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七讲 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P2

  ..续本文上一页来道心只生起一次、阿拉汉道心也只生起一次,不会生起第二次,而且每一种道心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即使只有一个刹那,它已经断除了相应的烦恼,所以说当道心一生起,它执行的就是断烦恼,这种烦恼的断除叫做samuccheappahàna(正断),就是完全地断除烦恼。

  因此,没有所谓的生起道心、证得了圣道圣果还会退转的,没有这回事。如果说有所谓的退转,其实他并不是真正证得了圣道圣果,那只是属于一种增上慢而已(Adhimàna),由于他未证谓证,他还没有证道他认为是证道了,烦恼还没有断除他以为断除,这个时候他可能由于他的定力或者观智把烦恼镇伏,他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圣道、圣果了。

  当一个人真正生起了出世间道心的时候,他能够把烦恼断除。烦恼一断除它就不可能再生起,这种是出世间的善心。出世间的善心一灭去之后,立刻生起了出世间的果心,这种果心也称为果报心。某一类的圣道心只能够生起一个心识刹那,但是圣果心可以生起无数次,也就是说,一个圣者可以不断地、重复地去进入和他所证得的圣果相应的果定,果定是取涅槃为目标。这个是属于道果速行的心路过程。

  当一个圣者已经证悟了圣道圣果之后,如果他想要再次取涅槃为目标证悟涅槃,或者他想要取涅槃为目标而入果定的话,他的心路过程还是这样:他必须得去重复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或者一个禅修者,如果当他有了涅槃的体验之后,他想要再继续入果定,他可以从生灭随观智开始,再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很快他就立刻转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然后他再取决意:让我进入果定。这个时候就会有这样一种心路过程生起: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他继续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然后生起了一个遍作心、近行心、随顺心、更改种姓心,然后果心就可以生起无数次。

  由于无数次的果心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当然我们说到的时间其实是一种概念法,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时间,所谓的时间只是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生灭的一个过程而已,我们把它限定个过程叫做所谓的时间。例如:当一位圣者决意说:让我进入果定一个小时。或者他可以决意:让我证悟涅槃两个小时。这个时候他就透过这种心路过程,再重新取涅槃为目标,然后他的心完全专注在涅槃当中。因为这个时候涅槃是果心的所缘,我们说他证悟涅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其实是入果定。

  这是对一位有能力证悟涅槃的禅修者来说的。在这四种圣道当中,初道能够断除三个结,第二道不能断除烦恼,但是它可以减轻贪嗔痴,第三道能够断除欲贪和嗔恚,而第四道阿拉汉道可以断除五种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我们再复习一下安止定的心路过程和心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些安止速行的心路过程当中,它们和我们之前所讲到的心有什么关系呢?安止速行之前的心都是属于欲界心,无论这种安止速行是属于世间的禅那速行也好,或者属于出世间的果定速行也好,在之前都是属于欲界心。

  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从初禅到第四禅是什么心?是悦俱的智相应善心。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在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他如果观照的名法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的名法的话,那么他的受也仍然可以是悦受、是乐受。这个时候,有分流被意门转向心所中断,当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当种姓心灭去之后,他可能就是很多次的禅那心或者很多次的果心。因为我们这里讲到的安止速行,既包括了世间的禅那,也包括了出世间的果定。在这些心路过程当中,从遍作开始,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这些心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是悦俱智相应的善心。

  如果一个凡夫或有学圣者,他想要证入第五禅,或者说入与第五禅相应的果定,那么这个时候他生起的第五禅是舍俱的智相应善心,他们的心路过程也跟刚才一样,只不过那个时候生起的欲界心是属于舍俱的。在意门转向之后,生起了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种姓心灭去之后,就进入了禅那,例如:第五禅、或者无色界定、或者说果定,这个时候,他们的遍作、近行、随顺、种姓是属于舍俱的智相应心,为什么说是智相应心呢?如果一个人不是以智相应心来培育定力的话,他将不可能证得禅那。如果一个人不是以修观智来观照诸行法的生灭乃至坏灭的话,他将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一种善心必定是和智相应的,也就是里面都会有慧。

  对于在证入定的时候,就是入世间禅那的时候,它们的寻和一境性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证得哪怕是经教法称为第四禅,论教法称为第五禅的,第五禅有没有寻和伺呢?没有,对。但是在这些心当中,必定还会有寻,寻是什么?把心投向似相,由于这样,他才能证得相应的禅那。所以,无论是一个人想要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四禅和四种无色界定,在他还没有证得禅那之前,他的寻都是很强的,都是会有寻的,这种寻就是把心投入到似相里面去,或者在两种无色界定里面,投入到相应的心里面去。

