一类是对利根的人来说的。还有另外一类的出世间速行是果定的安止速行。果定的安止速行和道果安止速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果心不会生起,我们现在接着来讨论一下、来学习一下。
这是有分流,当有分流被意门转向终止之后,意门转向心又转向了诸行法的坏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证悟涅槃,他必须得透过观照诸行法的坏灭而证得的。如果再进一步来说,就是惟有透过观智,透过称为戒定慧的慧,才能证悟涅槃。因为道果,出世间道,道心的生起能够断烦恼,能够证悟涅槃。但是圣道的生起是以观智为近因,也就是以慧为近因。慧是佛陀教法当中的不共外道之处,惟有佛陀的教法里面才有讲到属于修观的慧。对于外道来说,对于其他的世间的一些行者来说,他们也许会有慧,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如实地知见究竟法,也不能够如实地知见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
即使在没有佛法的时期,有时候有一些苦行僧们,他们也有能力去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但是他们并不能够观照无我,就好像我们的菩萨,在过去生曾经成为一个隐士,就叫沙拉邦咖,在那一世他是一个很有名的导师,是一个修禅定很有功夫的导师,当时他也能够教导弟子们观无常和观苦,但是他并没有能力教弟子观无我,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他有能力观无我,他和佛陀就没有两样了。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佛陀出世,还没有佛法。他只是一个菩萨,但是由于他之前的巴拉密,他能够照见诸行法的无常、苦,但是不能教导无我。惟有佛陀的教法里面,因为透彻地分析了五蕴、分析了十二处、十八界,而且教导了缘起,所以,当一个人在修观的时候,他就是在观照五蕴,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要观照无常、苦、无我之前,他必须得先分析诸行法。
什么是诸行法?诸行法就是我们说到的这些现象,但是现象往往我们看到的是经过概念法所蒙蔽的,于是我们应该先要分析诸行法一直到见到究竟法。究竟法在诸行法中又可以分为三种:即色法、心所法、心法。心所法与心法又称为名法。他透过去了知色法、名法的相、味、现起、足处而证得名色识别智或者又称为名色差别智,最后再观照它们的因。在修名色识别智的时候他成就了七种清净当中的见清净。由于有了见清净,他暂时地镇伏了邪见,所以称为见清净。这个阶段他所观照的诸行法是属于自相salakkha
a,然后他再进一步去辨识诸行法之因,名色法之因而成就缘摄受智,因为诸行法之因即是去追察它们的缘,它们的因缘。由于他见到了诸行法都是由过去所造的烦恼、业所带来的,对于我们的五蕴,对于一切的那些没有生命的,它只是由时节生色而带来的,由此他就破除了对诸行法的疑,以及对诸行法之因的疑,他知道一切行法都是有因有缘而生,而且因缘如果离散,将会灭去。他了知了诸行法之因,了知了名色法之因,这个叫做度疑清净,这种还是属于叫做salakkha
a,属于自相的阶段。等他已经见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究竟名色法之因之后,进一步再观照这些究竟名色法以及它们的因的无常、苦、无我,观照一切行法的无常、苦、无我,这个叫做sàma¤¤a-lakkha
a(共相),也就是一切行法共同的特征是什么?Anicca、dukkha、anatta(无常、苦、无我)。为什么称为无常、苦、无我呢?因为一切诸行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们没有一刻的停住,所以为无常;由于诸行法一直都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而在生灭当中,根本找不到一个所谓的实体,或者我,所以称为无我。
当一个禅修者刚刚开始修观,进入真正修vipassanà(维巴沙那)的阶段,他是观生灭相(udayabbaya),生灭相是透过无常、苦、无我来观,也就是他观照诸行法的生灭为无常;受到生灭逼迫为苦;生灭之中没有实体、没有我、没有实质、没有本质,这个为无我。透过这样,他来培育道非道智见清净。之后,当他的观智进一步变得很锐利,变得强有力的时候,他才进一步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相,已经超越了生灭相而观照诸行法的坏灭,也透过用无常、苦、无我,或者用七种随观、或者用十八种大观的方法来观照诸行法的坏灭。在修观的时候,必须得一时观内、一时观外、一时内外观、一时观过去、一时观现在、一时观未来、一时观无常、一时观苦、一时观无我,透过这样重复地观照,他的观智将会越来越锐利、越来越强有力、越来越敏锐,等他的观智透过一时观内、一时观外、一时内外观、一时观过去、一时观现在、一时观未来、一时一起观三世、一时观色法、一时观名法、一时观无常相、一时观苦相、一时观无我相,透过这样的观照之后,他的观智将会越来越提升,最后达到行舍智sa
khàrupekkhà¤à
aü这个阶段。
到达行舍智的阶段之前在省察智的时候,他还必须得重复地复习,到了高级的行舍智阶段,那个时候他不用再一时观内、一时观外,也不用一时观无常、一时观苦、一时观无我,也不用一时观名法、一时观色法,也不用一时观过去、现在、未来,那个时候他的心自然会倾向于某一种行法的某一种相,例如:无常相、或者苦相、或者无我相,或者那个时候他的心自然会倾向观照色法或名法,他持续地观照下去,一直观,观什么?观照诸行法的坏灭。
