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道心只生起一次、阿拉漢道心也只生起一次,不會生起第二次,而且每一種道心只維持一個心識刹那。即使只有一個刹那,它已經斷除了相應的煩惱,所以說當道心一生起,它執行的就是斷煩惱,這種煩惱的斷除叫做samuccheappahàna(正斷),就是完全地斷除煩惱。
因此,沒有所謂的生起道心、證得了聖道聖果還會退轉的,沒有這回事。如果說有所謂的退轉,其實他並不是真正證得了聖道聖果,那只是屬于一種增上慢而已(Adhimàna),由于他未證謂證,他還沒有證道他認爲是證道了,煩惱還沒有斷除他以爲斷除,這個時候他可能由于他的定力或者觀智把煩惱鎮伏,他以爲自己已經證得聖道、聖果了。
當一個人真正生起了出世間道心的時候,他能夠把煩惱斷除。煩惱一斷除它就不可能再生起,這種是出世間的善心。出世間的善心一滅去之後,立刻生起了出世間的果心,這種果心也稱爲果報心。某一類的聖道心只能夠生起一個心識刹那,但是聖果心可以生起無數次,也就是說,一個聖者可以不斷地、重複地去進入和他所證得的聖果相應的果定,果定是取涅槃爲目標。這個是屬于道果速行的心路過程。
當一個聖者已經證悟了聖道聖果之後,如果他想要再次取涅槃爲目標證悟涅槃,或者他想要取涅槃爲目標而入果定的話,他的心路過程還是這樣:他必須得去重複地觀照諸行法的壞滅,或者一個禅修者,如果當他有了涅槃的體驗之後,他想要再繼續入果定,他可以從生滅隨觀智開始,再觀照諸行法的生滅,很快他就立刻轉到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然後他再取決意:讓我進入果定。這個時候就會有這樣一種心路過程生起: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他繼續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然後生起了一個遍作心、近行心、隨順心、更改種姓心,然後果心就可以生起無數次。
由于無數次的果心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當然我們說到的時間其實是一種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並沒有所謂的時間,所謂的時間只是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生滅的一個過程而已,我們把它限定個過程叫做所謂的時間。例如:當一位聖者決意說:讓我進入果定一個小時。或者他可以決意:讓我證悟涅槃兩個小時。這個時候他就透過這種心路過程,再重新取涅槃爲目標,然後他的心完全專注在涅槃當中。因爲這個時候涅槃是果心的所緣,我們說他證悟涅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其實是入果定。
這是對一位有能力證悟涅槃的禅修者來說的。在這四種聖道當中,初道能夠斷除叁個結,第二道不能斷除煩惱,但是它可以減輕貪嗔癡,第叁道能夠斷除欲貪和嗔恚,而第四道阿拉漢道可以斷除五種上分結,即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我們再複習一下安止定的心路過程和心有什麼關系,也就是說在這些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當中,它們和我們之前所講到的心有什麼關系呢?安止速行之前的心都是屬于欲界心,無論這種安止速行是屬于世間的禅那速行也好,或者屬于出世間的果定速行也好,在之前都是屬于欲界心。
對于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從初禅到第四禅是什麼心?是悅俱的智相應善心。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在達到行舍智的階段,他如果觀照的名法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的名法的話,那麼他的受也仍然可以是悅受、是樂受。這個時候,有分流被意門轉向心所中斷,當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當種姓心滅去之後,他可能就是很多次的禅那心或者很多次的果心。因爲我們這裏講到的安止速行,既包括了世間的禅那,也包括了出世間的果定。在這些心路過程當中,從遍作開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這些心對于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是悅俱智相應的善心。
如果一個凡夫或有學聖者,他想要證入第五禅,或者說入與第五禅相應的果定,那麼這個時候他生起的第五禅是舍俱的智相應善心,他們的心路過程也跟剛才一樣,只不過那個時候生起的欲界心是屬于舍俱的。在意門轉向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種姓心滅去之後,就進入了禅那,例如:第五禅、或者無色界定、或者說果定,這個時候,他們的遍作、近行、隨順、種姓是屬于舍俱的智相應心,爲什麼說是智相應心呢?如果一個人不是以智相應心來培育定力的話,他將不可能證得禅那。如果一個人不是以修觀智來觀照諸行法的生滅乃至壞滅的話,他將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正是因爲如此,所以這一種善心必定是和智相應的,也就是裏面都會有慧。