  对于要证得圣果的禅修者来说,这个时候他的慧将会更强,因为一切的圣道心与圣果心,它的近因(直接的原因)都是由慧而生起的。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或者无我,他将不可能证悟涅槃。

  如果对一位阿拉汉圣者来说,当他从初禅到第四禅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心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唯作心。当一位阿拉汉圣者想要入世间定,或者想要入出世间的阿拉汉果定,他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接着是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然后就进入了相应的定,这些遍作、近行、随顺、种姓是属于悦俱智相应唯作心。

  如果一位阿拉汉圣者想要证得第五禅,这个第五禅就包括了经教法说到的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还有与这些定相应的阿拉汉果心。在之前,生起的是舍俱智相应的唯作心,有分流被意门转向所中断,然后生起了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然后就进入了果定,在进入果定之前的这些心都是属于世间心,而且这些世间心还是属于欲界的心,它们是舍俱智相应的唯作心。

  这是对于安止速行中不同类的人,所生起的不同的心。

  到此为止,我们就讲完了心路过程的这个部分,接着我们继续来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有情会生起什么样的心?我们再来做一次小结,也就是说有情和心的关系。我们作为人,哪一类的人会生起哪一类的心,哪一类的人不会生起哪一类的心。

  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讲一讲一个众生的结生心可以分为三种,哪三种呢?有一类众生是无因结生的,有一类众生是二因结生的,有一类众生是三因结生的。

  什么人是无因结生的呢

  如果一个人在投生的时候,他投生的心是属于无因果报心,这种人称为无因结生者。有两种无因果报心可以成为结生心:第一是舍俱的不善果报推度心。这个在哪里呢?在十八种无因心当中。如果一个众生,是以这一种心、这种推度心结生的话,他将会投生到恶趣,所以这个称为恶趣结生。一切的恶趣众生,包括鬼类、包括堕恶趣的阿修罗、包括一切的畜生、包括一切的地狱有情,虽然他们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心结生的。虽然他们造的业不同,他们因为贪的心而造业、因为嗔的心而造业、因为痴的心造业而使他们堕落到恶趣,但是作为果报心的话,使他们投生到恶趣的只是这一种心。

  还有另外一类的推度心也是属于无因心,这一类的推度心是属于善果报的推度心,但是它还是属于无因心。这一类的有情如果是以这种推度心结生,他可以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一类低等的天界,为什么说这一类的推度心是无因心呢?因为在推度心里面,这种舍俱的推度心只有十一个名法。哪十一个名法呢?它们是一个心(一个推度心),再加上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胜解,只有这十一种名法。这十一种名法当中,有没有一种称为因的,称为根的?有没有?没有。我们说到的因有哪些因呢?有六种因,贪嗔痴的因只会生起在不善心当中,这种果报心不可能会有贪嗔痴,这些心里面有没有无贪、无嗔这两种称为因的心所呢?没有。所以这一种心称为无因心。但是毕竟它还是属于善果报,所以可以使这一类的众生投生到人天善趣。

  但是即使他投生为人,由于这种果报心是很弱的果报心,没有因的,就是没有根的,所以这类众生即使有幸投生为人,他也是先天性的弱智、智障、先天性的残废、五根不全,或者成为两性人(不男不女),或者黄门(先天性的生殖器有缺陷),成为这一类的人。如果他们投生为天界,也是属于一种很低劣的、有残缺的这一类的天人,他们多数都不可能是很高等的,他们都是跟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他们已经是处于半鬼半天的这种的境界。也就是说,这一种果报心往往是他们在恶道的边缘里面很侥幸的走出来的,这种称为无因结生。

  还有另外两种是二因和三因,如果一个人是以二因的果报心投生,他也将可以投生为人或天,如果三因的话也可投生为人或天。那什么是三因的果报心呢?三因的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对于欲界的结生来说,一共有四种,它们就是悦俱智相应无行、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有行,为什么说这些心是三因心呢?因为在这些心当中,有称为因的三种心所,哪三种心所呢?无贪、无嗔、无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心是不是属于美心?是属于美心。一切的美心必然会有哪些心所?无贪、无嗔这两种心所称为根,又称为因(Indriya或者称为hetu)。因为它是属于智相应的心,因此也会有称为智(无痴)这种心所,拥有了两种一切美心都有的无贪、无嗔两种因和拥有无痴这种因。所以,以这四种心的任何一种心投生为人或者天的有情,称为三因结生者。

  还有一类人和天人,…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七讲 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