例如:如果他入的定是属于白遍的第四禅,他在修观的时候可以先进入白遍的第四禅中,第四禅出定后,他持续地观照第四禅的名法,第四禅的名法一共有三十二个名法。他持续地观照这些名法的无我相、或者苦相、或者无常相,当他这样持续地观照禅那名法的坏灭,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入第四禅的时候,他体验到的受是很微妙的,因为第四禅属于色界的禅那,它比第三禅、第二禅、初禅来说都殊胜。但即使是那么殊胜的禅那、那么殊胜的觉受,在观智的观照之下,它都是刹那刹那坏灭的。在高级观智的时候,生相都不见,住相也不见,只见到灭相。他就透过这样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等他这样持续地观照的时候,他会生起一个念:这个时候我的道将会初起。也就是说,他知道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即将圣道要生起了。这个时候在他还是作为凡夫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是这样发生的:他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这个意门转向心还是持续地像他之前一样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然后生起了一个遍作,遍作就是准备让心流证悟涅槃;然后紧接着,生起了一个近行,upacàra是指他的心已经走近了、已经靠近了、接近了圣道圣果;然后生起了一个随顺心(anuloma),随顺之前的世间心跟随顺之后的出世间心;当随顺心灭去,就生起了一个gotrabh
种姓心或者又称为更改种姓心,这一个种姓心开始取涅槃为目标;(但是由于刚刚开始取涅槃为目标,他的心还没有能力断烦恼,在这个阶段,就是从这一刹那开始,他已经结束了凡夫的漫长的生涯,而从这一刹那以后,他将是一位圣者了(Ariya-puggala),所以称为更改种姓,这里的种姓就是由凡夫种姓转为圣者的种姓。)
当更改种姓心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了一个道心,这道心仍然是取涅槃为目标。对于初道的道心来说,它执行着四种作用:第一、它彻知苦圣谛、彻知名色法。第二、它能够断除烦恼,断除哪些烦恼呢?初道只能断除三种最粗的烦恼,即sakkàyadi
hi(有身见)、戒禁取见、疑。道心一灭去立刻就生起了两个果心,这两个果心是入流果心,我们说的证得了圣果是由于果心。由于道心和果心之间没有间隔,所以佛陀在讲到世尊所说的正法的第三个特点的时候,akàliko(无时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因为我们说到一般世间的果报,在造了善业之后,要隔很久才能有果的出现,但是圣道和圣果就是很快的,出世间圣道一造下,立刻出世间果就出来。当两个果心灭去之后,心流又落入了有分,这是对于钝根的人来说的。
对于利根的人来说,也差不多,他们的差别只是在于钝根还会有遍作,而利根没有遍作心生起。对于利根的人证悟圣道圣果的心路过程是:当他灭了有分,然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仍然把心流拉向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等意门转向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近行(upacàra)这里就是没有遍作了;然后近行灭去之后生起了随顺;随顺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种姓心,更改凡夫的种姓而登上圣者的种姓;然后生起了一个道心,道心就断烦恼。当道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三个果心,三个果心灭去之后又落入了有分。
在这里,由于道心和果心都是取涅槃为目标,所以证悟涅槃其实就是指道心和果心取涅槃为目标,称为证悟涅槃。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真正证悟涅槃的时候,就是他的圣道、圣果生起了。圣道心的生起是断烦恼,圣果心的生起就是体验由于断除烦恼而带来的果报,而且这种果报是出世间的果报。
我们再看这些出世间心,看看当一个人在证悟圣道、圣果的时候,这些心到底是怎么样发生的呢?当心流中断了之后,就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然后生起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种姓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圣道心,圣道心是属于什么心?出世间的善心。也就是说它还是属于能够造业的心,它所造的业就是把烦恼断掉。
四种圣道心只会生起一次,入流道心只生起一次、一来道心只生起一次、不…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七讲 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