對于在證入定的時候,就是入世間禅那的時候,它們的尋和一境性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一個人想要證得哪怕是經教法稱爲第四禅,論教法稱爲第五禅的,第五禅有沒有尋和伺呢?沒有,對。但是在這些心當中,必定還會有尋,尋是什麼?把心投向似相,由于這樣,他才能證得相應的禅那。所以,無論是一個人想要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四禅和四種無色界定,在他還沒有證得禅那之前,他的尋都是很強的,都是會有尋的,這種尋就是把心投入到似相裏面去,或者在兩種無色界定裏面,投入到相應的心裏面去。
對于要證得聖果的禅修者來說,這個時候他的慧將會更強,因爲一切的聖道心與聖果心,它的近因(直接的原因)都是由慧而生起的。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或者無我,他將不可能證悟涅槃。
如果對一位阿拉漢聖者來說,當他從初禅到第四禅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是屬于悅俱智相應的唯作心。當一位阿拉漢聖者想要入世間定,或者想要入出世間的阿拉漢果定,他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接著是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然後就進入了相應的定,這些遍作、近行、隨順、種姓是屬于悅俱智相應唯作心。
如果一位阿拉漢聖者想要證得第五禅,這個第五禅就包括了經教法說到的第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還有與這些定相應的阿拉漢果心。在之前,生起的是舍俱智相應的唯作心,有分流被意門轉向所中斷,然後生起了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然後就進入了果定,在進入果定之前的這些心都是屬于世間心,而且這些世間心還是屬于欲界的心,它們是舍俱智相應的唯作心。
這是對于安止速行中不同類的人,所生起的不同的心。
到此爲止,我們就講完了心路過程的這個部分,接著我們繼續來討論一下,到底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有情會生起什麼樣的心?我們再來做一次小結,也就是說有情和心的關系。我們作爲人,哪一類的人會生起哪一類的心,哪一類的人不會生起哪一類的心。
在講這個之前,我們先來講一講一個衆生的結生心可以分爲叁種,哪叁種呢?有一類衆生是無因結生的,有一類衆生是二因結生的,有一類衆生是叁因結生的。
什麼人是無因結生的呢
如果一個人在投生的時候,他投生的心是屬于無因果報心,這種人稱爲無因結生者。有兩種無因果報心可以成爲結生心:第一是舍俱的不善果報推度心。這個在哪裏呢?在十八種無因心當中。如果一個衆生,是以這一種心、這種推度心結生的話,他將會投生到惡趣,所以這個稱爲惡趣結生。一切的惡趣衆生,包括鬼類、包括墮惡趣的阿修羅、包括一切的畜生、包括一切的地獄有情,雖然他們千差萬別,但是他們都是屬于這一類的心結生的。雖然他們造的業不同,他們因爲貪的心而造業、因爲嗔的心而造業、因爲癡的心造業而使他們墮落到惡趣,但是作爲果報心的話,使他們投生到惡趣的只是這一種心。
還有另外一類的推度心也是屬于無因心,這一類的推度心是屬于善果報的推度心,但是它還是屬于無因心。這一類的有情如果是以這種推度心結生,他可以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一類低等的天界,爲什麼說這一類的推度心是無因心呢?因爲在推度心裏面,這種舍俱的推度心只有十一個名法。哪十一個名法呢?它們是一個心(一個推度心),再加上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只有這十一種名法。這十一種名法當中,有沒有一種稱爲因的,稱爲根的?有沒有?沒有。我們說到的因有哪些因呢?有六種因,貪嗔癡的因只會生起在不善心當中,這種果報心不可能會有貪嗔癡,這些心裏面有沒有無貪、無嗔這兩種稱爲因的心所呢?沒有。所以這一種心稱爲無因心。但是畢竟它還是屬于善果報,所以可以使這一類的衆生投生到人天善趣。
但是即使他投生爲人,由于這種果報心是很弱的果報心,沒有因的,就是沒有根的,所以這類衆生即使有幸投生爲人,他也是先天性的弱智、智障、先天性的殘廢、五根不全,或者成爲兩性人(不男不女),或者黃門(先天性的生殖器有缺陷),成爲這一類的人。如果他們投生爲天界,也是屬于一種很低劣的、有殘缺的這一類的天人,他們多數都不可能是很高等的,他們都是跟我們人類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他們已經是處于半鬼半天的這種的境界。也就是說,這一種果報心往往是他們在惡道的邊緣裏面很僥幸的走出來的,這種稱爲無因結生。
還有另外兩種是二因和叁因,如果一個人是以二因的果報心投生,他也將可以投生爲人或天,如果叁因的話也可投生爲人或天。那什麼是叁因的果報心呢?叁因的果報心一共有多少種?對于欲界的結生來說,一共有四種,它們就是悅俱智相應無行、有行,舍俱智相應無行、有行,爲什麼說這些心是叁因心呢?因爲在這些心當中,有稱爲因的叁種心所,哪叁種心所呢?無貪、無嗔、無癡。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這些心是不是屬于美心?是屬于美心。一切的美心必然會有哪些心所?無貪、無嗔這兩種心所稱爲根,又稱爲因(Indriya或者稱爲hetu)。因爲它是屬于智相應的心,因此也會有稱爲智(無癡)這種心所,擁有了兩種一切美心都有的無貪、無嗔兩種因和擁有無癡這種因。所以,以這四種心的任何一種心投生爲人或者天的有情,稱爲叁因結生者。
還有一類人和天人,…
《阿毗達摩 第叁十七講 道與果的心路過程,不同衆生所體驗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